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包立民①

文史江楠 2025-04-17 23:20:12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名有姓又有作品传世的女作家并不多。在这些不太多的女作家中,能够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被誉为“词坛正宗”的,首推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1084年出生在一个不太富裕的士大夫家庭里。她的父亲李格非②是一个有名的学者。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以诗、赋取进士的,可是李格非偏偏攻经学,写了几十万字的《礼记说》,破格录取为进士,当上了郓(yùn)州教授。他写的文章很出色,受到唐宋八大家中苏轼③的赏识,继苏门四学士黄庭坚④,晁补之⑤、秦观⑥、张耒⑦之后,人们又把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称作“后四学士”。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善于写文章。生长在这样一个文学空气浓厚的家庭里,李清照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对于她后来成为杰出的女作家是十分有益的。

① 包立民:(1941年------),笔名云海,江苏武进人。九三学社成员。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专业。《文艺报》编辑、编审、副主任。著作有《张大千的艺术》、《百美图》(上下卷)、《云海楼随笔》等。

②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山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韩琦)门下”,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另有《洛阳名园记》,通过描写名园的兴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寄寓了国家治乱的感慨。

③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著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④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引鹤铭入草书,著有《山谷词》、《松风阁诗帖》、《诸上座帖》等。

⑤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词风豪爽,兼具婉约之致。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⑥秦观:(1049年- 1100年),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词人。诗、词、文皆工,尤以词著称,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等。

⑦张耒(lěi):(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著有《柯山集》、《宛邱集》、《柯山诗余》。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天真、活泼,爽朗。“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⑧”可能就是她的自我写照。她有抱负、有理想,渴望自由,向往光明。她在《渔家傲》词中写道,“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天资聪慧,有才思,诗作深得前辈诗人晁补之的赞赏。据黄盛璋⑨先生的考证,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耒)韵二首》就是她十七岁左右写的作品。这二首咏史诗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比起张耒的“传诵一时,定为名作”的原诗来,毫不逊色。难怪与李清照同时代的王灼⑩在《碧鸡漫志》中评道;“易安居士,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⑧  出自《点绛唇·蹴罢秋千》。此词描写女子春日荡完秋千后的情景。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通过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全词最终以动作写心理,通过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细腻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多情的少女形象。

⑨黄盛璋:1924年生于安徽合肥。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提出“历史地理水学”观念,古文字:从古史、古文献、青铜器断代、先秦古文字、已亡佚的少数民族文字(如佉卢文)等角度研究中外历史地理问题。发表《李清照事迹考辨》《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等论文,力主李清照晚年再嫁确有其事。著有《历史地理论集》、《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和《中外交通与交流研究》等。

⑩王灼:(1081年?---1160年?),字晦叔,号颐堂,四川遂宁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的文学家。欺著作《碧鸡漫志》,是中国古代音乐、戏曲、词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外,他还著有《颐堂先生文集》《颐堂词》等作品。

公元1101年,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太学生赵明诚⑪。赵挺之与李格非在政治上属于不同党派。她们结婚一年后,在激烈的党派斗争中,李格非被罢了官。李清照为了救父,给赵挺之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何况人间父子情?”(《逸句》)可是“父子之情”并没有打动权欲熏心的赵挺之,李格非照例被罢免,而赵挺之却被独揽大权的蔡京看中,当上了右丞相,李清照又献诗讽喻赵挺之道:“炙手可热心可寒。”(《逸句》)果然,赵挺之拜相后,在与蔡京⑫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几经波折沉浮,到他死后也未平息。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宋朝有名的金石家。他并没有卷入乃父乃翁的派系斗争,而是醉心于金石书画的搜集考订,十分爱好诗词艺文。他们志同道合,家庭生活美满和谐。李清照自述道:新婚时,明诚是一个太学生,尚无俸禄收入,每月初一.十五就“质衣取半千钱”,双双步入京都开封的相国寺去选购碑文,回家后俩人就相对展玩品尝,“自谓葛天氏之民也”。过了二年,赵明诚出仕小官,稍有俸禄,于是又产生了收藏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一次赵明诚在街上看到了一本古今名人书画,身边没有带钱,竟然当众脱衣与卖画人交换。又一次,有人拿着南唐名画家徐熙⑬的《牡丹图》来卖,但索价二十万之巨。

⑪ 赵明诚:(1081年 - 1129年),字德甫(一作德父),山东诸城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也是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与李清照一起著有《金石录》。

⑫蔡京:(1047年-1126年),字元长,北宋时期权臣、书法家,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石(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宋徽宗时期曾先后四次任相,共达十七年之久,排除异己,结党营私,使得北宋官场腐败现象愈发严重,被时人称为“六贼之首”。书法造诣颇高,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

⑬徐熙:(?---公元975年)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金陵(今南京)人,一说钟陵(今江西进贤)人。画坛徐家野逸 ,简称徐派鼻祖,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

当时即使是富贵人家的子弟,要一下拿出二十万钱来也不易。他们留卖画人住了一宿,实在想不出办法凑钱,只好将画归还。公元1107年,赵挺之死了,由于蔡京的诬陷排挤,他们回到了乡里青州。在青州居住的十多年中,他们收藏了极为丰富的金石图书,“共同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所以这些藏书“纸札精致,字画完整”,超过了当时所有的藏书家。李清照记忆力强,又十分好胜,每天吃完饭,在“归来堂书屋”烹上二杯茶,与赵明诚对坐,“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较)胜否,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顿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在这样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游泳玩赏,当然是“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了(《金石录后序》)。应该说李清照屏居青州的十多年生活,对于提高她的艺术修养,使她工书、善画,兼懂音乐,在诗、词、文各方面都取得较高成就,从而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杰出的女作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李清照前期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有过几次短暂的分离。她是一个专于情,深于情,十分珍惜爱情生活的女子,所以即使是短暂的剐离,也会给她带来痛苦的闲愁。她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词,也留下了一些传为佳话的趣闻轶事。元朝伊世珍⑭在《琅环记》中搜集了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李清照新婚不久,赵明诚负笈(带着书)远游,她不忍别离,在锦帕上书写《一翦梅》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据说赵明诚新婚后并无负笈远游事,《琅环记》可能是误传(见《李清照集校注》)。但是词中抒发的一个少妇对丈夫深笃的爱情,吐露了不忍离别的相思之苦,还是很真实的。另一则故事是:李清照给赵明诚函寄了一阙《醉花阴·重阳》词,赵明诚自愧弗及,务欲胜之,于是闭门谢客,忘食忘寝,冥思苦想了三昼夜,填了五十阙词,把李清照的这阙词也夹杂其中。然后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反复吟咏比较,说道:这些词中只有三旬是绝妙佳句。赵明诚问他是哪三句?答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而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函寄词中语。

⑭ 伊世珍:宋末元初学者,生活于约公元1271年前后,字君玉,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著有《琅嬛记》,这是一部笔记小说集,书中多记神仙鬼怪、奇闻轶事,内容丰富,包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等。

如果说李清照的前半生(四十三岁以前),基本上是在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在优越浓厚的文艺书院中度过的话,那末她的后半生,却是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难民队伍中倍受熬煎。

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为了维持小朝廷的偏安局面,竟然向金称藩称臣,把淮河以北的广大国土拱手出卖给金国,把人民推向水深火热之中。国难当头,李清照又频遭家祸。就在金兵掳掠徽钦二帝而去的时刻,她的婆母病故;赵明诚从山东淄州奔母丧南下,调任江宁府事。李清照从淄州回青州精选了一批贵重金石图书,计十五车之数,乘船追随赵明诚南下,到达建康(甫京)。留在青州的十余间其它画册什物,本拟明年返回载运。可是当年十二月,青州遭到了一次兵变,李清照夫妇辛辛苦苦收藏整理了十多年的藏书也全部付之一炬。这些国难家祸,对于一个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诗人来说,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宋朝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记遭:“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表面看来,她在石头城上还真有闲情逸志吟赏风花雪月,其实不然。请看她在雪地中寻到的一阙《临江仙》诃,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春归袜陵树,人老建康(一作安)城”,“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当时她只有四十五岁,可是已经感到“老去无成”,想试灯赋诗,又感到无意思,想踏雪观景,又感到没心情。这是为什么?不妨再来看看她在建康城里写下的另外几首诗和断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南渡衣冠少王导⑮,北来消息欠刘琨⑯。”(《无题》)“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无题》)她希望南宋当政者应该象项羽那样宁死也不要逃到江东,应该起用晋朝王导、刘琨那样的爱国将领,收复国土。但失望得很,南宋小朝廷却采取逃跑主义,一味南逃,早已把被金兵掳去北狩的“父兄”忘得干干净净。因此诗人忧心如焚,难怪她要发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的感慨了。

⑮ 王导:(公元276年-公元339年),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善书法,以行草最佳。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⑯刘琨:(271年~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人,是西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以雄豪著名,与祖逖一同“闻鸡起舞”,胸怀报国之志。文学方面,是西晋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外的重要诗人,其诗今存《扶风歌》《答卢谌》《重赠卢谌》三首。

公元1129年8月18日,赵明诚在混乱的局面中,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于赴任途中中暑感病,医治不当,死于建康,卒年四十九岁。这样,李清照就失去了一个相依为命的终身伴侣,也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艺术知己。对于他的死,李清照十分悲痛,她在祭文中写道:“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在她尔后的避难卜居时,经常还用诗词来寄托她对丈夫的哀思。

埋葬赵明诚后,她又得了一场大病。可是建康形势紧迫,金兵又要卷土重来,赵构之流已经闻风向东南沿海进窜。恰在此时又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传闻,说赵明诚死前有联金通敌的嫌疑。其实不过是赵明诚病重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张飞卿的学士,带着玉壶去看望过他。这样一件事竟被人讹传为他家用玉壶送给金人。李清照听说后十分惶怖,为了说明事实真相,她就带着家中所有的铜器等物,追循赵构踪迹,“欲赴外廷投进”。追踪途中,她“飘流遂与流人伍”,进入了难民行列,辗转漂泊在浙江沿海一带,后来又卜居在杭州、绍兴、金华等地,直到老死。

在晚年的难民生活中,她饱尝着这种时代和社会的深愁惨痛,写下了许多著名词篇,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在《永遇乐》中,她写道:“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翔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在这阙千古名词中,词人针对赵构之流南渡后,在杭州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通过元宵佳节的今昔对比,抒发了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情,难怪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⑰读到此词时,要“为之涕下”(《永遇乐小序》)。

⑰ 刘辰翁:(1233年-1297年),字会孟,别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文学家。宋亡后,隐居以终。文学创作以词著称,如《兰陵王·丙子送春》、《永遇乐·璧月初晴》等。

假如说,李清照晚年的词作,由于受她“词别是一家”(《词论》)的传统观念和“婉约”风格的束缚,不能直接表达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的话,那末在她的诗、赋中,就能看到闪烁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光芒。她在《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的诗中写道:“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洗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在《打马赋》中,她则写道:“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涉,满眼骅骝及騄耳,时危安得真如此?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在这里,她咀咒金人很快就要灭亡,而对广大人民的流亡无归的生活深表同情,同时又殷切地期望南宋爱国将领能够早日渡过淮河,驱逐金兵,打回老家,告慰家乡死去的父老兄弟。应该说,她晚年的这些诗、词能够达到这样高的思想境界,是与她走出名门深闺,流入难民行列的生活遭遇密不可分的。

在李清照晚年生活中,究竟有没有改嫁过张汝舟的事,历史上曾经有过争论。本来改嫁一事在宋朝人的许多记载中已有定论,如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王灼的《碧鸡漫志》等。但是明清之际,以俞正燮为首的一些人,从维护封建礼教、妇女要从一而终的观点出发,为她的改嫁洗刷辩护,说什么“余素恶易安改嫁张汝舟之说”,“以情度易安不当有此事”。(《易安居士事辑》)但是他们并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而胡仔,王灼是与李清照同时代的人,李心传与李清照所处的时代相去不远,应该说,他们关于李清照改嫁的记载是可靠的。

李清照的文学著作,在南宋时已刊行了包括诗.文在内的《李易安集》和词集《漱玉词》,可惜这些集子都久已失传。现行的各种版本如《李清照集》,《漱玉集注》、《李清照集校注》,辑录词五十首左右,至于诗,文,保存得完整的不多,大都是零篇断句了。(节选自《文史知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