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鲜之首,80年代买一条要几十块!现在为何淡出视野了?

北纬的咖啡豆 2024-12-20 14:26:22

“鱼中之王长江瑰宝”,这样的称号放在今天的语境下,或许让人感觉有些夸大其词。

但如果你翻开历史的卷宗,你会发现,鲥鱼曾经的辉煌和魅力,远超你的想象。[害羞]

01

曾经的“水中珍品”,鲥鱼的辉煌与魅力

长江孕育了无数生命,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的水产,而鲥鱼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

作为“长江三鲜”之首,鲥鱼以其独特的鲜美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

它的肉质细嫩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鲜美无比堪称鱼中极品,“骨纤肉腻而味甚腴,诸鱼无与伍者”,这是宋代《江阴志》中对鲥鱼的赞誉。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鲥鱼的喜爱溢于言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就曾用“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

表达对鲥鱼的喜爱之情,虽然他写的是鳜鱼,但据史料记载他最爱的其实是鲥鱼,只不过为了押韵才用了鳜鱼。

鲥鱼是一种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夏之交当水温升至15℃左右时,它们会从海洋溯游而上,前往长江中上游产卵。

这种洄游的习性,使得鲥鱼的捕捞期非常短暂,也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和价值感。

而它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例如细小的鳞片、修长的体型、银白色的体色,更增添了它的魅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刚刚起步物质相对匮乏,而鲥鱼则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奢侈品。

它的价格高昂,因此鲥鱼也被戏称为“散财鱼”,尽管价格高昂但人们对鲥鱼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在那个年代,能够吃上一口鲥鱼,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人们为了品尝这种美味,不惜倾囊而出,甚至几家人凑份子购买一条鲥鱼,然后按出资比例分配不同的部位。

鲥鱼的高价,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稀有和美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

当时长江渔业资源丰富,但鲥鱼的捕捞量却相对较少,这使得它的价格一路飙升。

02

消失的“银光鱼”,鲥鱼的衰落与警示

鲥鱼的衰落,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上世纪70年代,长江鲥鱼的年产量还能达到百万公斤,但到了80年代,这个数字就急剧下降,到了90年代几乎捕捞不到野生鲥鱼了。

这惊人的变化源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抛弃了道德。

对鲥鱼进行掠夺式捕捞,甚至连幼鱼也不放过,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严重破坏了鲥鱼的种群结构,使其数量急剧下降最终走向衰败。

工厂排放的废水、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以及生活污水,都对长江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水污染对鲥鱼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鲥鱼是一种对水质要求很高的鱼类,水污染会导致鲥鱼生病甚至死亡,也会影响它们的繁殖能力。

日益恶化的水环境,让鲥鱼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最终走向灭绝的边缘。

很多人类活动,看似是为了经济发展,但却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它们像一张张无形的网,将鲥鱼的生存空间分割得支离破碎,最终导致鲥鱼种群的衰败。

03

重新回归的希望,鲥鱼的未来与努力

鲥鱼的消失无疑是一个悲剧,但并非没有希望,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相关政策的出台,长江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鲥鱼的回归也出现了一线曙光。

禁渔期间,长江鱼类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许多珍稀鱼类的种群数量开始回升,这其中也包括鲥鱼。

在禁渔政策实施的同时,人工养殖也成为了恢复鲥鱼种群的重要途径。

鲥鱼的人工养殖并非易事,水质水温都会影响成活率,养殖户需要模拟鲥鱼的自然生存环境,才能保证它们的健康生长和繁殖。

除了禁渔和人工养殖,长江生态的修复也是鲥鱼回归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

这些生态修复措施,旨在改善长江水质,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为鲥鱼等水生生物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只有长江生态系统恢复健康,鲥鱼才能真正回归,并在长江中繁衍生息。

结语:

鲥鱼的兴衰史,是一部浓缩的长江生态变迁史,它曾经是长江的骄傲,也曾经是长江的伤疤。

如今,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相关政策的实施,鲥鱼的回归正在成为可能。

保护长江生态,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鲥鱼这一种鱼类,更是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生态健康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福祉,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长江,珍惜长江的每一滴水每一条鱼。

让我们携手共建和谐生态,让长江重新焕发生机,让鲥鱼再次畅游在长江的碧波之中。

未来,我们或许能够再次品尝到正宗的长江鲥鱼,但这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态保护的肯定,一种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盼。

信息来源:

中国渔业报2024-11-08,长江里的“水精灵”?14 | 鲥鱼:惊艳了时光却难以再逢鲥

新华日报2022-10-17,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 | 鲥:银甲披身爱洄游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