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鑫锴,三个男孩的父亲,一个希望和你一起走向成功的人!
关注“鑫锴说未来”公众号,免费送《为什么成功的路上不拥挤》电子书。
在学习底层逻辑时,重点要去掌握一些方法论,解决问题靠的是方法论。
职场中,预见性和细致的计划和准备体现了“凡事豫则立”的智慧,有助于避免潜在的问题,能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职场工作效率的话题。
工作20多年来,我发现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领导一布置任务,便冲向电脑开始忙绿的员工,往往效率一定很低。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工作如此忙乱的人,无器可言,何来效果?
毕竟,工作并非单纯的赛跑,而是需要智慧与耐力相结合。
要想工作效率高,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做事不能毛毛躁躁。

今天的文章主题有6项:
1、事前做好计划;
2、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3、学会融会贯通;
4、做事时要环环相扣;
5、高效的工作方法论;
6、我的建议
一、事前做好计划。
古人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在职场中这句话尤为适合。
职场中,预见性和细致的计划和准备体现了“凡事豫则立”的智慧,有助于避免潜在的问题,能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做任何事情,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当然,也包括充分的了解领导的意图。
我来讲讲我自己的一些故事。
我还记得刚从自动化部调入项目部时的情形,独立负责第一个项目的时候,整天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
为了这个项目,我忙了整整两月,没休息过一天。
项目结束,汇报工作的时候,我想领导肯定要狠狠夸夸我吧。
不料,却被狠狠批一通。
我的课长是东北人,他讲的那些话,至今我还记得。
他批评我道:“你就知道闷头干活,不知抬头看路,你刚从自动化部过来,不能蛮干。”
我一听,心理非常的不舒服。
但等晚上静下心来,仔细回顾两月的工作情况,发现还真如他所说。
我以前在自动化部门,强调的是单打独斗,能解决问题就可以。
现在的项目部门,性质和自动化部完全不一样。
我虽然很肯干,可是计划性太差,基本是见啥干啥,本来要一个月后才要完成的,我给先弄完了,而一周后要的东西,我却给忘到九霄云外了。
这段时间的我,完全没有计划性。
很多活,干是干了,忙是忙了,大部分时间确实没有忙到点子上。
这次被领导批评后,从此,我再也不会蛮干。
我仔细观察领导和同事们怎么做事,借鉴他们的经验,我将每次的工作,都分出重点和层次,设置好优先次序。
即使出差,我也会先查好列车时刻表,把时间点掐准,尽量不浪费。
比如,我经常出差大连和浙江平湖,那个时候没有高铁,只有绿皮车。
大部分时间坐卧铺列车,有时买不到卧铺就是座位票。
每次我都会在车上,完成各项报告,并做好需要培训用的教材。
从不会回到公司,浪费其他的时间来写报告、编教材。
后来,我养成了用手机备忘录做笔记以及写日记的习惯,基本上每天发生的大事小事,我都会随时记上,一到晚上,一份报告很快就写好了。
二、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
例如,在做项目时,我发现因为横跨很多个部门,所以最难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而不是自己埋头苦干。
所以,每次新项目立项,我就开始先分解自己要完成的部分,以及其他部门同事要完成的部分。
自己做的部分速度很快,所以不需要顾虑,最难的是,架不住有那种十分拖拉的同事。
我一般以回复资料最拖拉的那个同事的时间节点为资料汇总结束点。
怎么判断谁拖拉,能拖拉到什么程度呢?
因为平日我们在工作方面有往来,从平日回复邮件的速度,便可预估出他完成资料的时间。
所以,我盯催资料的重点,自然是以他为参考。
整个计划,便以他的资料完成日为参照。
如此,我预估项目完成时间,一般比较准。
又如,我做副总和总经理时,一张订单或者一个项目,最关键的因素是物料的采购和准备。
我会盯住各个部门最拖拉的那几个人。
我有用白板记录的习惯,我的办公室有两块大的白板,一块用来记录重点事项,另一块用来写写画画,我的很多思路都是通过反复的推演出来的。
在第一块白板上,我会将各部门的那几个最为拖拉的人名字写上,以便核对他们的各项进度。
其实,在每一家公司的情况都会不一样。在一些低于100人的小公司你会碰到众多问题,这些问题大部分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有讲过我在一家100人不到的小公司做总经理的故事。
公司的财务、采购、仓库等重要岗位都是老板和老板娘的亲戚,一群皇亲贵族们,最为拖拉的就是这群人。
很多的问题都是人为造成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制造问题,不是解决问题,我称他们为“矛盾制造者”。
所以,在我的白板上,我会将这些拖拉之人的名字写得很大,时刻提醒。
三、学会融会贯通
知识和技巧有很强的通用性,因此,不能只满足于掌握正确的方法,还要不断内化知识,融会贯通。
这样,效率才可能会一直提升。
比如,在我的职场前7年,有段时间我发现,我的工作计划虽然很好,效率也还不错。
但若想承担更多的工作,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相比较而言,效率还是有点低,怎么办呢?
改进!说干就干,我自己制作了一张表,每10分钟记录一次,自己做什么。
连续记录几天之后,一分析,吓我一跳。
原来,我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
比如找资料,自己明明有,却半天找不到,有一次为了找一份一个月前做的表,竟然花费了30分钟的时间。
于是,我将所有文件分类存放,并给每个文件夹编了号,便于记忆。
每个文件存储时,都有完整清晰的标题,而且要在后面缀上存储日期,这样便于搜索查询。
由此及彼,往后我写邮件会注意标题完整清晰,一看就明白内容讲什么,这样便于收件人和自己检索。
别人发给我的邮件,我处理和回应严格执行不过夜的原则,防止拖延和浪费时间。
我发文件给别人回签,会在上面附一张表,清晰写上需要对方关注的重点和回签的日期,防止别人没完没了问我,占用我的时间。
别人给我的文件,我会明确确认需要回签的日期,防止别人不断来催,浪费他的时间,打断我的工作……
这些都是我在日企养成的习惯,日企的很多方法论还真管用。
四、做事时要环环相扣
在实际工作中,做事时要彼此回应,环环相扣。
这种工作方式强调的是一种闭环思维,即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计划、方法、技巧都有了,还要注意工作中的彼此回应情况。
较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工作,比较容易出效果。
但若一个项目和一项工作进行的时间很长,就难免疲惫,有所疏漏,自然也就会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这个时候,在制定长期的计划之外,我们还要学会有效回应。
怎么回应呢?
比如,一份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我们要尝试分拆成八到九段,每段都有一个起始和结束的日期。
而后,再细分,尝试将每段嵌入到每周的工作中,而后,要评估这些工作在这周所占时间和精力的比例。
一周开始之后,要在每天或每隔几天的工作中,明确排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具体时间。这叫化整为零,逐个击破。
对于整个项目而言,可达到彼此回应,环环相扣的效果。
因为大部分的人擅长于一鼓作气做事,而会疏于跨时段断断续续的作业。
所以,这类项目,往往会出现平日被忘,快结束时猛干的情况。
平日被忘,忙东忙西,结束时丢下手中重要的活,猛干一件事,对时间资源是一种更大的浪费。
在职场中,将闭环思维融入日常工作中,形成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在面对问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此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借鉴PDCA循环(计划-行动-检查-处理)的方法,通过不断的循环往复,来确保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这种方法与闭环思维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我们工作的高效执行和落地。
五、高效的工作方法论
理论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技巧的积累,我们的效率都会慢慢提升起来。
但我们常常还是会发现,有些人仍然比我们做得好。
谁?我们的领导。
他们用比我们更少的时间,却做了比我们多很多的工作?
为什么?这里就牵涉到一个效能的问题。
效能就是做一件事情,不仅一件有效率,有效果,而且一大片会见效。
比如我以前的一位领导,也就是我常常提到的前田部长,一些资料和数字,我们半天查不到,他却都能随口说出来,不仅如此,还可以信手引用历史数字、行业数字、一些机构的预测数字、欧美最新的学术状况……
起初我以为是他记忆力好,后来我仔细观察,发现原来不是,而是他比我们更勤奋,也更有方法。
看同样资料,我看完就存档了,他不会马上存档,而是将其中数字,用红色和绿色的荧光笔标出来,人名什么的,用黄色的荧光笔标出来,并快速索引到一个小卡片上。
每次吃饭前,或者开会间隙,他会拿出那些卡片来看看。
有次我很好奇请教:“您整理那些卡片用来干什么?”
他说:“背下来啊。”
“背下来?”我被吓了一跳。
他说:“是啊,红色的是我表示质疑的,绿色的是我认可的,黄色的是外国人名,比较难记的。但记住之后,用起来就方便了。”
我才知道,这是KJ法的一种延伸。
很快,我便见识到了这样做的神奇之处。
我们一起出差,每次会议,他什么资料和数据都没带,演讲中,对公司和行业的各种数据和情况,如数家珍,很多数字信手拈来。
效率提升其实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好的方法。
我在这里提到的,也只不过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浅显认识。
我在日企的这段时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方法论,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方法论的魔力。
比如KJ法、零秒思考法、PDCA法等等,都是非常好用的效率方法论。
慢慢地,我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些方法论,对我的工作和学习帮助很大。
六、我的建议
当下,国内作者写底层逻辑的书比较多,但写方法论的比较少。
在职场中,不光要清楚万事万物的底层逻辑,更重要的还是方法论。
我建议在校大学生以及职场人士,当然也包括那些职场老江湖,在学习底层逻辑时,重点要去掌握一些方法论,解决问题靠的是方法论。
我们很多人不清楚这些逻辑。
底层逻辑是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而方法论则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底层逻辑是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进行思考和决策的基本框架和原则。它涉及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过程,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
底层逻辑通常比较抽象,但它对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决策结果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方法论则更加具体,它关注的是如何实现目标或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方法论通常包括一系列的操作流程、技巧和工具,这些都可以被直接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方法论是基于底层逻辑之上的,它根据底层逻辑提供的思考框架和原则,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来实现目标。
例如,在制定计划时,我们可能会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论,明确项目的目标、任务、时间节点等,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底层逻辑和方法论是相互关联的,但它们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底层逻辑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和原则,而方法论则是基于这些框架和原则,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来实现目标。
在职场中,我们更应该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一些方法论。
......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始终领先一步,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做时,你可以添加“鑫锴说未来”公众号,里面有很多的案例分享。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一起交流和讨论,有时候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会事半功倍。
.........................
我是鑫锴,三个男孩的父亲。
专注分享干货:个人成长 + 职场即战力 + 就业出路
关注“鑫锴说未来”公众号,免费送《为什么成功的路上不拥挤》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