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举鄂州:驻节武昌时期的岳飞

小凝说娱娱乐 2025-03-28 02:27:30

▲ 2025年大年初一的岳飞墓前  摄影 王在田 2025年在杭州过年,住在西湖北岸栖霞岭下,一墙之隔便是岳王庙。大年初一,由花港观鱼出发沿着苏堤晨跑,西里湖尚自清冷,湖畔寂寥无人;但当我跑到苏堤北首的曲院风荷,这一带的湖面称为岳湖,与湖滨一街之隔便是岳王庙,门前已然人头攒动;待到回酒店用完早餐,九点许带着松川君前往参拜,岳王庙里早已熙熙攘攘,满是趁着新春佳节前来拜祭英灵的杭州百姓和全国游客。 说来也巧,上回来杭州过年是十年前,下榻在浙江宾馆,不远处便是于谦祠。岳飞和于谦这两位含冤就义的民族英杰,冥冥间自有关联:于谦所处的明朝中期距岳飞所处的南宋初年已历三百年,岳飞抗击外敌入侵的事迹本已渐渐被国人淡忘,但由于正统末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俘虏后拘往漠北幽禁,令人想起同样遭到俘虏客死雪国的北宋徽钦二帝;而成功保卫北京却因政治倾轧遭到冤杀的兵部尚书于谦,也令人想起率军大破金兵却在风波亭遇害的岳飞。在皇权专制下敢怒而不敢言的明朝百姓,遂通过缅怀三百年前的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来纪念当代民族英雄于谦,于是便掀起了新一波歌颂岳飞尽忠报国事迹的浪潮——读者耳熟能详的《说岳全传》,尽管编纂成书于清初,其蓝本其实是明代中期以后涌现的多部“说岳”小说。 每次来杭州,我总会安排时间瞻仰岳王庙和于谦祠——说到“岳王”,读者也许知道岳飞被宋宁宗追封为“鄂王”,却未必知晓这个封号源于鄂州,那是岳鹏举开府治军之处,也是他北伐中原的起点。 1 绍兴三年 提拔 话说岳家军驻扎的鄂州并非今天的鄂州,而是今天的武昌,而今天的武昌并非宋代的武昌,因为宋代的武昌就是今天的鄂州……各位读者是否被绕晕了?容我解释一下: 早在公元221年,陆续击败刘备东征与曹丕南侵的孙权由公安迁都至鄂县,给新建的首都起了个名字叫“武昌”,寓意“以武而昌”,它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鄂州市——我们常说的“武昌鱼”,其实应该叫做“鄂州鱼”,至少毛主席吟咏过的那条“又食武昌鱼”是从鄂州梁子湖捕来的。而今天的武昌在孙权统治时代叫做“夏口”,位于夏水(即汉水)注入长江之河口南岸。孙权筑夏口城以拱卫首都武昌上游,那便是今日武昌之前身。后来几经沧桑到了宋代,夏口改称江夏,成为鄂州治所,而孙权时期的武昌则降级成了武昌县;明清两代设有武昌府与武昌县两级政区,武昌府的治所仍在江夏县,武昌县则隶属于武昌府治下;到了民国撤销了武昌府,将它所在的江夏县辗转改名为武昌市,而武昌县则被重新命名为鄂城县;新中国又于1983年把鄂城改成了鄂州——总而言之,从南宋到当代近九百年来,“武昌”与“鄂州”交换了位置,南宋的鄂州治所位于今天的武昌区,而南宋的武昌县城位于今天的鄂州市区。 湖北鄂州梁子湖区鳡鱼稻田画  视觉中国 图 那么南宋朝廷为何要把岳飞派到鄂州去驻屯呢?说到这里需要首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国际”地缘政治。 撇开西边的邻国西夏、大理、吐蕃诸部乃至更远的西辽不说,与南宋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有两个,直接接壤的是伪齐,隔着伪齐是金朝。伪齐是金朝扶植汉奸刘豫所建立的傀儡政权,大致统治着金兵入侵后占领的原北宋疆域。 绍兴三年(1133年),南宋与伪齐/金朝对峙的战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战区,西侧是川陕战区,由吴玠、吴璘兄弟据守秦岭,与金军相持于关中平原;东侧是淮西战区,由刘光世、张俊和韩世忠这三位出身于西北边军的将领统率南宋兵力最雄厚的三支部队,防御北军南侵的主战场黄淮海地区——建炎三年金军正是经由此地长驱直入南下渡江。 这两片战区之间则是正陷于一片混乱的襄汉战区。当地宋军北伐失利,守备空虚,整个两湖地区门户洞开。如果伪齐军队或者金军挥师南下,大可以畅通无阻地横扫江汉平原,攻至江陵、鄂州城下,切断长江航道,将本就羸弱不堪的南宋拦腰截断,使其陷入极大的战略被动之中。 为此,南宋必须在不削弱东西两大战区兵力配置的前提下,派出一支精干部队尽快堵住江汉平原这个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巨大缺口。高宗赵构想到的是原本隶属于张俊麾下的一支杂牌军,这支部队曾经在牛头山以弱势兵力阻击完颜宗弼(即兀术)部金军主力,旋即克复建康(今江苏南京),也曾以最小代价平定了因隆祐太后驻跸虔州(今江西赣州)而激发的民变,安抚了赣南、闽西和粤北的百姓,可以说内战外战都很在行,其年仅三十岁的指挥官也因此被名相李纲预言为“异时决为中兴名将”。经历过“苗刘兵变”险些提前退位的赵构从骨子里具有赵家人对于武将深刻的不信任感,不愿意看到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这些雄霸一方的军界大佬进一步占据江汉扩充实力,因此他决定重用这位行伍出身毫无世家背景的素人指挥官,于绍兴三年九月委任他镇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蕲州(今湖北黄冈)、舒州(今安徽安庆)等地,牢牢控制住由长江中游进入下游地区的门户,以免北军南下江汉平原后趁势席卷江南,威胁到赵构在杭州的统治中枢。 皇帝把这位指挥官召入临安行在,亲笔给他题了四个字以示笼络,后来制成其部队的大纛旗。这位指挥官自然就是岳飞,那四个字便是“精忠岳飞”。岳飞自此方才首次升迁为独立指挥部队、不受他人节制的高级将领。 2 绍兴四年 襄汉 不过赵构设想的只是让岳飞守住江汉平原的东大门,而不是守住整个江汉平原。并非赵构不想要这块膏腴之地,而是江汉平原北首的襄阳、郢州(今湖北钟祥)、随州等地均已于绍兴三年被伪齐攻占,南侧的洞庭湖则被杨幺义军控制,南宋在两湖地区的统治岌岌可危。这就好像一所宅院,院门已经被盗匪控制,另一侧的院墙也被人占据,作为宅院主人的赵构关注的是如何关紧房门,把盗匪锁在门外,而岳飞考虑的则是如何赶走盗匪,把整个院落都夺回来。 襄阳古城临汉门  IC Photo 图 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驻守舒蕲各州不满半年的岳飞向朝廷上书,指出“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乞复襄阳札子》),主动请缨收复襄汉地区,把失守的“院门”夺回来。四月中旬,岳飞从江州出兵,先沿长江南岸行军至江夏(今湖北武昌),再由此渡江北上进入汉水。舟过江心时,岳飞当着部下的面立下誓言: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岳飞率部于端午节当天开抵郢州城下。由于宋军长途跋涉战线过长,进军速度又很快,加上当地连年战乱经济残破,后勤难以保障,此时的宋军只剩下两顿饭的军粮,如果一天之内打不下郢州就得饿着肚子敌前撤退了,那可是极其危险的事。然而主帅岳飞却轻松地说:吾以翌日巳时破贼!果不其然,宋军在次日清晨攻破郢州,打开敌人的粮仓饱餐一顿,然后带上这批粮食继续沿着汉水向襄阳快速推进。 伪齐襄阳守将乃是惯匪李成,他长期在宋金之间的战乱地区流窜,四处打家劫舍抢掠州县,曾先后两次叛降南宋,反复无常,又趁金军建炎三年大举南侵之际趁火打劫占据了江西北部,最终在张俊和岳飞的夹击之下逃归北方,依附伪齐,彻底走上了叛国道路。两年后他恢复了元气,率领伪齐军卷土重来,倚仗金兵的声势攻陷了襄阳。 听说老对手岳飞兵临城下,流匪习气浓重的李成愚蠢地放弃了城高池深的襄阳城,惶惶然渡江北窜,逃往安全地带。可是听说岳飞兵力不足三万人,他又拼凑了十万伪齐军卷土重来,意图复夺襄阳,一雪前耻。李成在汉水北岸沿江布下阵势,将骑兵部署在江岸一侧(左侧),步兵则部署在骑兵北侧(右侧),史称“左临襄江”。 岳飞一眼就看出了敌军阵势的破绽,派部将牛皋率领骑兵冲击李成军的核心阵地,向北击溃其步兵;又派王贵率领长枪手组成密集阵列,向南压制伪齐的骑兵部队。这些骑兵一侧是滔滔江水,另一侧是雪亮的长矛攒刺,“应枪而毙”,前方的骑兵调转马头向后溃退,与后方的骑兵互相践踏,最后均被挤入江中。伪齐军大败,李成彻底放弃襄阳,向北逃窜。而岳飞乘胜追击,顺利收复了唐州、邓州和信阳军,与襄阳、郢州、随州合称襄阳六郡,一鼓光复——江汉平原的“院门”重新回到了宋军手中。 这座襄阳城自从被岳家军收复后,成为南宋襄汉战区的中流砥柱,此后再未被金军攻破;金亡元兴之后,它又护卫了江汉平原近四十年。作为南宋的英雄之城,是岳飞开启了襄阳的传奇历史。 岳飞于绍兴四年七月收复襄阳六郡,八月班师,其大本营正式从江州迁至鄂州,直至绍兴十一年他被朝廷收回兵权。 襄阳博物馆内的岳飞塑像  视觉中国 图 3 绍兴六年 伤逝 岳飞一生先后四次经由鄂州出师北伐,除了绍兴六年(1136年)的冬季攻势系巩固同年夏季攻势战果以外,均为夏初或盛夏出征,因此时庄稼成熟,可充军粮;而金军南侵则多为秋季,盖秋高马肥,利于骑兵作战。 然而这一年春天,正值岳家军加紧练兵备战之际,噩耗传来,岳飞的母亲姚氏病故了。 中国人大多听过“岳母刺字”的故事,亦即这位姚氏老妇人在岳飞的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勉励儿子为国尽忠。由于赵构也曾为岳飞题词“精忠岳飞”,后人彼此混淆,往往讹传岳飞背上刺的是“精忠报国”。 岳飞背上的字究竟是不是岳母亲自刺下的,如今已经没有史料可以确证了。南宋官员朱弁在其笔记《曲洧旧闻》中记载,“艺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强化军队管理,创建了给士兵刺字的军制,将士兵所属部队番号刺在其脸部以防溃逃。这当然是借鉴了我国古已有之的黥面做法,本质上是一种标识性的文身。然而黥面是对犯罪者的惩罚与羞辱,刺在士兵脸上并不利于提升士气与战力,因此到了北宋中后期逐渐将这种文身从一望可知的面部转移到不那么明显的手臂、手背,岳飞曾经的上级张俊甚至给手下的精壮士卒从臀至脚刺上文身,号称“花腿”。由此可见,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四字刺青,也许是他从军时统一所刺,也许是他个人为了表达爱国情操所为,不见得就是姚老夫人的手笔。 靖康之难中,岳飞离开妻子老母投军报国,两年后他的发妻改嫁,姚老夫人带着孙子岳云找到部队投奔儿子,自此再未回到过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的相州老家(今河南汤阴)。绍兴六年三月,姚老夫人病故于鄂州军中,岳飞来不及向朝廷上书告假,便护送灵柩前往庐山守制去了——宋人最重礼法,父母死后儿子需守孝27个月,在此期间不得娶亲、应试,文武官员则必须离职,此之谓“守制”。 岳母曾随军在江州住过两年,在此期间想必对儿子说过,既然咱们一时半会回不了老家,待我百年之后就把我葬在风物恬静的庐山脚下吧。江州位于长江下游,鄂州之东,因此岳飞带着儿子岳云出鄂州小东门前往江州,史书上说他“跣足扶榇”,也就是赤着脚扶着灵柩跋涉到了庐山。 武汉蛇山与黄鹤楼的俯瞰全景  视觉中国 图 今天的武汉人可能对一千七百多年前始建的武昌老城没有多少印象了,这也难怪,将近一个世纪前北伐军攻打武昌,因其城墙高大,城防坚固,围攻一个多月才攻克,著名的铁军独立团第一营营长、共产党员曹渊就牺牲在武昌城下。攻陷武昌后,付出巨大伤亡满怀怨气的北伐军拆除了城垣,现仅存东南角的起义门和部分残迹。而在岳飞所处的宋代,鄂州城(即武昌老城)共有九座城门,其中东面有二门,乃是蛇山以南的大东门和蛇山以北的小东门。岳飞的帅府机关、骑兵营以及家眷都驻扎在蛇山以北,因此岳母灵柩必定是自小东门出城。 我曾从蛇山上的首义公园北侧下山,经民主路前往小东门探访,这里有一条四五米宽的小街叫做忠孝门路,小街两侧的居民区既有叫忠孝门小区的,也有叫小东门某某小区的,可见忠孝门与小东门就是同一座城门,而忠孝门这个名字就源于岳飞事国以忠、事母至孝,“跣足扶榇”一路走到庐山的著名孝行。 为纪念岳飞驻屯武汉七年,汉口的“霞飞街”在抗战胜利后改名为“岳飞街“。  IC Photo 图 到达江州后,岳飞将母亲安葬于庐山西麓的株岭,自己借宿在附近的东林寺守制。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与几个大学校友去江西参加社会实践,最后一站去庐山游玩,住在庐山火车站站长家开的小旅馆里。临走前那位站长问我们:岳母墓去过了没?见我一头雾水,他便领着我们穿过火车站前的公路,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一座落成不久的祠堂前,那是一年前新修的岳母祠,不远处便是岳母墓,条石圆拱,墓碑上刻着“宋岳忠武王母姚太夫人墓”,当时便有八个字涌入我的脑海:林泉静谧,气象森严。 二十多年后回想起来,那当然不是岳母墓最初的样式,一定是后世修缮时做了提升——它体现的是中国人对英雄母亲的敬重与怀念。 再说岳飞,朝廷不可能让他住在东林寺里安安稳稳守完两年三个月的制。岳飞仅陪伴母亲灵位两个月,便陆续接到三道起复诏书,催他回鄂州视事,“不得已,乃就军”,随身带着母亲的木刻雕像作为纪念。就在这两个月里,由于过度悲伤,流泪不已,岳飞的眼疾严重恶化,受到光线刺激就疼痛难忍,白天需要拉上几层帘幕来遮挡阳光。饶是如此,皇帝在催他就职的御札中轻描淡写地说:想来你不至于因为些微小病就把国家大事忘在一边吧(想卿不以微疾,遂忘国事)。 绍兴六年七月,岳飞向伪齐发动夏季攻势。此时他拥兵十万,已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分兵三路,齐头并进,教敌军首尾不能相顾:右路军由牛皋率领,出方城进攻汝州(今河南平顶山)——那是牛皋的家乡,“打回老家去”可以极大激发部队士气;中路军由岳飞指挥,出邓州攻占虢州(今河南卢氏),由此分出左路军由王贵率领,西进攻取商州(今陕西商洛)全境,而中路军继续北取灵宝,东进栾川,克复顺州(今河南汝阳),从西、南两个方向逼近西京洛阳。 岳飞此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很清晰,首先是收复整个南襄盆地。南襄盆地是连接华北平原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本质上可以视为秦岭与其延伸山脉之间一块巨大的缺口盆地,襄阳位于这块盆地的南端,南阳位于它的中心,而方城则位于它的东北口。此外从南襄盆地还可以溯水而上,沿武关道进入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因此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日后蒙古军队就是迂回秦岭,经南襄盆地直插中原,给了金朝致命一击。此次岳飞依托江汉平原的鄂州、襄阳,向北占领整个南襄盆地,又抢占了其周围伏牛山、熊耳山、桐柏山的多处要隘,从而将这块盆地紧紧控制在南宋手中。 河南省方城县出土的石俑仪仗队,为北宋尚书左丞相范致虚之父墓陪葬品。  视觉中国 图 其次,岳飞派王贵率西路军攻占了陕南商州,要知道这里并不属于岳飞的战区,而是属于吴玠、吴璘兄弟的川陕战区,因此地僻处深山,吴氏兄弟尚未攻克,导致伪齐在南宋的中西两个战区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彼此难以策应。此次岳飞代为出兵,将两大战区连成一片,再将商州移交给吴玠,送了对方一个大大的人情,难怪吴玠旋即送来一位绝色美女给岳飞做侍妾——当然被岳飞巧妙地送回了四川。 再次,岳飞依托此次收复的南襄盆地北部山区,进一步攻略黄河南岸阶地以及伊洛盆地,用意在于光复西京洛阳,反过来切断关中与华北两个敌占区之间的通道,从而减轻今后收复东京汴梁时来自关中与河东金军的压力。 前两个战略目标都实现了,只有这第三个目标未能完全实现,原因在于军粮跟不上了。 这次北伐,除了东路军在平原地区作战外,中路军和西路军都是在秦岭山区内长途跋涉,补给线过长,道路崎岖难行,后勤供应异常困难,加上沿途皆非粮食产地,难以因粮于敌,一旦后勤补给能力被推到极限,前线士兵就吃不上饭了,甚至有“在寨卒伍有饥饿而死者”的现象,导致岳飞不得不决定撤军,回到襄阳就食,故而未能一举攻克洛阳。 4 绍兴七年 淮西 除了夏季攻势的三路奇袭,岳家军又于绍兴六年冬季击退了伪齐的反攻,一直推进到百年之后金朝覆灭的蔡州(河南汝南)才收兵回鄂州过年。阳春三月,岳飞奉诏赴建康府觐见宋高宗,顺便和半个月前刚上任的国防部长(枢密使)秦桧见了面。 河南省汝南县天中山景区,古时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南又为豫州之中,故筑土垒石以示“天中”。视觉中国 图 岳飞以为皇帝召见他是为了褒奖他过去一年的绩效,再提出新一年的计划目标,可是见面后赵构并没有谈及北伐愿景,却提了个奇怪的问题,像唠家常一样问他:你有好马吗? 岳飞是骑兵出身,对挑选军马很有经验。他结合自己的体会,非常详细地答复了赵构的问题,史称“良马对”。 如果用眼下时兴的四象限分析法来解读的话,马儿又能跑又不用吃草当然是最理想的情况,可惜这不符合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没有能量就没法做功;马儿要吃草却不能跑,这是最坏的情况,这里不作讨论;剩下两种情况就是岳飞举例分析的:马儿究竟是需要吃草但也能跑好呢,还是不怎么需要吃草但也不能跑好呢?既然我们养马是为了让它跑,那么好马的标准就是能不能跑,而不是它吃了多少草。这就好像一个销售经理如果完全不花费用,但也没有销售业绩,这样的员工请他作甚呢? 皇帝对岳飞的回答非常满意,给他加了“太尉”封号——“太尉”在宋代是武将最高的荣誉性封号——又允诺由他节制淮西军。 赵构问岳飞这个问题当然是有目的的,因为他早就想动淮西军。当时淮西的主力部队归属于“中兴四将”中排名第一的刘光世,他是将门世子,跟随着父亲刘延庆镇压过方腊,征讨过辽国。靖康之役刘延庆战死于汴梁城外,刘光世继承了父亲的军职和部队,长期镇守宋金前线。此公“沉酣酒色”“骄惰不战”,又在后方霸占万亩田产,坐收“金钱巨亿”,乃是一匹既要吃草又不能跑的骄马、贪马和不作为马。赵构倒是不介意与此辈“官二代”和平共处,因为他也无非是个大号的“官二代”,但他介意的是把此公放在第一线太过危险,很可能会断送自己的社稷江山,因此想要收回其兵权,将淮西军转交岳飞指挥,因此才产生了这段“良马对”。 岳飞回到鄂州,踌躇满志地准备接手刘光世的防线,正面与伪齐军、金兵决一死战,收复故都,可是一个月过去了,此事杳无音讯;岳飞主动上书,要求并统淮西军,出师北伐,皇帝高兴地批复:“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可是没有具体下调令;又过了一旬,朝廷下诏宣布刘光世荣休,封为公爵,但还是没有公布谁来接手淮西军。 岳飞艰难等待,等来的只是一旨诏书,让他找宰相张浚商量淮西军的人事安排——而张浚恰恰是岳飞接手淮西军的坚决反对者。 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更换宰相一度如同走马灯,先后提拔过十五人入相,其中只有两位主战派,亦即李纲和张浚,而这仅有的两位主战派都坚持反对“私兵化”——此乃大宋建国以来的基本国国策,要把军队的指挥权牢牢掌握在宋朝的赵姓帝王手中,建立一支“赵家军”;其对立面“私兵化”,指的则是军队指挥权落入武将手中:韩世忠的部队是“韩家军”,吴玠的部队是“吴家军”,岳飞的部队自然就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岳家军”。 要知道自中唐至五代,历代王朝政权被军权所挟持,军阀们轮流做庄,以致天下分崩,外敌入寇,民不聊生,故而宋太祖赵匡胤在夺取政权不久就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武人军权,促进了北宋王朝的统一与稳定;及至金军入侵,徽钦二帝被俘,官军各自为政,民军风起云涌,国家再次陷入兵荒马乱之中,因此即便是李纲、张浚这些积极主战收复失地的宰相,也深深担忧军队私有化,力主实施宋朝历史上的第二次削兵权,取消韩家军、吴家军、岳家军等等名号,将全国军队都统一纳入中央政府指挥之下,如此方可实现合天下之兵而倾力北伐。 张浚反对岳飞接手淮西军便是出于这一考虑——刘光世与岳飞本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两支边防军指挥官,如果将刘光世的部队再划拨给岳飞,岳飞就掌握了整个南宋境内无人能够抗衡的强大军力。即便张浚深知“岳侯,忠孝人也”,但谁又能保证他军权在握之后不会反戈一击,黄袍加身呢? 所以,张浚劝谏赵构取消了由岳飞兼统淮西军的计划,并宣召岳飞到他的都督府,准备给岳飞做思想工作。根据《宋史》记载,这场人事恳谈会是这样举行的: 张浚坦诚地问岳飞:刘光世已经退休,我准备让他麾下大将王德担任淮西军都统,再派京官吕祉担任部队主官,使得部队归于朝廷指挥,你看如何? 岳飞也很坦诚地回答:刘光世手下除了大将王德,还有投笔从戎的郦琼,这两人在军中的地位不相上下,如果让王德来带兵,一定会发生争斗;至于吕祉,那是一位文官,不懂军事,恐怕镇不住淮西将士。 张浚建议:既然王德和郦琼互不服膺,那就让你的老领导张俊来统率淮西军如何? 岳飞答道:张俊此人凶暴而缺乏谋略,恐怕文武双全的郦琼不会服他管束。 张浚又提议:那么交给杨沂中呢? 岳飞仍然摇头:杨沂中的资历与王德等人相近,如何能够驾驭后者? 张浚见岳飞对他的各项意见都大唱反调,按捺不住怒气揶揄道:我就知道,只有你岳太尉才有资格接管淮西军! 岳飞正色道:张都督既然如此郑重地询问我的意见,我自然言无不尽,为什么您认定我只是为了获得兵权呢? 思想工作做砸了,这场恳谈会不欢而散,原本憧憬着统军北伐恢复河山的岳飞一气之下回庐山给亡母守制去了,在赵构多道御札催促之下才回到鄂州。 那边厢,岳飞的相州同乡、同在宗泽麾下效力过的郦琼果然不服王德上位,加上空降的文职领导吕祉试图削夺他的兵权,郦琼索性发动“淮西兵变”,杀害主官吕祉,拉着四万多人的部队以及家属、百姓等近二十万人投降伪齐,后来成为兀术南侵时的得力参谋。 于是,岳飞所能预见的最坏情况发生了:军力本就薄弱的南宋又无谓损失了一支淮西军,士气为之重挫;反对“私兵化”的张浚引咎去职,君子退隐,小人得势;而宋高宗对于锐意接管淮西军、事后又撂挑子上庐山的岳飞则增加了三分警惕。 武汉黄鹤楼公园岳飞塑像  视觉中国 图 5 绍兴八年 议和 淮西兵变坚定了宋高宗的执念:武将皆不可恃,北伐乃是自掘坟墓。与其整军经武,扩充武将实力,增加兵变隐患,还不如与金人讲和,以淮河为界南北分治,做个太平皇帝。 恰好,北边也是这么想的。 当时的金朝国君乃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完颜亶。他即位时年仅16岁,联合其叔祖完颜昌(即挞懒,完颜阿骨打的堂弟)架空了掌握军政大权的堂叔完颜宗翰(即粘罕,完颜阿骨打的侄子),金朝执政权落到了完颜昌手中。完颜昌乃是金灭辽战争中的主要指挥官之一,也参与过金灭北宋之战。到金与南宋对峙时期,完颜昌深知金军迅速腐化,其战斗力已不足以一举攻灭南宋,而宋军在以岳飞为代表的中兴诸将率领下,已经将伪齐军打得落花流水,开始具有与金军正面对决的胆魄与实力,在数量上更是拥有远超女真部族的人口潜力。 面对双方实力对比的转化,完颜昌在对宋战略上转变为主和派,提出“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两手策略。为了实现“以和议佐攻战”,完颜昌主张将黄河以南的宋朝故土还给南宋,实现两国停战休兵,首先巩固金朝在黄河以北的统治。而为了实现“以僭逆诱叛党”的策略,完颜昌早早就向南宋放出眼线,将手下一个担任过金军“参谋军事”“随军转运使”,深得自己信任的汉人谋士放回南宋。这个自称带着妻子和家产杀死金朝看守逃归故国的“大宋忠臣”,就是秦桧。 秦桧早在完颜宗翰执政时代就被完颜昌放归南宋,带着爱国模范光环当过一年宰相。由于他过早地露骨宣扬投降政策,鼓吹“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相当于全盘接受金军侵宋的既成事实,以实际控制线划分领土,不再谋求收复失地,因此在全国军民“交口合辞以为不可”“欲食其肉而寝其皮”的怒斥声中被解除了职务。待到完颜昌上台,他的老部下秦桧再次被宋高宗相中,先封为枢密使,旋即取代黯然去职的张浚、赵鼎等人二次拜相,从此垄断南宋相位长达十七年之久。 宋高宗相中秦桧的根本目的,就是派他与老东家金朝开展外交斡旋,一心一意与金人媾和。秦桧确实不辱使命——既不辱赵构的使命也未辱完颜昌的使命——于绍兴八年(1138年)末亦即金朝天眷元年与金人达成了《天眷和议》(因南宋承认金朝年号为正朔,故用“天眷”而非“绍兴”): 南宋向金称臣,进贡岁币25万两白银和25万匹绢,以此换来金人归还黄河以南的河南、陕西领土,并送还已经死在塞外的宋高宗生父宋徽宗赵佶及其皇后梓宫(灵柩),以及宋高宗生母韦太后。 此时远在鄂州的岳飞对于和议是什么态度呢?他与另外两位中兴名将张俊、韩世忠一起前往临安行在,除了善于见风使舵的老滑头张俊,岳飞与韩世忠均向宋高宗谏阻和议,表示应该趁宋军士气正旺,一鼓作气击败金兵,从战场上收复失地,而不是向敌国卑躬屈膝俯首称臣来获得一点点领土施舍。岳飞还当面向皇帝提出警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且指责主持和议的宰相秦桧没有忠于国事:“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赵构听完默不作声,显然不以为然,秦桧听闻此言之后更是深为衔恨。 到了这年年底,宋金两国完成和谈,金朝向南宋极具侮辱性地派出“诏谕江南使”——将宋朝称为“江南”,将递交国书称为“诏谕”,完全是以宗主国对待藩属国的架势,要求“江南国主”赵构行跪拜礼,接受金朝“诏谕”,同时宋朝文武百官还得在一旁观礼,见证宋高宗向金朝称臣。 对于这种无理要求,宋高宗以为父亲宋徽宗守制为由,委托宰相秦桧向上国使臣叩首跪拜,再让大批工作人员穿上紫袍金带的高官服饰,伪装成文武百官参加朝觐之礼。 这幕认贼作父、沐猴而冠的朝堂丑剧,标志着宋金《天眷和议》正式生效,“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终于降临了。 6 绍兴九年 备战 说宋高宗昏庸无能,为奸臣秦桧所蒙蔽真是屈枉了他,该明白的事理他心里都豁亮得似明镜一般。就在金朝“诏谕江南使”走后不久,赵构亲笔写了一封御札,派近臣送给正在鄂州马沧湖(今武汉动物园东北侧)操练骑兵的岳飞,御札大意是说,金朝之所以愿意归还先帝梓宫与河南故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岳飞“勠力练兵”“扶颠持危”——可见他其实完全清楚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同样得不到的浅显道理。 然而岳飞读了这封归功于他的御札并没有五体投地“感慕君恩”,根据他的孙子岳珂记载,当时岳飞闷闷不乐地对身边的幕僚们说道:“犬羊安得有盟信耶?!” 武汉动物园马沧湖,曾是岳飞操练骑兵之地。  视觉中国 图 不过金朝多少还是讲点盟信的。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南宋向金朝交割岁币、丝绢,金朝则将改道之后的黄河以南之地归还给南宋。但《天眷和议》蛮横地约定,不允许宋方“辄行废置”金朝在当地任命的官员,也不允许宋军入驻河南故地,相当于侵夺了南宋在本国领土上的人事和驻军主权…… 宋高宗满足于“中兴圣主”的面子功绩,对金人的无理要求一概接受,仅仅在形式上收复了河南故地。 此时的岳飞率精锐骑兵抵达南阳,向宋高宗上书进言,申请跟随朝廷派出的使团拜谒宋陵——北宋诸帝葬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位于金朝归还的河南故地,南宋自然要派出使团前往修缮祭扫祖宗陵墓。岳飞希望作为随行人员前往巩县,名义上拜祭宋陵,实际上则是规避金朝不允许宋军进驻河南故地的规定,带领精骑侦察敌情,为日后宋军实际占领该地乃至北伐收复黄河以北领土做好准备。 这条暗度陈仓的计策,终究还是被宋高宗否决了。朝廷授予岳飞“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给他加食邑五百户,又给中兴诸将进秩一等,相当于升职加薪,但就是不允许他整军备战,筹划北伐。岳飞将这些因天眷和议成功而授予他的荣衔实利统统坚辞不受。 与此同时,岳飞在鄂州抓紧操练水陆军马,时不我待地为抵御金军入侵做好准备。根据武汉本地学者密小华的研究整理,我走访了岳飞在鄂州练兵期间的几处主要遗址: 岳飞的帅府位于今天户部巷美食街通向民主路的出口附近,紧贴蛇山西北侧;他的中军营(相当于参谋部)位于大东门外的晒湖一带,在蛇山东南侧;校军场则位于今天的沙湖以南和东湖以西地区,在蛇山东侧。 岳飞以骑兵起家,其精锐骑兵部队驻扎在小东门内的马蹄营,地名至今尚存;其战马养殖基地则位于长江北岸的汉阳马沧湖——这个地名可能转自“马场”;其水军驻扎在沙湖东部,这里的地铁站叫做“岳家嘴”,便是得名于岳家军的水师部队;其辎重仓库则位于今天的汉阳邓甲村,在马沧湖北侧——密小华认为此地原名“顿甲村”,即岳家军存放甲胄之地,后讹为“邓甲村”。 限于篇幅,我无法逐一描述岳家军这些遗迹历经近九百年的历史沧桑后在今天的样貌,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仅存地名,难以联想当年十万岳家军的军容浩荡,但我辈走访时依然心情激荡。 岳飞的帅府位于今天武汉户部巷美食街通向民主路的出口附近,紧挨蛇山西北侧。  IC Photo 图 7 绍兴十年 逆转 绍兴九年七月,金朝政权再次易手,主战派完颜宗弼(即兀术,完颜阿骨打第四子)打倒了主和派完颜昌一系,夺取了军政大权。完颜昌从燕京逃亡,试图逃往南宋,在祁州(今河北安国)被追兵赶上,连同两个儿子被当场斩首。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稳住金朝政权的完颜宗弼撕毁了《天眷和议》,分兵四路渡过黄河大举南侵,应验了岳飞所预言的“犬羊安得有盟信耶?!” 屯兵鄂州七年的岳飞闻讯出兵,挥师逆袭,大举北伐,这就是岳家军在郾城、颖昌等战役中大展神威连败金军却又因十二道金牌功亏一篑的绍兴十年北伐。 宋高宗赵构的诉求很微妙,既需要有人替他挡住金军入侵,又需要有人替他与金军媾和,换来持久和平。 权相秦桧的角色也很微妙,既需要顶住金朝主战派的进攻,从而保住自己的功能定位,又需要适可而止,维持宋金之间的战略均衡。 他们俩的微妙心态相近,因此可以结成联盟,共同进退。 而岳飞的命运则更加微妙,既要被赵构作为抗金利器,又要被秦桧作为和谈筹码。 归根结底,正如本文开头所介绍的“鄂州”与“武昌”地名的逆转一样,南宋军队的服务对象其实也在朝廷与岳飞之间发生了逆转:朝廷要的并不是一支服务国家的军队,而是服务赵家一己之私的私兵,而岳飞在鄂州编练的岳家军,才是矢志北伐,收复旧都,打过黄河,直捣黄龙府的南宋军队。 岳飞、岳家军乃至南宋王朝的悲惨命运,正是根植于帝制时代的这种悖逆之中。 武汉黄鹤楼云海古风黑白创意图  IC Photo 图 行文至此,请允许我引用岳元帅于绍兴四年收复襄阳六郡入驻鄂州之后游览黄鹤楼时所写下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作为这段历史故事的结尾:

0 阅读:3

小凝说娱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