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是个好东西,但人性更是一个好东西。
无论是早期百度某些让男人心照不宣的搜索指引,还是陌陌起家时那个众所周知的社交关键词,都能从中窥见产品把关人的一些小心机。当然,还有最近昙花一现的共享女友。几乎一切以「圈用户」为出发点的手机应用,都在借人性之根本行犹抱琵琶半遮面之事。只不过,「给充气娃娃拉皮条」这门生意过于露骨,尚未起风就已寿终于监管之下。不管怎样,还是不得不佩服这门生意发起者的脑洞和勇气,以及「共享经济」这四个万用标签。诚然,从技术到人性禁区之间的这个「域」,就是企业百家争鸣的空间。
比如习惯了在风口浪尖上披星斩月的今日头条,也是其中一个大玩家。
很难想象这个移动互联网新秀同时让四大门户与百度新闻客户端如临大敌,拳打微博脚踢微信,捎带手还动了知乎分答的奶酪。甚至有传闻称,头条内部其实还在把爱奇艺、优土作为潜在竞争对手,要与这些视频应用抢夺用户使用时长。
我不知道用户使用时长这个概念是否起源自今日头条,不过时至今日看来,这确是头条正在不断追逐的核心指标之一。我对这个指标的理解是,想尽一切办法把用户留在头条。划重点,关于这个「一切办法」的注释和范畴,可能远在技术之外,而游离于人性的边界。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揽客并且让用户享受三温暖,直至发展为平台的「一夜七次郎」。
事实上,头条的揽客计划出奇的成功,而且有些过于成功。枪打出头鸟,在《人民日报评今日头条:别以技术之名糊弄网民和群众》一文面世后,出现了一系列有节奏有章法的批判性文章。连某些科技圈耳熟能详,提供有偿朋友圈转发的自媒体老师们也集体出动,在朋友圈转发相关文章指点江山。头条背后的无数双眼睛和凶险可见一斑。
头条在商业化进程上的竞争压力还只是冰山一角。毕竟好产品是骂不死的,现在的口水与争议,权可当成一将终成万古枯半路上的小插曲。真正值得头条掌舵人深思的,还是头条安身立命之根本:用户体验。从技术和运营层面来讲,头条的体验无可挑剔,甚至连推荐频道常年置顶的我国要闻,都在诚意满满的标榜着骨子里的「政治正确」。
如国际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所言,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头条的隐患早已现出端倪:用算法代替主编是否是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
虎嗅的伯通老师将今日头条定义为「今日头条与上世纪90年代列车乘务员兜售的火车杂志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希望公众不要拿对媒体的标准要求地摊杂志。」一进一退之间踩了头条又站了头条,似也有几分道理。且不谈这个观点是否偏激,至少现在需要肯定一点,今日头条已经是一本同时上了BAT三巨头「重症看护室名单」的火车杂志。
今日头条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张利东在近期的一次讲话中提到,今日头条已经拥有了包括西瓜视频、抖音短视频、火山小视频、悟空问答、内涵段子等在内的多元产品矩阵。截至目前,今日头条旗下产品总日活用户超过1亿,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76分钟。单用户日均启动约9次。
这组数据有多少PR成分不好下结论,至少本文不对头条市场表现背书。不过在我看来,即使是站在资讯行业鄙视链的最高点,也不能否定今日头条产生的巨大媒体势能。头条就是媒体,至少在实际传播效果上大于等于大多数所谓的媒体。而问题尽出于此:头条正在成为百度之后又一个资讯行业的庞然大物。连公关战场都在潜移默化的从百度转向头条,网络公关从业者从「收集新闻源链接数量」过渡到了「监测头条文章投放阅读量」,称之为一个趋势级的改变丝毫不为过。
而这个趋势级改变所折射出的隐患也同样巨大:不管承认与否,头条正在成为全网最大的「非正面公关稿件传播」平台。因为无主编责任制,模棱两可游离于真假边缘且有目的性的商业看衰文章大量涌入。
共享经济、电商等创投热门领域都是这些看衰文章的高发领域。对此有所质疑的朋友不妨试着在头条搜索:陈欧、ofo、生鲜电商等关键词,用不了几次刷新,你就会见识到商业竞争的可怕之处。
科技互联网领域也只是冰山一角,娱乐、财经、荐股…如果愿意细细推敲,结合市场上的投融资消息和相关企业新闻,都可以在那些数量繁多的蛛丝马迹中找到背后的逻辑。我不否认这条灰色产业链存在的必然性,更不想把锅一股脑的甩给头条,但是关键词推荐与无主编制的资讯平台确实在其中起到了助纣为虐的效果。
在这些「因公」头条用户之外,还有大量真正的头条用户,以及头条被常年诟病的另一个核心问题:低俗于狭隘化的封闭阅读。这一「具有明显具有头条色彩的产品特性」倒是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冯小刚的那句「中国垃圾电影多,是因为有垃圾观众捧」。
问题在于垃圾观众也会成长,垃圾观众也是某些用户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头条与用户的互相调教,是否存在某个隐藏的用户成长体系?我的使用经验告诉我,目前还没有。作为一个头条重度用户,我从科技领域转战财经,用3个月的时间get了区分财经新闻优劣的视角,又用近半年多的时间主动与头条交互,通过系统按钮对垃圾信息进行举报和屏蔽。
而结果是,我成长了,头条还是那个头条。我的头条财经频道里,文章的推送品质没有显著性提高,除了我的订阅头条号外,一切都没有改变。作为一个渴望「让头条更懂我」的用户,头条给出的结果尚且如此,这就不得不让我为那些缺乏资讯判断力、学习驱动力的头条用户们捏一把汗了。
前一段听闻头条签下了300多个知乎大V,我本是庆幸的。毕竟人都有私心,我没有使用知乎的习惯,却渴望接触到头部知识。作为潜在受益者,从道德角度去指责险象丛生的商业竞争环境,无异于质疑明星的私生活。令我感到沮丧的是,在一段时间后我的头条生态里,仍然没有明显感受到「知识和进步」这两个属性。我的视野里,头条仍然是一个捕捉用户使用时长的巨型机器,而没有带来更多超预期的资讯阅读体验。我会给这个年轻的产品更多时间,我渴望删除得到、掌阅、喜马拉雅这些应用转而双手向头条奉上我的碎片时间,去换取我知识范围外的,更有价值的,甚至是我还不知道它们姓甚名谁的知识与资讯。
把现阶段的头条定义成一本「时间杀」的消遣杂志,话糙理不糙。但秉持着「有趣但无用」这一原则的资讯平台却注定不会长远,唯有能够承接用户全生命周期的资讯型产品和产品群,才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百年老店。就如同QQ、微信、腾讯新闻、王者荣耀之间既平行又相互接棒的产品关系,你方唱罢我方唱,生生不息。在这方面,年轻的头条产品矩阵虽然已初见规模,却尚没有出现「QQ圈用户,QQ秀赚收益」这样明显的内生逻辑。不过即使是如此也很难想象,不站队、不妥协谁都敢怼的今日头条会真的把自己定义为一本「消遣杂志」。
因为我使用头条,所以不想让今日头条成为别人口中的地摊杂志和歌舞厅,更不想让头条成为大型游戏厅里的经典三国游戏、大学某个放任学生旷课的老师、职场某个人缘极好却缺乏业务能力的老好人,最终淡出主流,淡出那些具备成长能力的用户。
如果有一颗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产品心,那就赶紧把它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