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与学渣,差的不是智商,而是“思维”

教育思享 2024-12-17 23:55:18

有时候,家长会突然发现这样一个怪现象:

明明小学时学习成绩相当不错,到了初中,孩子的成绩却仿佛掉进了一个无底深渊。

怎么回事呢?

这是智商退化,还是孩子突然不喜欢学习了?

别急,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思维模式”。

如果说智商和学习成绩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那么思维模式就是决定你能否成功的那把钥匙。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

看看你的孩子,究竟是“学霸”还是“逆袭”中的“学渣”,到底差别在哪儿?

一、固定性思维 vs 成长性思维

你有没有发现,一些孩子明明能力不错,但就是缺乏稳定的成绩,甚至遇到一点挫折就立刻丧失信心。

而另一些孩子,不仅不怕失败,反而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力量,越挫越勇。

这些看似“偶然”的反应,其实都跟孩子的思维模式息息相关。

“固定性思维”的孩子,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天生注定的,不可以改变。

他们怕失败,讨厌挑战,总是担心一旦努力了却失败了,会被认为不聪明。这种心态让他们一直处于一个“防守”状态——永远小心翼翼,不敢做出冒险,最终只能停留在舒适区内。

正因为如此,他们越是害怕失败,成绩就越容易停滞不前。

而拥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则把挑战视为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他们明白失败只是通向成功的一个步骤,而不是对能力的否定。对他们来说,考试并不是一场以天赋决定输赢的战斗,而是一场测试自己努力成果的检验。

即便结果不如人意,他们也不会气馁,反而会主动总结错误,找到提升的空间。

那么,如何看出孩子究竟是哪种思维模式呢?

问题的答案,其实就藏在他们考试前后的反应里。

二、考试前“无所谓”的假象,透露出多少内心的不安

“我不在乎考试”,你是不是曾经听过孩子说出这句话?

考试前的“无所谓”态度,其实并不是他们真的无所畏惧,恰恰相反,这可能是他们心里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表现。

这类孩子,在外面表现得十分放松,甚至不屑一顾,但回到家却偷偷拿出书本努力复习,生怕自己考不好会让别人觉得他们不够聪明。

这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其实是固定性思维的典型特征。

如果孩子对考试总是一副“不管我,随便吧”的态度,心里却在偷偷紧张、偷偷学习,你就可以怀疑他,是否在试图用这种“轻松”外表掩盖自己的不安。

毕竟,他们害怕失败,因为他们深知一旦失败,似乎就无法证明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考试结果未必重要,但过程决定一切

考试成绩出来后,有些孩子看到分数不高,立刻会低头垂气,甚至直接丢掉试卷。

而另外一些孩子,哪怕分数没有特别高,也会主动要求翻看试卷,分析错题,甚至拿着试卷去问老师:

“这个题我当时怎么想的,能不能再解释一下?”

这些行为,并不是简单的对成绩的追求,而是体现了孩子对自我提升的渴望,正是成长性思维的一大表现。

成长性思维的孩子,更关注的是自己在做题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他们从未把考试视作一次“终极评判”,而是一次可以从中学习的机会。

无论考得好与坏,他们都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重新站起来,为下次做好准备。

四、两种思维模式的孩子,完全不同的成长轨迹

让我们来做一个更为鲜明的对比。

你可以想象一下,某个孩子从小到大学习不错,但总是容易因为一时的小小失败而放弃,而另一个孩子虽然一开始并不起眼,但总是能够在每次挫败后,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最终超越了很多看似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这两种孩子,前期看似起点相同,但却因为思维模式的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比如有个孩子,考试前总是表现得毫不在意,觉得“随便吧,反正考试没什么大不了”,但每次考试后,成绩出来的瞬间,他的脸色就像“天崩地裂”,一副“我再也不敢考试了”的样子。

你会发现,这个孩子其实更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会让他失去“聪明”的面具。但他从未想过,失败才是最好的老师。

可惜,他总是“自欺欺人”,觉得只要装得不在乎,就能逃避自己真正的恐惧。

再比如有个孩子,考试成绩不是很好,没关系,他从来不放弃,反而拿着错题册去请教老师。

每一次的“痛苦”,都变成了他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

他告诉自己:“不怕,失败了又如何,反正我可以从失败中学到更多。”

这孩子的心态,不仅在学业上帮助他突破重围,未来无论面对什么挑战,都能凭借这种积极的心态,勇敢追逐梦想。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成长性思维呢?

答案很简单: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从中学到什么。

通过设立小小的挑战,让孩子逐步克服困难,感受努力带来的成就感。

我们也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教他们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在失败中汲取经验,而不是沉溺于自我怀疑中。

而最终,孩子能否成为学霸,并非取决于他们的天赋有多高,而是他们能否拥有一个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的心态。

1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