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落魄,年逾花甲功成名就,唐朝诗人只有他封了侯

南川杂谈 2023-08-23 11:11:46

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带火了国人的唐诗热情。电影中高适与李白的友情让人为之动容。

电影的大背景是“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将大批镇守边境的边军调回内地,导致安西、北庭、河湟、陇右相继失守。吐蕃军队趁此机会,在西南地区向唐朝边境不断发起进攻。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高适交战不利,节节败退。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历史上,高适、李白、杜甫三人号称“梁园三剑客”、“寻仙三人组”。三人漫游梁宋,登吹台,游梁园,狩猎孟诸野泽,三人饮酒赋诗,怀古论今,结下深厚的情谊。总结三个人的性格就是:高适乐观,杜甫悲观,李白颠覆三观。这三种性格的人可以走到一起也算是一种奇观。同样也不奇怪为什么后来高适和李白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高适与李白有相同的地方。相同的是两个人都有很远大的抱负,都想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同样崎岖、坎坷的仕途也让两人心灰意冷。但是那可是人才辈出的盛唐啊,王维、孟浩然、杜甫……,这个名单掰着手指头都数不完,单拎一个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高适与李白有不同的地方。

高适比李白更加务实,也更加坚韧。高适懂得什么叫脚踏实地,也知道什么叫自律。不会像李白一样逃避现实,逃避问题。而最重要的一点,高适比李白更加明智,李白因谋反被流放,高适因军功被封侯。成为大唐唯一一个享受封侯荣誉的诗人。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高适,那“大器晚成”在适合不过。

子曰: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意思是你都五十岁了还没有成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是高适不服输,一步一个脚印的在50岁之后实现自己的追求。

50岁之后的李白被赐金还乡,开始颠沛流离,参加了永王叛变,失败后流放夜郎;

50岁之后的王昌龄从江宁被贬到龙标,后客死他乡;

50之后的杜甫,漂泊到西南,在破草屋前感慨: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50岁之后的高适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讨平永王,讨安史叛军,封渤海县侯。

行至西域大漠,当炊烟袅袅升起,在驼铃声声中,目光穿越千年浮沉,回到“四夷皆服,八方来朝”的大唐盛世,跟着才子佳人的步伐,在大漠孤城的角落里,在燕歌行的千古绝唱里,一览高常侍的足迹……

鲜衣怒马 豪情万丈

高适的出生并不算差,渤海高氏,将门虎子,一家三代都以军功拜官封侯。他的祖父高侃很牛,是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的名将,屡立战功,正三品的开国大将,还被封了平原郡开国公。他的父亲也还算可以,官至韶州长史。这样来看,高适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官三代”,相比商人家庭出生的李白好太多。

然而,命运喜欢开玩笑,到了高适这一代,父亲早逝,家道中落。祖上的荫庇成了过往云烟,留给他的除了骨子里的傲气,别无他物。年少的高适,居无定所,四处流落。

此时的高适自信非凡,他觉得自己也可以像7岁可咏鹅的骆宾王,10岁能成文的王勃,18岁就闻名天下的王维一样年少成名,然后得皇帝青睐,踏入仕途,辅佐皇帝治理天下,最后拜官封侯,光耀门楣,重振渤海高氏往日荣光。

骨子里的傲气,让高适极度自负,根本不相信自己会泯然众人,更不曾想过自己会混得像后来那么差。

公元719年,秉着出名要趁早的念头,高适这个将将20出头不入流的浪子带着满腔的抱负来到长安,准备大展身手。

盛世的长安,车水马龙,壮观的城墙连绵不断,精致的屋宇鳞次栉比,衣着华丽的官员和异域风情的面孔往来不息,高适看得两眼放出金光。更是暗暗发誓要留在盛世长安。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高适《别韦参军》节选

当大家都在为科举考试十年寒窗,引锥刺股,发奋苦读时,高适却想另辟蹊径,不是去挤破头冲刺科举,而是四处漫游,结交权贵,希望可以借此快速进入仕途。

现实永远是最有效的教具。

如果爷爷还活着,父亲还活着,高适来长安,别人还会喊一句:高少爷。可是今非昔比,渤海高氏家道中落,渤海王名头的庇佑早已不再,在一块砖扔下去能砸死俩王公贵胄的长安城,他要关系没关系,要钱没钱,要学历没学历,准备大干一番的高适连连碰壁,当初自觉功名唾手可得的高适,没想到,最后连个大专都没考上。现实的当头一棒,击碎了他一厢情愿的幻想。近在眼前的大明宫,竟是那样高高在上,触不可及。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

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灵台私自怜。

——高适《行路难》

这一刻,原本年少不知愁滋味的高适开始慌了。

人声鼎沸的长安闹市,贵族嚣张跋扈,在声色犬马中挥金如土,而闹市昏暗的一角或坐或躺的是食不果腹,付不起昂贵房租、却才华横溢的读书人。

世风日下,虽是盛世,贫者依

潦倒半生 人生转角

滞留长安两年,一事无成的高适,焦虑了。

回老家,会被嘲笑,家里也没地;去洛阳,和在长安没啥区别,举目无亲。

721年,带着失意,高适无精打采的从长安出发,来到了梁宋,最后定居宋州,开始耕田养鸡,养活自己,顺便等待机会,出人头地。

宋州一居,一晃便是十年的光景。

730年,30岁的高适忍不住耕种的寂寞之苦,扔了锄头,拿着书剑,锁上柴门,一路向北。这一年,他游燕赵,过魏州,至钜鹿。

燕赵何苍茫,鸿雁来翩翻。此时与君别,握手欲无言。

——高适《酬司空璲》节选

第二年,高适在东北那旮沓玩得不亦乐乎。

时间到了732年,安王李祎东征契丹招募人才,高适眼看着机会来了,各种写信举荐自己,然后所有的举荐信最后都石沉大海。

“还是回家种地吧!”心灰意冷的高适,背起行囊,一路南归。

回家的途中,他抱着侥幸的心理,广交好友,在王之涣、王昌龄、杜甫、岑参、韦济、薛据这些人的交际圈内频繁出现,希望可以被拉一把。然鹅,这些人混的并不咋样。

筵席之上,高适喝下一杯苦酒,看着这些狐朋狗友觥筹交错,高谈阔论,暗自摇头:我时常觉得自己太过务实,而与你们格格不入。

背着行李,带着沉重的身体,在一个飘雪的夜晚,高适推开了柴门,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高适《自蓟北归》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年逾三十,高适开始思考人生。放弃了攀权附贵不切实际的幻想。高适开始了自己科举副本之路。

735年,高适再次来到长安,豪气干云,不得功名不罢休。我回来了,这一次我要拿到属于我的一切!然鹅,第一次挑战科举副本,失败!

科举失败后的高适郁郁寡欢,回家扛起锄头。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一路的颠沛流离,并没有磨灭高适进入仕途的决心。他的目标依然是恢复渤海高氏的往日荣光。

然而各种努力之下,依然没有结果,梦想像一个肥皂泡,在高适面前“嘣”的一声炸开了。

三十多岁的高适遇见老友董大,囊中羞涩,请朋友喝酒的钱都拿不出来。想一想,三十多岁了还穷困潦倒,难免磨损一个人的志气和信心。但高适的逆商很高,这些挫折并没有打击他的自信,有着超乎常人的意志,即使穷困潦倒到这种地步,他也没有抱怨,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如既往,自信总有一天能飞黄腾达: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节选

744 年,“梁园三剑客”、“寻仙三人组”相聚了。

这一年,李白从唐玄宗那里拿了一笔遣散费,来到洛阳。

这一年,杜甫刚娶了媳妇儿,定居洛阳。

这一年,高适一边在宋州家中种田,一边寻找机会求得仕途。往来于睢阳、陈留间。

三人就这样聚首了。

(电影中这一段把他们相遇放在了长安,可能是艺术手法,需要盛世长安的背景来烘托故事情节,实际三人相遇在洛阳,三人到长安的时间是错开的。)

这三个年纪加起来100多岁的大龄无业青年,也不去赚钱,也不准备科举考试,成天没心没肺地骑马打猎,喝酒吹牛,搁现在就是不务正业,不思进取。

三人好到什么地步呢?“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三人共同挖仙草,炼仙丹,寻仙人,饮酒赋诗,不亦乐乎。

在杜甫眼里,李白潇洒风流,仙气飘飘,高适则一身正气,气度不凡。能和这俩大哥混,自己屁颠屁颠当个拎包小弟也乐意。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晃半年过去了,三人一起从夏寻到秋,从秋找到冬,啥都没得,后来杜甫索性就不干了。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三人组依依惜别。李白继续他的寻仙之旅,杜甫去了王屋山,高适继续追求仕途。

749年,高适等来机会,在张九皋的举荐下,再次参加考试,并且顺利考上,分配了工作——封丘县县尉。

县尉是个什么官呢?

“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

——《唐六典·三府都护州县官吏》

直白的讲就是职责包括治安、财政等方面工作。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相当于副县长兼公安局局长、税务局局长。看似有权,但工作压力大、事务繁杂,在唐朝这个岗位可以说是差评如潮。加班是常态,还要感谢领导给你机会,大呼日常007是福报,这还不算完,可能你还要昧着良心鱼肉乡里,欺压百姓。

不做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杜甫《官定后戏赠》

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

751年,这种违背良心的工作,和高适的初衷大相径庭,忍受了两年半,高适再也受不了,一怒之下,直接辞职。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在做选择题,每一个选项似乎也有特定的意义。不被看好的高适最后选择了辞官,但他也没有放弃自我,一边写诗一边等待,在属于他高适的时区里,丈量着自己的步伐。他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命运也来了九十度的大转弯,人生终于进入了新的篇章。

752年,经人举荐,高适辗转终于见到了哥舒翰,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高适用52年沉淀梦想,终于等到了人生转角。

十年逆袭 拜官封侯

不知道是上苍对他才华的眷顾,还是命运的轮回终于要摆渡这落寞的贵族。这几年在边塞留下的名声,让哥舒翰极为看重,认为他是奇才,当即上表唐玄宗请任高适为左骁卫兵曹,充任哥舒翰府内的掌书记。他顺利进入了哥舒翰的麾下,远走边塞。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高适《登陇》

高适意气风发的神态和风采,像极了一位初次闯荡社会,天真而无畏的少年侠客。然而他显然已不年轻。他的头发已经星星点点,灰白夹杂,一张紫膛的脸上尽是风霜之色,两只眸子却精光四射,神采奕奕。年轻时的激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依旧在心中燃烧不已!

虽说是他孜孜以求渴望已久的工作,但摆在他面前的,依旧是不可测的前途和命运。高适这一次是在赌,赌自己知天命之年的最后一舞,如果失败了,大不了回家种田去。

这一次,高适没有选错。哥舒翰的确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帅。高适在他的手下工作心情还是不错的,甚至觉得自己年轻了30岁。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塞下曲》节选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盛世不在……

这场地狱般的灾难中,几乎所有大唐诗人的命运都被改变,高适也不例外,只是,这一次他得到了命运的青睐。

风烛残年,一生是病的哥舒翰镇守不利投降安禄山最后被杀,作为左拾遗驻守潼关的高适可谓悲痛一时,好不容易获得的功名也许顷刻间灰飞烟灭。

时局不待人,李隆基带着爱妃仓皇出逃四川,人间清醒的高适快马加鞭,一路西奔追上了正向成都出逃的唐玄宗,并慷慨激昂的做出了战报与敌情分析,既撇清了哥舒翰,把自己摘了出来,可以说这一次他猜中了鼓点,又一次被加封,成为侍御吏。不久又被封进谏大夫,正五品的官员。

756年,永王李璘发动叛乱,唐肃宗召高适共同商议平乱。高适的一番慷慨激昂折服唐肃宗。任高适兼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出兵讨伐永王。

此时的李白乐颠颠的混迹在永王的幕府内,浑然不知一场牢狱之灾即将降临。

高适和李白永远想不到,昔日同床而被的好友,再次重逢,仅是这种尴尬的场合,一个是叛军,一个平叛的主帅。

永王的叛军很快就分崩离析了,贵为皇子的永王被部下残忍杀害,李白狼狈出逃,很快被抓捕,锒铛入狱。

李白看着昔日好友飞黄腾达,喜出望外,觉得自己有救了,便给高适写信,希望高适可以捞自己一把。然而高适却没有任何动作,李白心灰意冷,昔日好友从此便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我认为高适不是不想救,而是没法救。谋反是大罪,如果朝中没有人可以牵制高适,凭借着高适的三寸不烂之舌完全可以把李白摘出去。但是朝中有一个权势滔天的宦官李辅国,高适多次直言进谏,直接得罪了他。如果贸然去就便会被李辅国抓住把柄,到时候李白救不出来,自己搞不好还会被搭进去。

在李辅国的残害下,高适被调到东都洛阳还挂了个有名无实的闲职。

后来高适又调到四川担任刺史,在四川的六年里,高适展现出非凡的才干,平定叛乱,理财整军,成为百姓眼中的好官。

在得知昔日好友杜甫正在蜀中,穷到吃土,高适便送信送钱。

764年,高适被召回京,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享唐朝皇室血统外的最高荣誉。这一年,高适已经65岁。

当年长安城下那句:“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终于在65岁这一年实现,中间的心酸和艰难只有自己能体会,但相比一生坎坷的杜甫、李白等人,他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第二年,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忠”。

半生困顿为哪般,再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四十七岁考取功名,六十三岁最终封侯,相比那些年少成名的人,高适用人生的后半段证明了逆风起飞,依旧可以向阳而生。

0 阅读: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