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3日,星期天
摘要: 神舟十七号乘组完成出舱活动;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日前已顺利完成本次考察所有飞行任务;清华团队合作发表急性肝损伤后肝再生新成果;中国团队承担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任务;洪荒70托卡马克总体安装完工;天文学家观测到大质量恒星紫外辐射遏制行星诞生;我国四条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复工。
1. 北京时间3月2日13时32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七号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江新林已安全返回问天实验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上次出舱维修试验的基础上,此次出舱活动重点完成了天和核心舱太阳翼维修工作,消除了前期因太空微小颗粒撞击产生的影响,经评估分析,太阳翼发电性能状态正常。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的维修任务。出舱活动期间,航天员还对空间站舱体状态进行了巡检。
2. 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日前已顺利完成本次考察所有飞行任务,正在转场离开南极。本次考察期间,“雪鹰601”共飞行44架次,圆满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其中,“雪鹰601”成功执行了由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发起的南极冰盖国际合作“环”计划航空调查任务,填补了东南极中国中山站至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站之间冰盖沿岸的关键数据空白区。
3. 近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王韫芳教授/董家鸿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古槿副教授团队基于四氯化碳诱导急性PC区肝损伤模型,绘制了不同区域肝细胞和损伤区域非实质细胞的时空动态性细胞图谱,揭示了损伤周围残余的PC区肝细胞对再生的贡献及可能的分子机制。
4.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与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牵头的中法联合体,近日正式签署了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是中核集团中核工程牵头的团队成功安装ITER“心脏”设备之后,再次承担其核心设备的安装任务。ITER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之一,旨在模拟太阳发光发热的核聚变过程,探索受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可行性。ITER是一个能产生大规模核聚变反应的托卡马克装置,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美国共同实施。中国于2006年正式签约加入该计划。真空室模块组装是ITER项目最重要设备在关键路径上的工作,对项目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 近日,洪荒70托卡马克总体安装完工,这标志着装置建设工作全部结束。洪荒70是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也是全球首台由商业公司研发建设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的设计工作开始于2022年3月,自2022年9月起各部件、组件陆续进入加工阶段,2023年8月启动总体安装,至此建成。能量奇点在2年时间内完成了洪荒70的设计、研发和建设,创造了全球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研发建造的最快纪录。洪荒70将开始磁体降温和调试运行,以尽快实现等离子体放电。
6. 天文学家近日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深入观测 d203-506 原行星盘(protoplanetary),从而揭示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对行星形成的影响。原行星盘是一个稠密气体的环星盘,围绕着新形成的恒星旋转,是行星诞生的摇篮。在原行星盘中,尘埃颗粒会逐渐聚集成岩石,岩石会进一步合并成行星胚胎,最终形成行星。
7. 我国特高压直流工程节后全部复工,3万多人正在全力抢抓工期,推进工程进度。包括陇东-山东、宁夏-湖南、哈密-重庆、金上-湖北四个在建的特高压直流工程。据统计,这些工程2025年将陆续投运,届时,每年将新增减碳量9067万吨,进一步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促进能源供给低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