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惨淡收场的高端收藏圈!

天凉说文化 2024-09-24 11:20:36

昨日我在某论坛上看到一位藏友在吐槽,诉说着国内收藏环境的混乱,拍卖行业的不公,专家的不作为等等,也就发发牢骚,但说的有条有理,发人深省。

而那位藏友的“诛心”之言,虽然犀利,却也触及了人性中可能存在的弱点——在环境变化与地位提升中,我们是否还能坚守初心,不被环境所同化?

专家群体与拍卖行业,作为收藏品市场的核心力量,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市场的健康与公正。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专家们的保守态度或许是一种自我保护,但这也无形中加剧了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危机。

真正的专家,应当在保守中不失勇气,勇于探索真品,敢于为自己的鉴定结果负责,用实力与魄力赢得业界的尊重与信赖。

回顾历史,张伯驹、启功、陈万里、孙瀛洲、耿宝昌等老一辈专家,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民间发现并保护了无数珍贵文物,为今天的博物馆文化遗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故事,是收藏界永远的传奇,也是后来者应当铭记与学习的楷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博界与收藏市场之间似乎筑起了一道高墙。文博精英们更多地专注于学术研究,而商业鉴宝专家们则可能因环境所迫,变得更为保守甚至狭隘。这种变化,无疑是对收藏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种挑战。

但值得庆幸的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坚守着对收藏的热爱与对真品的追求。他们或许不是最耀眼的明星,但他们的存在,为收藏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

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专家与藏友出现,共同推动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让每一件珍贵文物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

回顾二三十年前的拍卖盛况,你会发现众多天价拍品竟是源自民间瑰宝,比如那幅《十咏图》,一位东北老人于1995年携至京城,经启功大师领衔的专家团队鉴定为真,乃北宋词人张先之遗墨,最终以1980万高价成交,轰动一时。

反观近年,民间发现的宝物似乎难再复制昔日辉煌,即便是价值连城的“西周兮甲盘”,也是海外藏家带回国内才得以高价拍出,高达2.13亿的天价令人咋舌。诚然,民间市场假货横行、“国宝帮”搅局,但断言民间再无真品,显然过于武断。

问题的症结,或许在于专家群体态度的微妙变化。他们或因鉴定压力增大,信心动摇,对民间藏品持谨慎乃至回避态度;又或许,与拍卖行业的利益纠葛,让他们难以保持客观公正,直言不讳。

往昔,民间藏品一旦获得权威认可,便能堂而皇之登上拍卖舞台。如今,若非传承有绪、海外回流或名家旧藏,往往难逃被冷落的命运。于是,我们目睹了这样的怪象:民间藏家即便手握真品,论证充分,也往往被视而不见,反倒是这些宝物在国外拍卖场上大放异彩,拍出高价。

每件拍品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即便编织得再引人入胜,也常感自弹自唱,难觅知音。国外拍卖行对中国富豪的青睐有加,国内拍卖行则祭出“拍品不保真”的大旗,明目张胆地玩着“局”,专挑那些急于证明自己的暴发户下手。

这一切,无不在昭示着一个事实:他们选择性地忽略了民间力量,且毫不掩饰。小拍卖行虽活跃,却大多依赖前期费用维持生计,成交寥寥,难成大器。但请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的透明,民间藏家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用实力证明一切。

在缺乏话语权和经营权的现状下,民间藏家仿佛置身于孤岛,他们的精品与珍品被外界轻视,如同被遗弃的珍宝。

这不禁让人深思,那些在国内古墓中几乎被挖掘殆尽的国宝级文物,最终流向了何方?而那些每年凭空出现的天价拍品,其真实来源又何在?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些被揭露的“做局”丑闻,往往不了了之,真相被埋没。

遗憾的是,部分民间藏家仍深陷迷信专家的泥潭,彼此间缺乏信任,甚至相互贬低,这种内耗无疑削弱了整体的力量。正如您所言,这样的风气若蔓延至高端收藏圈,只会让更多人沦为同流合污的牺牲品。

但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网络时代,信息自由流通,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声。随着网络交易平台的日益完善,它们正逐步瓦解传统高端古玩交易市场中专家和拍卖行的垄断地位。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发声,积极推动,就有望在收藏领域赢得属于我们的话语权和经营权。

民间收藏亟需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一个不再受外界操控的独立空间。同时,每一位民间藏友都应努力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和专业知识,因为真正的实力才是立足之本。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批凭借自身硬实力脱颖而出的民间大收藏家,他们将成为推动收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0 阅读:0

天凉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