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两宋经济繁荣背后的“不定时炸弹”

南川杂谈 2025-02-10 17:08:42

钱荒,用现代经济学术语来解释就是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简单的讲就是银行、股市缺钱,但货币的供应量充足,游资过剩,钱没有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形成的一种表面缺钱的假象。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少了,必然要去解决。现代一些主流经济学者的给出的方法是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即扩大货币发行量,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存贷款利率等等。但是,这时就会出现个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矛盾现象: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市场上流通的钱是越来越多了,貌似解决了钱荒,却会引发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又会导致更大规模的钱荒。

北宋宋徽宗宣和通宝

那么有人会问:是不是因为货币的发行过量诱发的这种现象呢?确实,货币发行过量会引发钱荒的出现。现代社会,由于经济流通建立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当财富、货币向少数人大量汇聚,多数人背负大量债务,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这种不平衡被引爆,必然出现钱荒!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钱荒的出现其实和货币总量并无太大关联,但与货币的所有权、债权债务息息相关,也就是货币没出现在该出现的位置,被少部分人享有并储存。

那么又有人会问:是不是因为现代社会纸币发行导致,古代用金银做货币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诚然凭借国家强制力和国家信用发行的纸币也是钱荒的诱因之一。但是在古代也同样会出现“钱荒”这个现象。比如在中国历史上,早在中晚唐时期就出现了“钱荒”。到了两宋时期,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钱荒”这种在现代社会常见的经济现象在古代并不常见,两宋时期愈演愈烈的钱荒,让一众官员、文人十分疑惑。

北宋宋太祖宋元通宝

“今所在铸钱数日益多,可谓钱轻矣。然而金帛米粟价日益贱,而钱之行于市者日益少,有钱重之弊。”

“自太祖平江南,江、池、绕、建置炉鼓铸,岁至百万缗。积百年之所入,宜乎贯朽于中藏,充足于民间矣。乃自比年以来,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万商束手。”

这些话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样,就是为什么官府铸钱多了,反倒发生了“钱荒”?并且,不仅民间“钱荒”,官府也同样“钱荒”。

为了应对钱荒,两宋的官员做了多种分析和猜测,比如猜测外贸外流,富人藏钱,使用、运输中损耗等等。但是这些猜测并没有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

两宋政府也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去解决钱荒:

两宋政府一开始采取的是加大铜币的发行量来解决钱荒问题,然后发现并没有效果,不仅导致了通货膨胀,还加剧了钱荒。

北宋大铁钱

于是两宋政府又从货币流通方向对铜币流通过程进行管控。

一是采取严厉钱禁铜禁——即禁钱外流与销毁,外流销毁铜钱最高可被判处死刑;

二是划分东南铜钱区与西北铜铁钱并行区,在铁钱区大铸铁钱以补铜钱之不足;

三是发行纸币交子、会子等以填补铜铁金属货币的不足。

从两宋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来看,针对的都是铜钱。其根本再于两宋的货币体系以铜钱为基础。铜钱做为货币会出现一个很尴尬的现象,就是铜本身的价值超过其铸币表示价值。举个例子,一个铜币表示的价值为1,所消耗的铜的价值可能为2或者更高。民间将价值100的铜币熔铸成铜像卖出去可能会卖到300甚至更高。更直观的例子就是我们国家“长城5角”和“梅花5角”铸币材质为“铜锌合金”,到“荷花5角”的钢芯镀铜再到最新版的钢芯镀镍“荷花5角”,都是因为铜本身的价格超过币值。

中国的长城5角

此外,两宋政府一面禁止融币铸铜的行为,一面又在佛教寺庙的兴建占用了大量的铜器不制止还追加铜币赏赐,这一点可以看出两宋因铜币短缺造成的钱荒问题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经济问题。

另外一方面,又因为铜币价值高,辽、西夏铸币技术不高,铜钱走私情况也盛行,这就导致铜钱在流通中会出现损耗。再加上两宋战乱连连,富商巨贾担心战火随时会蔓延,都有贮藏铜币的习惯,铜币就更加不容易出现在流通市场。后面在西北地区采取的铜铁币并行的制度,在商人的远途贸易下刺激下,全国各地的货币被联系在了一起,铜钱铁钱兑换比例从1000:1100暴涨到1000:5000,兑换比例严重失衡,铜钱更加难以进入市场流通。

交子

交子、会子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铜铁钱流通不足的问题,但是交子、会子做为信用货币的雏形,在南宋政府后期的滥发,导致纸币的兑换能力失衡,钱荒的现象进一步恶化。

这也就造成了两宋时期看似经济繁荣,实则背后隐藏着巨大隐患,仿佛一个随时会引爆的“不定时炸弹”,民间影藏了大量财富,两宋政府积贫积弱的虚假繁荣。这种钱荒现象直到明朝确立了白银为基础的货币体系才被解决。

清明上河图记载宋代经济繁荣景象

那么,这里还是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钱越多反倒越会发生“钱荒”呢?

还是以宋代为例,南宋后期,交子、会子滥发,如同民国的法币一样形同废纸。

简单的讲,我在交子上乘以2,物价也会相应的乘以2,这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做。交子滥发的过程中,原来持有交子的人,购买力被摊薄。宋朝政府却借交子滥发,注入虚假信用,敛入大量资源。流通的交子变多,购买力变小,通货膨胀就出现了。

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就是虚假的信用增加。交子做为信用货币的雏形,依靠国家信用发行,国家信用崩盘,交子做为货币的功能就丧失了。由于人们得到交子的过程是有先有后的,越先得到人,贬值的损失越小,最后得到交子的人,受损最大。对于受损的人来说,尽管最后手里的交子数量变大了,但是购买力却变小了,当然就会感觉到钱荒。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津巴布韦发生过惊人的通货膨胀,通胀率接近8000%,津巴布韦央行发行了面值100万亿津元的纸币,来应对通胀带来的货币贬值。

100万亿面值津巴布韦币

同时,交子的滥发带来的货币贬值让原有的债权债务失衡。假设,我原来借了你100贯交子,这100贯可以买房子。现在由于交子滥发,100贯交子连块砖都买不到,交子滥发,债务人手里原来钱变多了,原来没有100贯,现在有了,再还给你,你亏大了。

由于交子滥发让国家信用坍塌,民间信用也遭到巨大的破坏,人们不愿意往外借钱了。所以,一方面钱确实“多”了,但钱又少了,不流通了。另一方面,人们感受到信用稀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