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竞逐个人养老金,谁在领先?

小凝说娱娱乐 2025-03-27 02:16:15

2025年2月24日,久违的阳光透过42楼办公室落地窗轻柔地铺洒进来。上海某外资银行HR侯柳晨女士惬意地站在窗前,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消解整整一个上午的疲累。“叮咚”,她收到自己专属保险代理人的温馨提示信息:请记得及早在“个人所得税”App上预约2024年个税汇算,别忘了填写“其他扣除项目”中“个人养老金”选项。

侯女士2023年和2024年都收到了类似提示。她记得,上一次是2024年12月份,这位代理人提醒她一次性在个人养老金账户里存入12000元,并用来续缴个人养老金保险保费,次年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中可享受税优政策。

“不仅可以抵扣节税25%,还有一定的收益。当然,每一步都有人提醒、有人手把手教,省心。”38岁的侯女士正处在职业生涯上升期。2023年,在这位友邦代理人的推荐下,她购买了一款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

事实上,侯柳晨女士就职的银行福利优渥,被称为“养老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金按照上海上限标准缴纳,还有丰厚的企业年金作为“第二支柱”。在通过“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产品接触到个人养老金保险后,她还在这位代理人指引下在2024年慎重加购了一份分红型终身寿险。“我不打算要小孩。所以我想在自己财力之内按最高标准做好养老储备。将来退休后好好享受生活,不给家人朋友增加负担。”

3月12日,侯柳晨收到一笔不菲的退税款。个人养老金税优政策是她享受退税的专项附加扣除项之一。

2022年12月,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落地试点。试点两年之后,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4年12月15日起推广至全国,税收优惠政策同步扩大。

目前正值2024年个人所得税申报清算期。像侯柳晨这样因缴纳个人养老金而享受税优的人越来越多。

1 7200多万人喝了“头啖汤”

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保险金制度如今已步入第四个年头。这是一项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国家政策支持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相关部门合力,先后出台税收优惠多项配套政策,初步构建了个人养老金制度体系。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并与金融监管总局确定的23家商业银行、3个金融行业平台和国家税务平台实时对接,可支持每秒开立2万个账户,具备了支撑全国实施的能力。

任何一位参加者应清楚,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可以选择一家商业银行开立或者指定唯一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也可以通过其他符合规定的个人养老金产品销售机构指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作为特殊专用资金账户,具有唯一性,且与个人养老金账户绑定。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理财、保险、基金四类个人养老金产品,实行完全积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参加人在特定账户内每年存入不超过12000元,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在《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中称,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缴费额度上限。

在试点进入第四个年头之际,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用词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积极发展”变为“加快发展”。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克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真正把第三支柱立了起来,更多人能够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使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往前迈出了一步。

多少人已喝“头啖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个人养老金账户已超过7200多万,个人养老金规模已达2535亿元人民币‌‌。

“开户热、缴费冷”成为热议的。一家银行研究员曾对媒体进一步指出,个人养老金“开户热,缴费冷”问题具体表现为“三低”:相对于开户人数,实际缴存人数比例低;相对于税优政策规定的12000元的缴存额上限,个人实际缴存的金额比例低;实际缴存额中用于投资的资金比例低。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最近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亦表示,个人养老金实际缴存比例仅占30%左右,并呼吁进一步优化政策细则,增强制度吸引力。

2 哪类产品更适配长远养老规划?

这些率先“吃螃蟹”的人,有着什么样的群体画像?他们基于怎样的考虑?

南方周末与上海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最近联合针对北上广深四个城市35-60岁(女性35-55岁)月收入在税前1万元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了《个人养老需求认知》专项调研,将“已开户,已缴费”,作为入选有效问卷标准。

调研结果显示:在已开通已缴费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受访者中,35-45岁者占比超70%,46-50岁的人占比近24%。这说明这些人有着清晰的养老目标规划;月收入2万元-5万元的人占比达68%。更有趣的是,企业中高层人数在此次回收的样本中占比过半,近59%;超过70%的人“已开户,已退税”。这些人不仅有着长远的养老目标规划,还善于利用税优政策为当下的财务进行税务统筹。

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后,他们更倾于购买哪类金融产品?2025年3月13日,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已达975只,其中银行理财类产品30只、银行储蓄类产品466只、保险类产品192只、基金类产品287只。较之个人养老金2024年底落地扩展至全国时已大幅扩容:短短三个月时间,个人养老金产品数量增加了118只。对比发现,增量产品多为保险类和基金类产品。

商业银行因承担账户管理人角色而具有“地利”,更何况商业银行客户基数庞大且渠道覆盖面远超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竞争优势明显。在已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的人群里,银行的产品在个人养老金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当比例的人选购了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调研结果显示,在受访者购买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原因中,产品具有吸引力占比超80%,为第一大原因;其次为节税,占比近47%;保险营销员极力推荐占比近40%;强制储蓄,提升养老规划性的占比超38%。

在近千款繁杂多样的金融产品中,参加人怎么选择才更适配养老目标规划?友邦人寿产品经理童楠接受调研时称,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的核心制度,个人养老金产品具备“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等基本特征,并实行“机构+产品”的“白名单”制度,还可享受延期征税的优惠政策。

童楠还透露,当前购买个人养老金的人群主要为中高收入人群。这与本次调研结果相符。

较之银行理财、国债和基金等产品,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有何优势?童楠分析称,与银行储蓄和理财产品相比,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设计更灵活、收益兼具保本与弹性,同时具备风险保障功能,对中低风险偏好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大。与此同时,它的期限更长,更适配跨越周期的养老规划。此外,除了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本身收益和保障,大多数保险公司还有附加健康、养老等服务。

调研中,86.57%的购买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受访者表示,未来打算加购商业养老保险,认为养老保障已足够的受访者仅占3.48%。说明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一对一”的服务过程,对于增强公众备老意识,培育社会公众养老金融理念有积极作用。

3 希望降低产品复杂度

像侯柳晨这样追求高品质养老生活的人几乎都有长远且清晰的养老规划。面对专业复杂的保险产品,他们怎么选择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

‌截至2025年3月13日,获准参与个人养老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共有27家,产品多达192只。但在2024年12月之前,获准参与个人养老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仅有10家,包括中国人寿、友邦人寿、泰康养老、人保寿险、阳光人寿、国民养老、太平人寿、太平养老和平安人寿。

这27家公司是有关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在91家人身保险公司中“优中选优”的结果。保险极高的专业度,对参加人而言,如何选择是一个难题。

在本次调研中,哪家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更受欢迎?在受访者购买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品牌中,中国人寿、友邦人寿和泰康人寿受欢迎度位居前三。在税前月收入为2万元以上的受访群体中,30.5%的受访者购买了友邦人寿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排名第一。

2月一份保险同业交流数据印证这一结果,友邦人寿总保费及新单保费金额位居行业之首。

保险公司哪些因素左右了消费者的选购意愿?本次调研从客户服务流程及质量、营销员态度及素质、产品清晰度、投资稳定/收益率、品牌信誉、养老社区产品和医疗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调研。七成受访者倾向于公司信誉和稳定性;超67%的人看重公司品牌知名度,近半数人认为养老社区产品和医疗服务等增值服务更重要;超30%的人重视保险公司营销人员的专业能力、产品的底层资产和收益预期、保险条款的清晰度。

调研结果还显示,个人选购占比前三名的保险公司优势各有千秋,满意度得分均达到80分以上。但仅有友邦人寿和泰康人寿得分高于平均值。

分指标观察,中国人寿在品牌信誉也得分占优,友邦人寿则在营销员态度及素质、品牌信誉上的满意度领先,健康、养老服务满意度相对其他品牌得分更高,泰康人寿在客户服务流程及质量、营销员态度及素质、产品清晰度、投资稳定/收益率和品牌信誉上的得分也较高。

一位自2023年起就专注个人养老金推广、拥有硕有士学历的保险资深代理人在接受调研时称,整体而言,目前客户对个人养老金产品认知度相对还不高。在其服务客户过程中,首先是普及个人养老金产品知识。

她还表示,在利率下行周期,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因具有穿越经济周期、锁定未来长期收益的特点,更能满足居民对抗长寿风险的需求。她对个人养老金产品未来发展前景相当看好。

但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前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开户、投资和经办等环节仍存在“卡点”“痛点”。以购买保险产品为例,部分保险公司可以联通的银行资金账户相对较少,相关渠道有待进一步互联互通,提升投资便利性。

过半受访者亦建议,保险公司在推广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时最需要改进之处是“提高产品透明度,降低复杂度”(57.71%)和“提供更多个性化产品”(57.21%);超过四成受访者则希望保险公司“进一步提升投资收益率”和“提升保险行业的信赖度与口碑”。

4 谁能率先突围?

相对于其他个人养老金产品,更复杂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是否会如前文那位代理人所言有着光明的未来?

事实上,自试点以来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供给亦在快速增加。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3月13日,处于在售状态的个人养老金保险类产品192只。而2024年1月,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仅有58只。

这得益于个人养老金制度加速推广。2024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并对前期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优化,如扩大了投资品类、增加了提前领取条件等。

与此同时,《通知》还明确,参加人在商业银行通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线上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取消“录音录像”,即“双录”。该政策降低了购买保险的门槛,减少了客户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提高了投保效率。

可以预见,在国家对个人养老金从“积极发展”转为“加快发展”的积极推动下,包括个人养老金保险在内的个人养老金融将获得长足发展。

如何更加优化现有制度设计?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在接受调研时称,个人养老金的生命周期由三个阶段构成,分别是缴费阶段、投资阶段和领取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税收安排采取免税、免税、征税的方式,即EET模式。该模式也是各国(地区)个人养老金税收制度的主流。

我国亦采用EET模式。在缴费环节和投资环节,实行免税制度。待个人领取个人养老金时,再单独按照3%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EET模式最主要的优点是能够递延纳税,但EET模式也有明显缺陷。它与个人收入水平关联很大。对于较低收入群体,税收递延的效果很少甚至没有。

与此同时,个人养老金产品的投资回报率,至少要显著高于同类产品投资回报率,才会更具备吸引力。这是因为个人养老金很难提前支取,具有超长封闭期,需要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作为流动性补偿个人养老金的年化投资回报率。

除了金融机构面对的上述个人养老金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保险公司如何有效良性竞争?另一位金融业资深人士在接受调研时称,根据目前的政策设计,银行因承担账户管理人角色而具有“地利”,理论上公募基金的行业研究和权益资产投资能力相对具有优势。保险公司的比较优势则在于管理个人生命周期“尾部”的长寿风险,在退休期具有更明显的优势。而在积累期,保险公司亦正在展示出更出色的资产管理能力。比如2024年9月至今的保险资金权益投资成绩相当不俗。

事实上,个人养老金账户积累的是长期资金,影响个人决策的关键因素还是产品的保值增值能力,而非流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保险公司大有可为。想要在多方竞争中突围,一方面还需全方位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拓与康养相关的服务资源,打造“保险+服务”的新型长寿风险管理模式。

此次调研结果亦显示,购买个人养老金保险的受访者亦相当看重保险公司的保险+服务,尤其是退体后的康养生态圈服务。头部险企早已意识到“保险+”的差异性策略的重要性,正在构建康养生态圈。从选择模式观察,各家保险公司策略不尽相同。有的公司采用“保险+医养”重资产模式,如泰康人寿;有的公司则走轻重结合之路,如中国人寿和中国太平等;也有公司通过构建“轻资产+重服务”养老生态圈走出差异化路线,如友邦人寿。

随着时间推移,侯柳晨的个人养老金保险“含金量”在逐步提升。她最近还盘算着,将来退休后,住进自己向往的高品质养老社区,与三观相合的人享受养老慢生活。在时常给她发送温馨提示的友邦专属代理人的协助下,她开始做起了深调研。她期待诗一样的养老生活,由远而近,迎面而来。

0 阅读:0

小凝说娱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