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抽到H1B但选择回国,因为“不想把生命浪费在做螺丝钉上”

ECO新势 2017-01-17 17:26:12

“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don't ask what seat”,这句话说服了Sheryl Sandberg加入Google,或许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工程师选择回到中国。

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大批的国内工程师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前往硅谷。但更不可否认的是,华人工程师们正从硅谷回到国内:或是加入高速成长中的互联网公司,或是选择创业。

一边是硅谷式的高薪、工作环境与生活方式,一边是国内的市场潜能与家人陪伴,对所有面临出国或回国的工程师来说,都是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作为互联网优质人才的marketplace,从2014年至今,拥有海外背景的互联网工程师通过100offer回到国内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工程师A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个放弃H1B,拒绝Uber晋升机会决定回国的年轻工程师的故事,希望对于你,也能有所收获。

缘起:“Uber是我的Dream Offer,但一年半后我开始担心温水煮青蛙”

对2015年从UC系名校本科毕业的工程师A来说,第一次使用打车软件的兴奋感让他从包括Palantir等一线美国互联网公司的offer中选择了Uber。

“我还记得第一次使用打车软件时的那种心情,那天下午我们不再需要电话预约Yellow Cab,而是围着手机看着一辆车一点点移动,最终开到门口。那种技术和商业创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兴奋感让我当时就决定今后要加入这家公司。”

毕业后,A作为后端工程师以Uber某小组第三位成员的身份加入团队。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团队从3个人成长到15个人,而他也作为组内第二位工程师,开始承担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一切看上去“蒸蒸日上”,为什么会选择离开?

知乎上很多用户关注了“在硅谷工作是种什么体验”的问题,我们同样问了A。 “如果只是从工作上来说,技术挑战是会有的,尤其是在工作初期,毕竟uber的用户体量巨大,对实时响应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总的来说,工作时间保持在朝10晚6,加班少,压力小。身边的工程师水平也比较相当,沟通起来很顺畅。”

生活上,虽然活动范围集中在San Francisco Downtown,但依然免不了“好山,好水,好寂寞”的处境。“空气好,但没人气,这是事实。平时接触的以华人工程师为主,圈子比较难突破,周末除了宅在家就是爬爬山。时间长了,会感到自己逐渐放松和不上进。”

“不上进”,这是工程师A反复提到的一个词。“不上进”可以理解为“安逸”,可以理解为“稳定”,也可以理解为华人工程师的晋升天花板和话语权缺失,见仁见智。而对A来说,这种所谓的“不上进”,或许只是不想在一个还算稳定的环境里,做一颗螺丝钉,无论是在理想层面,还是在物质层面。

挣扎:“抽到H1B但选择回来,我也曾经非常纠结”

和一些工程师因为工作签证问题“被迫”回国不同,抽到H1B的工程师A在很多人眼中是个幸运儿。

“要回来肯定要先证明自己能留的下来,没抽到才回来多没面子。”A笑着解释这件事。但无论如何,放弃美国6年的积累回国,依然需要勇气甚至是一点冲动:

“回国的念头一直都有,工作了快2年,开始认真考虑这件事。回国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早点回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二是成家立业且拿到绿卡后再回国。对我来说,比较担心几年后温水煮青蛙迈不开腿,所以趁着年轻,有自由度,有点想法和一点点冲动,回国。”

A身边有类似想法的工程师有很多,他们普遍在美国工作了2-5年,多数在等待绿卡的过程中,在面临回国与否的权衡因素基本上有:

留美回国高薪高税降薪空气与生活方式雾霾与压力晋升瓶颈与转行壁垒,相对稳定晋升与创业自由度,可能存在风险教育资源优质但孩子成长环境缺乏文化认同不乐观的成长环境,更好的价值认同……

A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纠结:“其实大家都明白哪里还哪里不好,不过是觉得什么更重要罢了。让我最终下决定的有两点:一是想赶国内消费升级这波红利,二是女朋友和家人都在国内。”

交流过程中,工程师A讲了很多关于国内互联网的观察和看法,他认为目前国内互联网行业的市场空间还很大,虽然有“巨头垄断”和“资本寒冬”的行业担忧,但并不代表风口不存在。“以巨头垄断为例,电商这一块能说淘宝垄断了么?仔细看各个分支,各个细分的电商,例如母婴、海淘、精品买手等都有各自细分的市场,毕竟国内的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巨大。再以出行为例,Uber退出中国对我还是比较有触动的,至少在美国Uber 的engineer level都非常佩服滴滴,发展的速度真的很快。”

于是,综合考虑下,在2016年8月,工程师A开始关注国内的工作机会。

(工程师A曾发在朋友圈的分享)

选择:“如果想留在大公司,我干嘛离开硅谷”

“我的目标很明确,既然是为了‘拥抱国内红利’,那么就索性加入一家高速成长的初创公司,如果想进入BAT规模的巨头的话,就留在硅谷了。在国内互联网红利还存在的情况下,高速成长的小公司更有技术挑战,更有个人话语权,也更有机会‘捞一笔’”。也正因为此,虽然离职Uber时team leader提供了晋升的机会和在中国remote工作的机会,但A并没有接受。

和刚毕业时的海投不同,这次跨国找工作对A来说是全新的。在当地猎头和人脉关系集中在美国的情况下,A开始关注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第一次知道100offer是在知乎上看到了薪资报告,看完后觉得这个平台比较适合我这种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所以就试试看。”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A收到了11家优质互联网企业的橄榄枝,“因为希望多了解下国内公司的情况和体验面试流程,加上这些公司的确都算符合我的预期,所以最终接受了北京和上海9家公司的面试邀请”,A解释说。

和100offer的体验师多次沟通后,A在O2O、社交、金融等多家公司中锁定了两家:一家是消费大数据领域的初创公司,一家是初具规模的海淘电商公司。它们都集中在国内消费升级领域,而借用A的评价后者更为“safe”。

最终,因为“发展迅猛、海归高层背景合拍、业务有吸引力”的原因,A选择侧重海淘公司,并趁公司CTO前往硅谷招聘的机会,顺利通过面试拿下growth团队的offer。

“注册2周后就拿到offer,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吧:快速成长的公司需要人才,这是天时;CTO恰巧来到硅谷面试,这是地利;100offer的体验师了解技术和行业,给我提供了专业的意见帮我做出选择,这是人和。”

新工作&新生活:“对海归工程师来说,选择降薪回国,必然想获得更多 ”

从2016年9月中旬入职到现在,工程师A逐渐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与节奏:工作时间灵活,早上10点到晚上8点的节奏,赶上大的campaign会有加班,时差还没倒过来就投身’黑五’的厮杀中了。“相比Uber的工作肯定辛苦不少,下班比较晚加上单休,没什么自己的时间。但相比于过去’闲的慌’的状态,我更喜欢现在,至少在吃的方面太幸福了,和家人与女朋友见面的机会也更多了。”

对比之下,海归工程师和国内的工程师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A回答说:“如果只是一两年的时间的话,海外经历很难真的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或处世方式。就我的观察来看,和国内工程师相比,有海外经验的工程师在视野方面或多或少有一些优势,也更为自信和活跃。最明显的是,这些工程师更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更“任性”一些。毕竟放弃了一些东西回到国内,大家或多或少希望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或者提升自己的变现能力。当然,也有人说这是‘眼高手低’,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无可厚非。”

百度阿里腾讯Google平移~涨8%降20%降40%Facebook降30%涨10%降25%

(硅谷回国薪资变化一览,仅为工资部分,来自知乎)

A提到的“放弃的东西”包含很多,除了生活方式和空气质量之外,最明显的就是薪资:虽然新东家的薪资达到了A的预期,但相比于105k美金+bonus的水平相比,还是逊色许多。A的舍友从西雅图微软归来,也有着类似的经历。

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工程师A对于“放弃的一切”,并不后悔,大概回国后的收获对他来说,更为重要。

(回国后,工程师A很想在美国的猫主子)

结语

“回来还是留下?”,这个问题等包含了太多子项——“选择好空气还是雾霾?”,“选择美国式的小富即安还是中国梦”,“选择高薪还是团圆”…… 对硅谷的“哈姆雷特”们来说,大概没有一个一刀切的回答,工程师A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最终正确与否,唯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时间是最奇妙的东西,也是最吸引人的东西,更是绝对约束性的资源:硅谷的办公环境可以复制,扁平化的工作方式可以复制,但“十年前的硅谷机会”和“如今的中国机会”无法复制,错过窗口期的遗憾不能复制。而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或许就是让工程师们海外归来的原因之一。

每一次的工作选择,都是在时间的约束下进行各种因素的“权衡”。也正因为权衡的困难与焦灼,100offer尝试不断扩大高质量的资源,营造一个更多优质机会的国际化marketplace,为了像A这样的优秀工程师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100offer在美国)

在2016年8月进入新加坡后,100offer团队也在圣诞前夕来到硅谷:我们看到在湾区任何一个星巴克里,都有20%+的人在对着黑屏码代码;我们看到了当地优质的办公环境与优秀的团队;我们更看到了“围城”内外优秀工程师的观望与需求。

或许对于这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技术优势的海归工程师来说,他们放弃了一些东西,选择回国加入一家高速成长的公司,为的知识积累,人脉积累,也是为了选择一种更安全的“跳板”,跳向真正怀抱野心的创业机会。

对他们来说,更好的机会不是“硅谷式中产”,而是用自己的技术、眼光、胆识和市场洞察,打造一款期待的产品,并以此实现个人影响力和财富自由。

而对优秀的人才来说,更好的机会有着不同的定义。100offer来到新加坡和硅谷,为的就是提供实现不同定义的可能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当优秀的人才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能在这里有效的找到那一份属于他的理想机会。

本文来自公众号“100offer”,ID:im100offer。

0 阅读:0

ECO新势

简介:与你息息相关的新经济与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