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具身智能作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新兴方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
最近,具身智能就出现了“团购”一幕,这回是“大脑”。
具身智能初创公司穹彻智能获数亿元融资
9月6日,具身智能初创公司上海穹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穹彻智能)宣布完成完成累计数亿元人民币的天使轮和Pre-A轮两轮融资。其中,Pre-A轮融资由知名投资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与广发信德联合领投,泽羽资本、创新工场、奇绩创坛、璞跃中国以及MFund魔量资本等著名投资机构参投。天使轮融资则由小苗朗程领投,MFund魔量资本、京海展悦与无限基金SEE Fund等参投。
此次融资所筹资金,该公司将用于穹彻智能产品研发、商业化拓展以及人才招募等。
由非夕科技战略孵化
公开资料显示,穹彻智能立于2023年,致力于研发具身智能系统及其相关工具与平台。
据了解,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领域,指的是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的能力。它们通过类似人类的方式,利用视觉、听觉、语言和触觉等多种感知手段来收集信息。在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这些智能体能够通过感知环境、执行控制操作以及自我学习的过程来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
基于此,穹彻智能提出了独特的技术路线和战略选择——发布“以力为中心”的具身大脑系统,通过快速迭代通用技能,实现高效且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成立初期,穹彻智能便正式发布了自研的穹彻具身大脑NoematrixBrain,此外,还推出了可适配多种具身智能本体平台的AnySkill通用技能系列产品。
穹彻智能由深耕通用智能机器人领域近十年的非夕科技集团战略孵化。非夕科技多年来在自适应机器人领域的深耕细作,为穹彻智能的诞生及崛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行业洞察。
作为一家全球技术领先的通用智能机器人公司,非夕科技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研发先进仿人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创了基于极致力控和层级式智能的仿人化通用机器人技术路径,目前已构建了核心技术壁垒及完整的软硬件产品体系,申请了百余项技术专利,其自适应机器人产品已在工业制造、食品加工及医疗服务等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在近百项应用中突破了机器人能力的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非夕科技在全球率先提出了“自适应机器人”的理念,并经过三年的潜心研究与不断改进,最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自适应机器人产品,而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款产品便实现了在国内的规模化生产。
目前,非夕科技已完成4轮融资,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其背后的投资军团包括美团战投、新希望集团、金沙江创投、高榕创投、真格基金、顺为资本等超10家“有头有脸”VC投资。
毕业于汕头金中的80后学霸
穹彻智能由非夕科技拆分而来,其初创团队也是来自非夕科技的创始团队,主要由非夕科技CEO王世全和上海交大教授卢策吾以及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等人组成,致力于研发具身智能系统及其相关工具与平台。
这几位创始人,个个大有来头。
其中,联合创始人卢策吾在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博士后期间,师从李飞飞教授和Leo Guibas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他是国内最早研究具身智能领域的学者之一,因其在这一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2023年科学探索奖。卢策吾团队原创提出了AnyGrasp抓取算法,实现了超越人类水平的首次突破。
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王世全,斯坦福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及上海市科协常委,他于2016年发起创立非夕科技,开创了基于极致力控和层级式智能的仿人化通用机器人技术路径。其自适应机器人产品已在工业制造、食品加工及医疗服务等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在近百项应用中突破了机器人能力的边界。
今年36岁的王世全,来自广东汕头,一直以来是个学霸。
在家乡求学时期,他就以优异的成绩就读于汕头市金山中学。2008年,他考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工高班(工程高级教育班)——一个每年仅招收40名优秀学生的特殊班级。
王世全从小就对机器人自动化感兴趣,在浙大期间,他便参与了多个机器人项目,其中包括2011年在智控所主导完成的四足机器人项目。
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王世全赴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两位机器人领域的泰斗:Mark Cutkosky教授和Oussama Khatib教授。在斯坦福期间,王世全主要研究柔性灵巧手设计、仿真建模及控制、传感器设计与融合算法、驱动器设计,以及深度学习在机器人上的应用等多个前沿领域。
期间,他发表了二十余篇顶级期刊会议论文,拥有二十余项专利,其主导的人形攀岩机器人研究更是斩获了国际顶级机器人会议IROS的最佳论文奖。
2015年,王世全和同学们在实验室做和机器人相关的研究,当时他们曾想让机器人同时去做很多任务,比如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站在凳子上,扶住书柜的同时,另外一只手还能去做擦玻璃的动作。这个项目涉及力控技术,也就是为机器人增加触觉,可以像人手一样感知到物体,并进行反馈。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由于深切感受到市面上的机器人都太难用了。王世全说:“我们就在思考,如何去做更好的力控?有一个核心关卡卡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当时市面上没有好用的力矩传感器,这就让我们很难去突破力控的性能和稳定性。虽然我们能在实验室里去进行数学分析和力控仿真,但商业上没有合适的产品。”
于是,2016年,王世全及其他联合创始人基于先进的力控和AI技术重新设计、研发出了全新的自适应机器人,创立了非夕科技。
当时,自适应机器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空白,王世全他们他们设计出了让他们满意的初代样机,能让机器人有人一样的感受,就算是一个螺丝钉放到手臂上,也能感知到力的变化。
经过几年的产品迭代优化和量产试制,2019年,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王世全带去了他们研发的第一台自适应机器人“Rizon拂晓”,实现了高精度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三位一体”,随机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自适应机器人概念并实现产品化。同时,自适应机器人拂晓也成为业内首个拿到欧洲CE和北美ETL双认证的力控型机器人产品。
不同于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非夕科技走的自适应机器人路径,即通过仿人化的方式来打造通用机器人,希望机器人能自我感知、自我判断、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完成非结构化环境下的复杂任务和精细动作。
从那时候开始,王世全和核心创始团队就跳出了市面上的机器人技术路径,从机器人的手臂设计,硬件、软件上都做了创新和突破,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仿人化路线。
之后,非夕科技的发展便是一路高歌猛进。2021年,非夕科技研发的机器人本体基本成熟;2022年年底,非夕机器人核心能力越过此前团队探明的应用价值临界点,开始收获规模化复制订单;2023年年底,受益于产品通用性的成熟,非夕机器人破圈,开启了跨行业的加速开拓。
目前,非夕科技的产品布局可简单分类为手、臂、大脑三类。他们围绕新技术提交了近三百项国内外发明专利,非夕机器人已经进入精密装配、螺丝拧紧、曲面涂覆、柔性打磨、柔性包装、手术操作、按摩理疗、实验室自动化、肉类切割、食品加工等生产工序及产线,覆盖汽车、3C、家电、快消、医疗、生物医药、农业及食品等多个领域。
承载着非夕科技在具身智能领域的长期沉淀与规划,2023年11月,王世全和卢策吾等人成立穹彻智能,至今才不足1年的光景。
来源:猎云网、钛媒体APP、维科网机器人、老胡看AI、《组织人事报》、天下潮商等
还是中国国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