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货物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能源项目之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项目通常被称为“人造太阳”。
据悉,中国已经完成了向法国南部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ITER)基地运送最后一套校正线圈低温馈电器组件的工作。
根据消息来源,ITER磁体馈电系统所需的所有巨大部件现在已经成功开发。
它是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ASIPP)开发的,是ITER磁体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由9组半环形结构组成,直径49英尺(15米),高9.8英尺(3米)。
中国为ITER提供磁性馈线系统
ITER也被称为“人造太阳”,是最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之一。这个绰号来自于它能够像太阳一样产生清洁、无碳的能源 —— 一旦投入使用,就会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光和热。
根据ASIPP相关负责人的说法,磁馈线系统是ITER的关键部分,因为它为聚变反应堆磁体提供了所有的能量和冷却介质。此外,它还发送关键控制信号,并充当放电通道。
据ASIPP相关负责人介绍,磁体馈线系统对ITER至关重要。它为核聚变反应堆磁体提供能量和冷却介质,发回关键控制信号,同时也作为放电通道安全地释放储存的磁体能量。
ITER由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俄罗斯联合资助。
该系统由ASIPP独立开发和测试,代表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复杂的ITER采购包,包括31套,重约1600吨。
合肥物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ASIPP主任宋云涛强调,在过去的20年里,ASIPP与50多个国家的140多个研究机构建立了强有力的合作关系,帮助一些新兴国家推进了自己的聚变研究项目和基础设施。
向第一等离子体缓慢前行
ITER目前正在Cadarache建造。它已经准备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制造出第一个等离子体。此外,它可能是第一个能够产生比启动聚变反应所需能量更多的能量的大型聚变反应堆。
另一个类似的“人造太阳”实验已经在中国存在。中国自己的核聚变反应堆 —— 实验先进超导托卡马克(EAST)最近打破了自己的记录,在1月份保持了1066秒的高度稳定、受限的等离子体环。在此过程中,该反应堆打破了此前创造的403秒的记录。
ITER项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由七个合作伙伴(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中国、印度和欧盟)共同努力的结果。该项目估计成本超过250亿美元(220亿欧元)。
与今天反应堆中使用的核裂变不同,核聚变不会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废物,也不会释放任何温室气体。此外,它发生灾难性事故的风险要低得多,使其成为一条更安全的清洁能源之路。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