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闭幕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并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这或将成为全国开启新一轮高校科研资源布局的重要信号。
就在7月27日至28日,山东省委书记林武到青岛、威海调研并宣讲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其中两站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
调研中,林武表示,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高端人才引育,抢占科技制高点,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再从全国看,深圳正在谋划建立中国人民大学深圳校区。
据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官网信息,7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宋科一行到苏州校区调研。会上,宋科表示希望通过与苏州校区的深入交流,汲取苏州校区在建设和办学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此来更有效地推动深圳校区的筹备建设工作。
与异地办学向经济发达城市集中相对的是,另一三线城市赣州,也在谋划建设中国科技大学赣州校区。
据微信公众号“赣州政务”发布《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指出“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建设中国科技大学赣州校区。”
这几年,在教育部严管禁令下,高校异地办学按下暂停键,一批异地办学项目撤销、更名,跨省异地办学更成为不能触碰的“红线”。
然而,在全国高校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实情况下,严控异地办学也并非长久之计。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学校的设置审批,包括异地校区设置属于国家事权,地方政府和高校无权随意合作举办异地校区。教育部对异地办学的约束,也主要是约束高校到异地开办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
而高校跟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异地研究院等属于高校自主权,并不受影响。
在全国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高校作为创新源头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由此,城市也需重新审视高校资源的引进,重点引进与优势产业结合密切的科研院所资源,让高校真正服务经济发展。
1
梳理来看,国家对高校异地办学的禁令始于2017年。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审慎决策建设新校区,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特别是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新校区。”
2021年7月,教育部再发布《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再次为异地办学“划红线”,指出“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
从“审慎决策”到“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就此按下了暂停键。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现象,异地办学曾在过去一段时期集中出现,有力促进全国高教资源的均衡发展。
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4月底,共有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了异地办学,共设立了166个机构(包括研究院、研究生院、分校区等)。其中39所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4所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占总数的93%,为主力军。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沿海省市是高校异地办学的最大受益者,高校异地办学机构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5省,集中在深圳、苏州、青岛、珠海4市。
异地办学迎来热潮,其弊端也随之显现——
稀释高校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品牌,不利于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学校规范统一管理效应逐步递减,高校内部治理水平下降;难以有效共享原有教学科研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异地校区办学积淀积累薄弱、师资力量弱,难以较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往往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
在体制机制层面,异地办学机构运行也存在“堵点”。由于高校的运行经费主要来自中央或地方财政,而异地办学超出了原有的设置规划,投入责任上一直未能得到明晰。
而当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发达地区集聚,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也选择到发达地区求学,这便加剧高素质人才资源地区分配不均衡。
如哈工大深圳校区,录取分数常年领跑广东高校,甚至出现最低投档分数线高出本部数十分的“倒挂”情况。
2
国家严管禁令之下,一批异地办学项目戛然而止。
受此影响,早年拼命引进高校的青岛、深圳、苏州等城市,近年都遭遇了高校引进“滑铁卢”。
比如青岛西海岸新区,曾在2019年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签约共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国际校区,而据今年6月有关部门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与西海岸新区解约,暂无新项目落地。
曾与即墨区签约建设分校的另一985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年年初也传出消息,双方拟解除相关协议。
深圳的武汉大学深圳分校、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深圳墨尔本生命健康学院、华南理工·罗格斯创新学院等均被叫停。
此外,位于青岛、深圳的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已于2022年3月被撤销。
曾写进甘肃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分院,也由于异地办学的限制而折戟。
除了撤销,不少异地办学项目进行了调整更名,重新布局。
比如,中央美术学院青岛校区已更名为“青岛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已更名为“青岛创新发展基地”。
位于苏州的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苏州),更名为“产教融合育人基地(苏州)”,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更名为“太仓智汇港”。
2022年,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更名太仓智汇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杭州的布局同样出现波折。2018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国立民航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在杭州建设中法航空大学;201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浙江、杭州就共建中法航空大学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到2023年5月,该校正式启用,名称变更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学院”,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级学院。
3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曾分析指出,“‘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是针对一个阶段内部分地方政府跟高校之间合作开展异地办学出现无序状态,不得不作出的政策调整。从长远看,高校异地合作办学并不应该彻底被禁止,而应该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引下,有序地开展。”
目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全国高教资源分布仍然很不均衡,优质高教资源多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相反的是,如山东、河南等人口大省、高考大省,优质高教资源十分匮乏。
再从经济发展角度看,高校作为重要的创新动力源,也一直是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帮手”。
随着各市纷纷发力新兴产业,引进高校与城市产业发展形成耦合互动,也是城市提升产业创新水平的必要之举。
刚闭幕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这意味着,与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结合密切的研究院所等科研平台,或将在全国加快布局。
这其中,作为国家科研平台最高序列的国家实验室已在全国开展布局。
比如,合肥量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于2023年正式获批。依托量子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济南打造量子技术标准高地,创造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的世界纪录,形成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的全产业链条。
青岛崂山国家实验室,是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于2022年获批。与此同时,另一沿海省份福建,也在“十四五”海洋强省专项规划中指出“争取创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福建基地’”。
对各城市来说,引进与城市重点产业方向结合密切的高校研究院所,激活源头创新实力,让高校科研与产业转型、人才引进相融,则是重要着力点。
以青岛为例,自身海洋经济优势突出,已聚集一批海洋领域科研院所。在此基础上,青岛还将进一步在吸引海洋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培养上加快布局,尤其是海洋工程领域。
此前落地青岛的哈工大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已为青岛引进一批相关产业项目。
7月26日至27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友企业联盟走进西海岸新区发展对接活动在青岛召开,120余家校友企业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
当天,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友企业联盟全球校友发展服务中心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海迈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校友企业项目与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科技园、青岛古镇口融合创新区落地签约;哈工程1981级校友、深圳海洋融创研究院院长雷宇等11位优秀校友获聘“西海岸-哈工程”协同发展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