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去年下半年,拼多多罕见地给所有商家退还退款订单基础技术服务费这件事吗?
拼多多当时这种“自砍一刀”的反常行为,令业界大为震惊,不少商家都表示难得一见。
没想到,在收取基础技术服务费上,拼多多最近又引发了争议。

拼多多要对黑标商品收费了!
近日,据消息称,拼多多将对商家的黑标商品订单收取技术服务费。
商家需要在2025年3月10日之前阅读并签署《黑标商品技术服务费规则》以及《黑标商品技术服务费一览表》,前往“商家版APP-应用中心-店铺-品牌黑标”或“商家后台-流量运营-品牌权益”根据提示开通,避免到期丧失黑标权益。
不过,好在除基础技术服务费外,当黑标商品订单同时适用或符合类目技术服务费、“百亿补贴”技术服务费、直播技术服务费、“潮流好价”技术服务费、拼单返礼技术服务费、黑标商品技术服务费的,平台仅按照最高费率进行收取,不重复收取。
同时让商家们可以松口气的是,拼多多对黑标商品的收费标准并非“一刀切”,而是实施了精细的分类定价策略。
在服饰鞋包等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类目中,商家将面临费率的显著提升。
根据新的规定,服饰配件、流行男鞋、男装、女鞋、女装以及内衣裤袜等类目将按照2.2%的费率收取技术服务费。
举个例子,商家每售出100元的商品,商家需额外支付2.2元的技术服务费。虽看起来不多,但累积下来对中小商家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在腕表类目中,费率收取则有略微差异。
智能腕表和瑞士名表可以享受0.7%的超低费率,而普通腕表和眼镜类目则仍需按照2.2%的标准缴纳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在收取黑标商品技术服务费的同时,也为商家提供了一定的回旋余地。
平台还推出了按比例退还技术服务费的机制,无需商家申请,费用会自动退回到货款账户。
但如果订单退款是由于商家自身原因导致的,平台则不会退还黑标商品的技术服务费。
综合来看,拼多多的黑标商品从免费转为收费模式,对头部来说影响可能不大,但对于中小商家而言,则意味着需要额外投入更多资金用于资质维护和成本支出。

拼多多为何“盯”上了黑标商家?
要知道,黑标是拼多多对商品和品牌店铺的一种认证,拼多多对黑标商家也给出了众多优待。
拼多多不仅会对黑标商品进行流量扶持,黑标商品还仅仅和同品牌商品进行比价,并且商家还可以享受活动优先权等等权益。
一旦挂上黑标,店铺便能优先挤进首页推荐位,商品价格甚至可以比同行高出三成。
此前商家申请黑标需要满足品牌资质、店铺等级、GMV标准等严格条件,但并不需要支付技术服务费。
这也让人不禁好奇,现在拼多多为何又一反常态,对黑标商家收费了呢?
众所周知,近年来,拼多多为了逐步摆脱“低价低质”的标签,通过流量倾斜、价格保护等权益,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品牌入驻。
随着黑标商家数量激增,平台资源分配压力也逐步加大。
然而部分商家通过黑标获取流量后,并未持续提升商品质量或服务能力,导致消费者投诉增加。
此次拼多多的收费政策,或许本质上就是想通过经济杠杆筛选出真正具备竞争力的商家,倒逼其提升运营效率,从而优化平台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贯穿低价策略的拼多多,对不同类目实施差异化费率,也让人品出一丝不同的意味。
在此次新规中,客单价高、用户粘性强的智能腕表和瑞士名表类目费率低至0.7%,远低于服饰类目的2.2%。
显然,拼多多正在通过扶持高附加值品类,进一步优化平台收入结构,提高平台调性。
而服饰等高频低毛利类目费率上调,则可能促使商家通过规模效应或供应链优化来消化成本,进一步强化拼多多“极致性价比”的定位。
这一招,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了。

中小商家如何破局?
拼多多这一动作,不少人都认为可能会发生“马太效应”:资源向头部集中,中小商家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这一点我们不置可否。但需要注意的是,危机中往往暗藏转机。
对中小商家而言,我们需要重新评估黑标权益的成本收益比, 若流量扶持带来的增量销售额能覆盖技术服务费,则黑标仍是利器;反之,或需转向精细化运营,如优化供应链、提升复购率,以“内生增长”对冲平台成本。
长远来看,拼多多的策略调整也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低价不再是唯一通行证,质量与服务才是持久战的关键。
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曾以低价横扫市场,但如今通过费率分层,实则是将资源向高客单价、高复购率的品类倾斜,也预示着其正试图在“性价比”与“品牌化”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这种策略与淘宝的“天猫化”、京东的“品质化”异曲同工。显然,电商平台们正在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未来,电商的竞争或将更似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再是短期爆发的速度,而是持续创造用户价值的能力。
在这场长跑中,无论是平台还是商家,唯有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淬炼内功,方能穿越周期,赢得终局。
正如拼多多此次调整所揭示的——当行业红利见顶,所有参与者都需明白:商业的本质,终将回归到价值创造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