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白崇禧赤身裸体死在女人床上,儿子回忆:蒋介石没必要杀他

虎行风捷猎 2024-12-29 06:49:03

1966年12月1日凌晨时分,公寓里的佣人听到楼上传来一阵痛苦的呻吟声,但谁也没有上楼查看。直到第二天清晨,这座公寓里才爆发出一阵惊慌失措的叫喊声。

房间里的景象令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白崇禧赤身裸体地伏在床上,已经失去了生命迹象。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的遗体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铜绿色。床单被撕得粉碎,似乎经历过一场剧烈的挣扎。而前一天晚上还在照料他起居的年轻女护士张小姐,此时已经不知去向。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台北城。作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白崇禧的突然离世自然引起轩然大波。

官方很快就对外宣布:白崇禧将军是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为了平息各种猜测,蒋介石还专门组织了一个由两百多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并亲自前往吊唁。

但是民间的议论并未就此停息,有人说白将军是因为贪恋美色,纵欲过度而亡;也有人暗示这与当时的"白色恐怖"有关,是政治暗杀的结果。面对种种猜测,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坚持认为父亲确实是死于心脏病,这是他们家族的遗传病,与其他任何阴谋论都没有关系。

但在2005年,一份惊人的口述实录却再次将这个尘封近40年的往事揭开。已经95岁高龄的前军统特务谷正文在他的回忆录《白色恐怖秘密档案》中,详细叙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他曾奉命执行过一项特殊任务,而这个任务的目标正是白崇禧将军。

究竟谷正文所言是否属实?那个神秘消失的张护士又去了哪里?床头那杯消失的药酒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戎马一生

189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的白崇禧,虽出身于书香门第,却因父亲早逝而家道中落。但在族中长辈的资助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广西陆军小学,后又进入了当时军界最高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从保定军校毕业后,白崇禧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善于运筹帷幄,精通谋略,很快就在军界崭露头角。正是这份过人的智慧,为他赢得了"小诸葛"的美誉。但真正让他名震天下的,是与蒋介石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恩怨纠葛。

1927年,正当蒋介石春风得意之际,白崇禧和李宗仁联手,上演了第一次"倒蒋"行动。当时的蒋介石刚刚在南京建立政权,正值权力巅峰。但北伐军在徐州的失利,让他的威信一落千丈。

白崇禧抓住时机,联合各方势力,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在8月宣布下野。这次成功的"倒蒋"行动,让白崇禧在国民党内部声名鹊起。

精明的蒋介石并未就此认输,通过与宋氏家族的联姻,他很快就重新崛起。但权力的再度集中,也让他的独裁倾向日益明显。1931年,蒋介石软禁了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这一举动引发了党内的强烈反弹。

白崇禧再次抓住机会,联合粤系势力发起第二次"倒蒋"。在"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下,蒋介石被迫于12月再次下野

在抗日战争期间,白崇禧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台儿庄战役中,他指挥军队给予日军沉重打击,连日军都不得不承认他的军事才能,称他为"战神"。

194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白崇禧和李宗仁联手发起了第三次"倒蒋"行动。此时的国民党已经风雨飘摇,而手握50万重兵的白崇禧拒不服从调遣,这让蒋介石不得不在1月宣布下野,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

但讽刺的是,这次看似成功的"倒蒋"行动,却成为了白崇禧人生的转折点。解放军节节胜利,李宗仁明智地选择了赴美,白崇禧却带着对权力的眷恋逃往了台湾。在那里,他面对的是一个心怀芥蒂的蒋介石,以及即将到来的悲剧性结局。

暗杀计划屡屡受挫

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一个神秘的暗杀计划在密室中悄然展开。当时担任密保局侦防组组长的谷正文,接到了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特殊任务。据他后来回忆,这个任务是由他的上级毛人凤亲自交代,目标直指曾三次"倒蒋"的白崇禧将军。

白崇禧不仅在国民党内部影响力巨大,更是位高权重的军方将领,若是暗杀行动暴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第一步就是要详细掌握白崇禧的日常生活习惯。通过收买白将军身边的一位杨姓副官,谷正文很快就摸清了目标的活动规律。

白崇禧喜欢打猎,为了前往半山腰的猎场,年过古稀的白崇禧只能依靠山间的轨道车。这个看似普通的细节,却给了谷正文第一个行动的契机。

在得知白崇禧又要去打猎的消息后,谷正文立即布置了第一次暗杀行动。他派人提前松开了轨道车必经桥梁的螺丝,企图制造一起"意外事故"。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虽然第一辆车如预期坠入深谷,但白崇禧所乘坐的第二辆车上的副官反应极快,在千钧一发之际将白将军推出了车外,使其躲过了这次暗杀。

第一次行动的失败并没有让谷正文放弃。当他得知白崇禧计划乘坐阿里山铁路去打猎时,又开始策划第二次暗杀行动。这条用于运输煤矿的单行铁路线路偏僻,平日里车次稀少,正好为暗杀行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谷正文精心安排了一场"意外"的列车相撞事故,但白崇禧再次在副官们的帮助下,及时跳车逃生。

两次暗杀的失败,让白崇禧警觉起来,他开始减少外出。有一次,他发现跟踪的吉普车抛锚,还专门停下来等待,表现出一副"我知道你在监视我"的从容态度。这种举动,让暗杀行动一度陷入僵局。

直到白崇禧的一个私人生活细节被发现,谷正文才找到了最后的突破口。原来,在妻子去世后,他与照顾他的张姓护士日久生情。为了重振雄风,他经常让人去找名医赖少魂开些"补药"。谷正文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施压赖医生,在药方里动了手脚。

这个借"补药"下手的计划显然比前两次要高明得多。它不会留下任何明显的暗杀痕迹,而且还能利用白崇禧本人的弱点。据谷正文回忆,在得到"特制"的药酒后,白崇禧与张护士的来往确实更加频繁了,但这也为他的悲剧性结局埋下了伏笔。

这个精心设计的暗杀计划,最终以白崇禧的离奇死亡告终。虽然谷正文认为这是他们行动的成果,但这个说法也因为缺乏直接证据而饱受质疑。

真相扑朔迷离

谷正文的口述实录公开后,这起尘封多年的死亡事件再次引发热议。细心的人们很快发现,这位95岁老特务的回忆中存在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首先,作为一名普通的特务人员,他所描述的经历未免太过传奇。从参与绑架傅作义到暗杀杨杰,几乎每一件轰动一时的特务行动都有他的身影。

更令人生疑的是他所描述的暗杀行动细节。制造轨道车坠崖和火车相撞这样的大型事故,必然会引起广泛关注。如果这些都是真实的暗杀行动,那么失败后为什么谷正文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能继续执行如此重要的任务?这些疑点都让他的证词可信度大打折扣。

与谷正文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的解释。2012年,在南京接受采访时,白先勇对父亲的死因做出了明确表态。他指出,父亲确实是死于心脏病,这是他们家族的遗传病,白先勇和他的兄弟都做过心脏手术。

而且当时的白崇禧已经被架空,没有任何实权,蒋介石根本没有必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去暗杀他。更重要的是,以蒋介石的地位,如果真要下达暗杀命令,不可能越级给一个普通特务下达如此机密的任务。

实际上,白崇禧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复杂,这种复杂性足以写出好几篇博士论文。虽然两人多次对立,但在关键时刻又不得不相互倚重。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白崇禧的军事才能为国民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种微妙的关系,让简单的仇杀论调显得过于牵强。

更值得玩味的是当时的历史背景。1965年,李宗仁回归大陆,这让白崇禧在台湾的处境更加尴尬。

但正是这种尴尬的处境,反而让他成为蒋介石制衡海外势力的一枚重要棋子。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是否真的会选择除掉这颗有用的棋子?

白先勇的话这让白崇禧之死更加扑朔迷离,那个神秘失踪的张护士知道些什么?床头消失的那杯药酒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这些问题可能永远都得不到答案。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