▲ 面朝大海的厦门大学。(受访者供图/图)
综合性大学想发展好工科,应尽可能避免全面铺开和同质化竞争,要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打好“特色突围战”。通过重构学科生态、对接产业需求,推动综合性大学的工科从“支撑性学科”向“引领性学科”跃升。 对于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引进的陶华冰博士,学校立项20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他聚焦真问题展开研究。在最开始的四年,陶华冰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科研产出,但经评估,他的技术路线科学合理,科研方法严谨规范。因此,学校持续给予他相关支持。2024年,他研发的质子交换膜制氢电解槽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依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曾表示,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中,厦大坚持特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
瞄准新工科建设,是厦大有所为的体现之一。
四年前,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新工科研发大楼落成。
这里主要是航空航天学院、微电子学院、全校工科电子科研、新工科现代制造科研及创新用房,打造以航空航天科研实验、电磁声学研究院、新工科现代制造科研试验为主体的科研实践平台。
新工科建设,被视为应对新工业革命和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先手棋”。作为一所传统优势集中在文科和理科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厦门大学加快了工科的建设速度,正构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
但综合性大学想发展好工科,又要尽可能避免全面铺开和同质化竞争,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厦门大学如何打好“特色突围战”,支持新工科发展?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南方周末记者对话张荣。
1 “破‘五唯’,本质上是要破除旧观念”南方周末: 2024年,厦门大学9个学科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培优计划。学校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些优势学科的竞争力?在学科规划方面有哪些设想?
张荣: 我们坚持目标导向,从国家急需、地方紧缺、学校所能三个维度找准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进一步提升学科精度,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学科体系整体抬升。同时打造一流学科发展高地,重点瞄准国家一流培优学科目标要求,推动优势学科承担更多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加大力度建设以承担重大任务、解决重大问题为基础的高能级科研平台,有组织加强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推动优势学科冲击世界顶尖水平。
此外,我们还推动高水平学科交叉,继续有效整合优势学科、赋能学科和一流科研创新平台,加力破除学科和院系“壁垒”,以“揭榜挂帅”形式推进学科交叉中心建设,探索设立“学科交叉特区”,促进优势学科间有机互补,推动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最后,我们还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导向,完善更有利于孕育高峰学科的资源配置模式,在经费、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势学科长期稳定支持,让优势学科在长周期发展中有充足的“粮草弹药”去冲击更高目标。
南方周末: 厦门大学如何打好“特色突围战”,支持新工科发展?
张荣: 近年来,厦门大学积极推动学科体系的转型升级,在原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科、医科,初步形成了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当然,与国内兄弟院校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认为,综合性大学想发展好工科,应尽可能避免全面铺开和同质化竞争,要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打好“特色突围战”。通过重构学科生态、对接产业需求,推动综合性大学的工科从“支撑性学科”向“引领性学科”跃升。
我们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聚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型显示、低空经济等有潜力的工科方向重点突破,结合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进行交叉赋能,不断探索工科发展的新范式。比如,我校航空航天学院将人工智能、智能仪器与航空学科深度融合,研发的相关算法和装备突破了飞行器结构健康状态定量化监测瓶颈,相关成果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C929和航天器的研制。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制了全世界第一条2.5代Micro-LED的工艺示范线,这一成果入选了2024年中国第三代半导体十大进展。2025年1月,全国首个储能“一站式”科研基础设施——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将为区域乃至国家建立基于新能源的新型能源体系探索长时高效储能解决方案。此外,我们在生物医学领域也不断产出新成果。比如研制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获世界卫生组织PQ认证,全球首创P85-Ab鼻咽癌诊断试剂盒获批上市等。
南方周末: 你曾提到,厦大通过破“五唯”推动高校综合改革,减少功利性追求。不少学校都在提“破‘五唯’”,但真要开展工作,难度又很大。
张荣: 破“五唯”本质上是要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是一个破旧生态、立新生态的过程。我认为,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往往过度依赖数量指标,而真正的改革应该强调“多维”考量。比如,学校在评价老师业绩时,除了科研成果外,教改项目、教学获奖、成果转化等都被纳入。此外,还要依据质量、贡献和影响力进行分类分级评价。如此一来,老师就不再只追求数量,而是各展所长。
同时,学校还要意识到,人才作用的发挥是长期且连续的,有组织科研需要多方面的密切配合。我们正在完善相关政策,为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探索长周期和团队考核评价机制,并出台针对新引进助理教授的支持计划,鼓励教师甘坐“冷板凳”、研究“真问题”、产出“大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受访者供图)
南方周末: 厦大是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
张荣: 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没有培养出一流人才,就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厦门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可以归结为“四个融通”,即“五育”融通、学科融通、学段融通、中外融通。
以学科融通为例,我们打破学科“壁垒”、打通院系“藩篱”,实现学生全面放开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重点布局新兴交叉领域,着力造就复合型人才。学段融通指的是贯通本研培养,建设“本研融通式”进阶核心课程体系,把本科、硕士、博士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连贯起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进行长周期、高质量的培养。
同时,我们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重点企业形成“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南方周末: 学校如何留住并且培育优秀教师?
张荣: 首先,我们在求才方式和态度上都展现了最大诚意。比如优化优秀人才引进程序,设立“绿色通道”,不断完善住房优先保障、经费优先投入、指标优先安排、实验空间预留“三优先、一预留”保障机制等。
其次,厦大向来尊重人才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突出唯才是举、唯能是用。除了刚刚提到的破“五唯”,我们还注重“立新标”,即强化学术共同体评价和代表性成果评价,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考核体系,让真正有科研潜力的人才得到认可和支持。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教师的实际需求,在薪酬待遇、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切实支持。
我们还实施“一人一策”的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支持青年人才基于自身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发挥所长、潜心致研。以学校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引进的陶华冰博士为例,在其入职半年考核通过后,学校便果断立项20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他聚焦真问题展开研究。在最开始的四年,陶华冰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科研产出,但经评估,他的技术路线科学合理,科研方法严谨规范。因此,学校持续给予他相关支持。2024年,他研发的质子交换膜制氢电解槽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3 “厦大之美,不仅美在校园”南方周末: 厦大是中国高校中走出国门开设分校的试水者。近年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新增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厦大在提升国际化水平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荣: 2013年9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获批建设,这所分校不仅是中国“双一流”高校设立的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具有独立校园、独立开展办学的海外分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建立起涵盖本-硕-博培养、文理工商医多学科布局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已有来自近50个国家的8700余名学生,累计培养毕业生6200余人。
除了走出去,厦大也很重视“引进来”。近年来,厦门大学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所高校加入,共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吸收借鉴国际先进办学经验,创设了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博伊特勒教授领衔组建的书院,也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联合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创意与创新学院,探索“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南方周末: 对厦门大学的未来,你有什么期待?
张荣: 我始终认为,厦大之美,不仅美在校园、美在山水,更美在精神、美在文化。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厦门大学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更体现在育人理念、创新生态和开放办学格局中。
早在建校之初,陈嘉庚先生就提出,要将厦门大学办成一所“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一流大学,这一目标至今仍是厦大人的共同追求。希望未来,我们能走出一条具有厦大风格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