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众人为共享充电宝的未来争执不休时,陈欧旗下的街电已经成为top 20的高人气小程序,与京东购物小程序仅一名之差。陈欧「为共享充电宝代言」的路上,又拿到了一些筹码。在这份阿拉丁指数「微信小程序top100」9月榜单中,还出现了若干家不同产品形态的共享充电宝。不管承认与否,共享充电宝在实用层面确实补上了一个场景。
而这个场景的大小又决定着:共享充电宝究竟是一个赚点小钱的缺口,还是一个未来的入口。
在思聪与陈欧隔空喊话以前,共享充电宝在舆论场始终处于弱势。即使是在知名创投媒体42章经撰文《算了一笔账后,我也想加盟共享充电宝、迷你KTV了》后,这样的舆论弱势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观。在微博、今日头条等社交平台,有关共享充电宝的讨论一直都是一片「血海」:差旅人士点赞者居多,也有为数不少的阴谋论吃瓜群众,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一个「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圈钱游戏。
不难理解,与满大街的三色自行车相比,共享充电宝不足以快速成为「移动广告位」。一来共享充电宝项目起步较单车更晚;二来共享充电宝的使用环境似乎始终被限定在餐厅、酒吧、KTV等封闭环境,用户往往是借一杯咖啡的时间原地完成借还流程。
而这正是共享充电宝这个项目的根本性矛盾所在:如果共享充电宝的使用环境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封闭环境,那么共享充电宝这个项目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个电源接口无异。共享充电宝想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必须为充电宝创造足够的流动性。
没有流动性的共享充电宝,永远是用户心中的Plan B
让充电宝像单车那样进行远距离移动和借还,正是街电提出的愿景。以街电为代表的小柜机模式,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网点铺设将共享充电宝打造成为一种基础设施,从而创造出流动性,提升产品使用率。一旦这种假设和尝试成立,街电将成为共享单车之外另一种「智慧城市毛细血管」。这种规模效应,才有可能让共享充电宝的盈利空间不再局限于「充电这件小事」。
共享单车的瓶颈在于,始终无法绕过人性因素,降低单车的运维成本。包括红包车、电子围栏、单车征信体系在内的多种尝试,依然没有创造出一个秩序井然的「共享单车理想国」。共享充电宝恰恰相反,以街电为例,小柜机的吞吐双向设计相当于为用户设置了无形的「约法三章」,从商业角度限制了充电宝用户的使用规范。
问题在于,这种严丝合缝的商业模型需要建立在一个成熟的「通路」之上。一旦出行用户发现,自己的出行目的地没有产品归还网点,那么充电宝出借行为发生的概率必然会大打折扣。正是如此,现阶段的共享充电宝始终难以跟着用户「出远门」。
作为跑得最快的共享充电宝企业,街电一直在尝试从消费者端改变这种现状。根据街电官方数据显示,街电已经入驻了130多座城市,与商家合作的柜机超过35万台,微信端粉丝数已超1000万人。面对这组非常可观的数据,街电CEO原源却称之为布局的「第一阶段」。原源清醒的认识到,仅依靠网点搭建尚不足以让共享充电宝成为用户心中的Plan A。
紧随其后的第二阶段已经开启:街电联合芝麻信用推动「去押金化」
近日,街电与芝麻信用进行了全面合作,具有600分以上的芝麻信用即可在全国范围内免押金借用街电充电宝。而去押金化,正是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基础设施的必要条件之一。
早在几年前,火车站、大型长途汽车站等场景内就开始陆续出现了大型的「一元充电」设备,使用人数也着实不少。不过,这种大型充电设备的体验实在是不敢恭维。据凤凰网报道,今年某用户在苏州火车站手机充电站花1元钱充电,结果20分钟电量仅增1%,用户因体验不佳选择了电话投诉。
可想而知,在这种人流密集区域进行快充设备投放是一件非常有竞争力的生意。就在10月,街电已经以郑州火车站作为起点大力布局类似场景。免押金的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降低了使用门槛,为刚需用户提供了更高性价比的选择方案。一旦消灭了押金对中低端用户产生的「阴影面积」,花钱租用充电宝自然变得水到渠成。
为充电宝代言,陈欧究竟在「All in」什么?
张小龙认为「好的产品用完即走」,共享系创业公司基本上符合这个逻辑。不过一个好产品并不等同于一门好生意。如果说陈欧重金All in共享充电宝,仅仅是为了打造一款类似于「WiFi万能钥匙」的付费版工具型应用,那么这个目标在街电小程序指数暴涨后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只不过这个高度与彼时高达数十亿市值的聚美相比,远不在一个档次。
任何拥有庞大用户基数的应用,其变现方式无外乎:基础产品收入、广告收入和高附加值会员收入。街电囤积的千万级用户加上聚美的电商体系以及芝麻信用的征信系统已经具备了「消费升级」、「营销变现」和「新零售」的三重可能性。这三种可能性中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或许才是陈欧的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