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夏,北戴河海风宜人,吸引众人避暑放松。某日,罗荣桓与彭德怀两位元帅在北戴河相遇。
彭德怀为军委副主席,罗荣桓时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职位上彭德怀为罗荣桓上级。但此次会面,罗荣桓直面彭德怀,批评道:“你太过糊涂。”
这究竟是何缘由?一名下属竟敢直面批评其领导,实属罕见。
1952年朝鲜战争平息后,中央令彭德怀回国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主管日常工作。抵京不久,彭德怀即面临一系列涉及苏联顾问的问题。
彭德怀重视苏联顾问意见,常召开座谈会采纳建议并落实。但苏联顾问影响力增大后,军委决策渐变为先咨询顾问,军官亦惯于照搬苏联模式,忽视中国实情。
彭德怀对这种现象不满。红军初创时,李德推行苏联的“城市暴动”方案,使红军濒危。如今,部分军官似有重蹈覆辙之势,且军委内部关于政治委员制度的争议加剧。
政治委员制度源自苏联,旨在借鉴十月革命后苏联红军模式,通过政委确保军队的思想统一与坚定战斗意志。
该制度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作用巨大,尤其能鼓舞士气、凝聚军心,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然而,该制度亦非尽善尽美。实战中,政委与军事指挥员意见不合,常致军队行动缓慢,错失关键战机。
1939年苏芬战争中,苏联50万大军遭芬兰4万小部队重创,凸显政委制度缺陷。至1941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废除政委制度,推行“一长制”,由军事长官独立指挥。
彭德怀这位老一辈指挥员青睐苏联的“一长制”,认为战场上首长决策关键,权力分散易失战机。他忆及解放战争时冀中惨败,部分缘由便是政委与司令员意见不合。
彭德怀审查《内务条令》时,删去营连教导员、指导员职务,拟试行“一长制”,赋予指挥员全权。并计划于十年内,于全军范围推广该制度。
当彭德怀对“一长制”设想热情高涨时,罗荣桓元帅的一番言论,却让他如遭重击。
罗荣桓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长期投身政治工作,深刻理解政治委员制度对中国军队的关键作用。
闻彭德怀欲废政委制,他严词批评:“有同志谓政工制度过时,政委无用,倡‘一长制’。然须深思,此举是否摒弃自井冈山时期传承之政治工作传统?”
罗荣桓强调,中国政治工作制度源自井冈山时期经验,是军队战斗力和思想统一的关键。虽“一长制”可提升指挥效率,但无政委监督指导,军队思想统一难保。
彭德怀深感此言有理,悟到不可盲目仿苏,亦不可轻言废政委制以解万难。政委制确保了人民军队在艰难战争中信念坚定,战力不衰。
经罗荣桓提醒,彭德怀冷静下来,不再急于推行“一长制”。他广泛听取意见,结合国情军情,探索适合中国军队的管理制度。
1953年10月,彭德怀提出“党委集体领导,首长分工负责”制:党委统管,首长依情分工。此制度确保了指挥统一与政治监督,至今仍在解放军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