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了人类探索月球的事情,本期开始说说空间站。
空间站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数学教授库尔德.拉斯维茨提出的。1897年,他创作了一部小说《在两个行星上》。书中描绘了一支火星人的探险队的先遣部队来到了地球,他们在北极上空建立了一个桥头堡基地,往来于地球和火星之间,大大降低了宇宙飞行的风险。
这个所谓的前进基地就是空间站,是星际旅行的天然中转站。
1895年,现代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他的科幻小说《地球和天空的梦想》中描述了一种可供20人居住的空间站,可以作为星际飞行的中继站来使用。
1923年,他提出人类应当在距离地球2000到3000千米的太空轨道上建立空间站,利用它补给燃料,输送人员,便于人类进一步展开宇宙空间的探索活动。
而在齐奥尔科夫斯基之后,1923年,被誉为航天先驱之一的德国人赫尔曼.奥伯特出版了《进入行星际空间的火箭》一书,在书中他设想了未来空间站的功能。在他看来,空间站能够洞悉地球上发生的一切,维持各个角落之间的通信,还能注意到冰山的航向,向船只发出警告,避免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灾难发生。空间站也可以作为燃料补给站,从地球而来的火箭可以从中补充燃料。
到了1929年,航天先驱赫尔曼.波多斯尼克出版了一本叫做《太空旅行的问题》的书。在书中,他设计了一种带有人造重力的静止轨道空间站,这个空间站看起来像是一个带有车轴的自行车轮,借助太阳能提供动力。车轮形的空间站可以保持匀速圆周运动,从而模拟重力,让宇航员不至于总是处在失重的不适当中。
波多斯尼克独树一帜的轮形空间站成为了后来很多科幻作品中人类航天器的灵感来源,经久不衰,甚至还影响到了奥伯特的学生冯.布劳恩。
冯.布劳恩曾经是二战中德国V2导弹的设计者,他设计的土星五号火箭完成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在1952年,冯.布劳恩发表了题为《人类进入空间领域》的文章。文中他提出的空间站设计理念与波多斯尼克的设计很类似。同样是轮状的空间站,由两个同心内环和一个外环构成。内环与外环通过轮毂连接在一起,两个同心内环构成了月球重力区。空间站的旋转提供与月表相同的重力。外环部署栖息舱,舱内将有一系列小房间供人员居住。
这种旋转式的空间站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经常出现在各种科幻电影当中,就像一个巨大的摩天轮,而他之所以一直不停的旋转,就是为了产生离心力来模拟地球上的重力。这也是为什么科幻电影中的太空站,人们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样自由的行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诸如《流浪地球》、《星际穿越》当中的大型空间站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流浪地球》中的空间站就是轮形空间站
《星际穿越》中的空间站
人类实际的空间站是什么样的呢?下期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