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电单日订单峰值已达120万,这只独角兽做对了哪些事?

ECO新势 2018-03-26 10:02:24

陈欧和他的对手们还在奔跑,但他们眼里的「终点」好像各不相同。

与隔壁动辄融资几十亿的共享单车相比,2018年的共享充电宝行业总有种说不出的萧条。鲜有听到这个行业继续融资,亦或是有新面孔进入的消息,就连巨头美团也在半年的试水后宣布退出市场。当初以吃翔赌注把吃瓜群众们带入剧情的王思聪,则忙着去打造自己的香蕉影业。前有共享单车,后有无人零售,夹在中间的共享充电宝似乎失去了主角光环。

奇妙之处在于,几乎所有商业环境下的「进」与「退」,「成」与「败」,都会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不难理解,就像A股市场每每出现股指新高时,总会同时出现「注意风险」与「时机已到」两种声音。把它们置于不同的时间跨度上验证,二者又似乎各有各的道理。同样,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匀速前进反倒说明,先发者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从乏味的同质化竞争与资本竞赛中抽身。他们理智的让出了媒体聚光灯,回归所有商业的本质:「逐利」。

去年率先宣布部分城市盈利的街电又有了新动作。3月22日,街电官方向市场披露了一组最新数据,这也是其2018年的首次亮剑。数据显示,街电总用户数达6000万,日订单峰值突破120万。艾瑞近期发布的《2018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报告》显示,2017年街电率先突破3000万用户领先行业。如今,6000万用户的天文数字再度刷新了行业认知。街电方面还表示,街电男女用户比例为6:4,未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可见这个刚需场景的「男女通吃」性。

另外一组有意思的数据是,街电新用户30天内复购率为34%,日活用户7天内租借单量≥2。用通俗的话说,每3个街电新用户当中就会1人在30天内「路转粉」,开始持续使用街电;有超过一半的街电用户每周都会使用两次以上街电。这样的数据用实锤打脸了有关「共享充电宝只适用于小概率应急场景」的言论,同时也证明了消费升级趋势下,用户为移动充电设备持续买单的前瞻性。

即使共享经济的光环逐渐散去,蒸蒸日上的产品数据也足够为街电代言。

不过这种程度的胜利还不足以践行陈欧那句「街电的价值将远超聚美」。把移动充电作为一门独立生意的想象力确实有限,它缺乏共享单车领域「大出行场景关键一环」的战略高度。正在对产品进行升级的街电显然意识到「移动充电」的天花板,这只能作为细水长流的慢性盈利点。街电需要的是更具爆发力的商业化变现空间,同时向资本市场证明街电与聚美是1+1 >2的最佳CP。毕竟与其它共享充电宝企业相比,街电还有着「上市公司资产」这个特殊身份。

借助移动充电刚需场景与线下商户的天然聚客能力,把共享充电宝设备发展为线下广告位,就是一次配得上「再造一个聚美」的商业化尝试。

事实上,共享充电宝具有媲美共享单车的「自动获客」能力,同时可以享受到合作商户的流量加持,又可以绕开各类「线下入场费」的天坑,这些正是街电作为线下独立广告位的「大机会」。从这个视角来看,街电的盈利模式有两个可供对标的巨头:以电梯广告见长,拥有1650+亿人民币总市值的分众传媒;以及主营业务持续亏损,通过广告业务「曲线救国」的丰巢快递柜。另一个假设是,街电的商业化目标就是成为聚美的专属广告位,这也符合当时陈欧接受采访时提到的「聚美投资街电的真正目的是新零售」。又或者,街电对内为聚美导流,对外承接广告合作本来就是一次互不冲突的一箭双雕。这难免让人想到了凯文·凯利的名言,「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迄今还没有出现在你的敌人名单上。」

在尝到了共享充电宝聚客方面的甜头后,街电已经悄然上线了全新规格的设备,其中还覆盖了老对手「来电」的大柜机场景,并且在设备上优化了广告展示位。从商业化进程上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反而走在了单车前面,开始「为自己的前途负责」。

关于共享充电宝是真风口还是伪需求的争论声已经逐渐褪去,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非某个证据确凿的「答案」,而是被其它新鲜事物夺走的公众注意力。就像微博影响力巅峰和股价巅峰之间出现的时间差一样:在微博盛极而衰时,人们望而兴叹唏嘘不已;在微博股价突然开启「黑马模式」后,人们又试图为微博的重新崛起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但真实情况是,哪里有什么「重新崛起」,有的只是从成长期走向成熟期,不变的商业发展规律。

大多数情况下,有关成功学与方法论的种种「规则」大多都是事后之言,基本上都不可复制。能被「三岁定八十」的商业模式,多半也是在已有规则下的故地重游,难言颠覆。就像陈欧早年在那只一战成名的广告片中所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

真正让人期待的是,今天的选择是否会变成明天的规则?

1 阅读:1423
评论列表
  • 2018-09-23 15:41

    街电不支持快充,很伤,用户体验不好

ECO新势

简介:与你息息相关的新经济与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