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许多多的好女儿,在那个吃人的社会中被“吃”掉了。鲜花一样的生命凋落,甚至不会引起身边人的疼惜,反遭一句唾弃。
《红楼梦》中每一个女孩的去世都让人唏嘘不已,而那个小辣椒一样的晴雯最终落得一身痨病,被赶出大观园,又喊了一夜的“娘”才去世,尤其让人读之心疼。

晴雯被赶回到家中又生病的时节,她心心念念的宝玉并不是没有去看过她。就在这一次事件短暂的探视中,曹公有一处极细节的描写:晴雯的手腕已经枯瘦,犹戴着四个银镯子。
当时她一身财物基本都被兄嫂搜刮去,为何还在手腕上留下了四个银镯子?这四个银镯子,与晴雯“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的性格,又有怎样的关联?

晴雯戴银镯子的描写,在《红楼梦》行文的早期就有。那时的晴雯留着两根两三寸长的指甲,还戴着四个银镯子,妥妥的一个俏丫头形象。
这与贾母所说的“我们家的丫头,比外面一般家的正经小姐还体面些”正正好对上了。
在古代,能养长指甲的多半是很有地位的女人。像现在的清宫剧中,一般是娘娘们才会养长指甲,再按不同品级戴上相应的护甲,一则好看,二则彰显地位尊贵。

晴雯能养两只长指甲,就是她在贾府,或者说在贾宝玉身边地位的体现。
她虽然不是“娘娘”,但在宝玉身边也是头一等的大丫鬟,相当于“副小姐”的存在。这才能“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长指甲和四个银镯子,既是她地位的体现,也是对她日常生活的侧面描写。倘若晴雯要常常做些粗活重活,她肯定不会养指甲,也不会戴镯子。养指甲不好干活,戴镯子容易碰坏。
只有“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一般,才能整日戴着四个银镯子招摇。

在怡红院中,晴雯的地位与袭人是差不多的。袭人胜在宽厚温和,晴雯则漂亮、心直口快,两人都默认自己未来会成为贾宝玉的通房丫头。
宝玉爱美色,一直宠着晴雯的脾气,更让晴雯在打扮自己上下了十足的功夫。
晴雯只是个丫头,她的月例银子再多,也是买不起银镯子的。因此,这四个常年戴在手腕上的银镯子,多半是贾宝玉赏赐之物。
这几个镯子也因此多了一层意思: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宝玉对晴雯的看重和爱慕。

一戴就是四个,这也是晴雯性格的体现。就在晴雯被撵出去前不久,平儿丢了一只虾须金镯,书中描写平儿是戴了一对儿的。
也就是说,已经是贾琏通房丫头,且跟着王熙凤当贾府“副管家”的平儿,镯子也只戴了一对。晴雯却戴了足足四只。她性格中的张扬外向可见一斑。
然而,在贾宝玉的庇护下,晴雯的张扬是优点。没有丫头敢招惹她,银镯子,还有葱管一样的指甲都与她的美貌相得益彰。当失去了贾宝玉的庇护时,这些银镯子反而显得可笑了。

宝玉的庇护让晴雯得以肆意张扬自己的性格,却也为她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作为未来的婆婆,王夫人欣赏的是像袭人一样大气稳重的女子,一直都不太看得惯晴雯。晴雯这一病,王夫人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将她赶出大观园。
逐出去时,王夫人特意交代“只许把她贴身衣物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们穿”。
这话既是把晴雯彻底定性成了“坏丫头”,也是将晴雯多年来攒下的体几一并清空了。

或许这四个银镯子,就是晴雯当时在婆子们的看管下,能从大观园中带出的唯一值钱的东西了。余下的财物都是后来经袭人等收拾了的。
晴雯近乎是被扒光了一般,从大观园中被“丢”了出去,直接丢到了她兄嫂家中。
她是个什么出身?
她是贾府的奴才赖家人买的奴才,若不是自己漂亮又机灵得了贾母青眼,晴雯在贾府的地位就是人下人。
这些年来她在宝玉身边颇得看重,才能给兄长在贾府也谋了个差事,不然她一家都是赖家的奴才。

父母早逝,兄长却也不是一个能撑得起家业的人。晴雯的兄长名叫“多浑虫”,听这名字就知道曹公对此人品性的界定;她的嫂子叫做“多姑娘”,一个几乎是人尽可夫的存在。
这样的一个家,素来就是靠晴雯的恩宠支撑着。
但争强好胜的晴雯又怎可能看得上“多浑虫”和“多姑娘”,她照顾家里人是本分,却也不会和兄嫂过多往来。她心目中的家是怡红院,可不是自己的原生家庭。

然而,这个骄傲的姑娘或许从未料过她会有被赶出去的一天。因为父母早亡,那个年代女子又不能自立门户,她能投靠的地方就只有混不吝的兄嫂家中。
兄嫂也没有辜负名字中的“混”字,真就对晴雯过往帮他们谋差事的恩一点不感念,反而有些抱怨于晴雯往后无法再为他们提供荫蔽的模样。
让好好的一个娇娇女儿生着病独自一人在家中,连口水都喝不上。

等到宝玉来看晴雯的时候,她原本圆润的手臂已经枯瘦,镯子在她的腕上都是晃荡着了。
任谁挑镯子也不会挑比自己的手腕大许多的,这两下的强烈对比,更显出晴雯在家所受的嗟磨。
镯子从合适到不合适,被消磨的掉的不仅是晴雯的精力和生命力,也是她对家庭那一点念想。
一点亲情的滋润都没有,让晴雯的镯子空了一大块。紧接着,她对这镯子的最后一点执念也被解了下来。

是谁卸下了晴雯的镯子?是她最心心念念的那个人:贾宝玉。
宝玉看着她枯瘦的手腕戴着银镯,哭着给她解了下来,说着“等好了再戴上罢”。晴雯没有好起来的一天,她的银镯子也再没有戴上。
与其说宝玉解下了晴雯的镯子,不如说他解开了晴雯对他最后的一点念想。来看看在晴雯被逐后,宝玉究竟做了些什么。

晴雯被逐后,宝玉的第一反应不是心疼,也不是找人帮她看病,或照顾她在兄嫂家的生活,而是先同袭人争论起“是谁告状”来。
等到袭人赌气说自己死了算了的时候,宝玉又安慰她:“全当她们三个死了”。这三个里,就有一个是晴雯。
平日里情深意重的大丫头,哪个看起来都是心尖上的宝,但晴雯一被撵出去,宝玉就可以说出“全当她死了”的话。读之怎能不令人心寒?
带着最后的一丝情意,宝玉去晴雯家探望了她。当时晴雯既病重又无人照顾,宝玉却真的只是来探望。
就算他没有支用大量银钱的权力,可他宝二爷身上随意一个饰品也是值钱的,如何不能拿来给晴雯延医用药?

说到底,他此前敢请太医给晴雯治病,是因为王夫人还没有彻底对晴雯发难。一朝自己的母亲彻底表示了对这丫头的厌弃,他便丝毫不敢在此事上违拗母亲。
作为贾政唯一的嫡子,贾母的心头肉,他给晴雯请了医生最多也就是受些责骂而已。可在宝玉心中,晴雯的生死不值得他担母亲的责骂。
等到晴雯渴的不行,要宝玉给她倒杯茶的时候,宝玉又嫌弃上了那粗陋的茶水。
且他心下没有心疼此时晴雯的处境,反倒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哲学思考“饱饫烹宰,饥厌糟糠”“饭饱弄粥”……眼前是活生生受罪的晴雯,宝二爷却能从中悟出许多道理来。

说到底,宝玉爱的是美女晴雯,可不是眼前病恹恹的晴雯。他捧着晴雯的手,感叹的是养好的指甲又损了好些,叹惋的是银镯无皓腕相配。
因此,她摘下了银镯,晴雯又铰下了指甲给她,两人的这段缘就算了了。晴雯对宝玉的最后一丝牵念,就此断绝。
真实存在的亲人无情,自己多年来忠心侍奉、本以为可以依靠的主子看似多情实则也无情。
认清了这些后,晴雯的银镯子被摘下了,她的性命也走到了尽头。在生命的最后一晚,她喊了“娘”,渴求从未给过她照顾的、虚无缥缈的母爱。

宝玉后来写了一篇《芙蓉女儿诔》悼念晴雯。这篇悼词明诔晴雯,实诔黛玉。辞藻华丽,但字字句句都是对她从前姝丽容貌的怀念;到最后,这篇文又成为了宝黛交流文学的载体。
晴雯这一生,既应得上光风霁月,也终究是“彩云易散”。她出身极低,却被捧到了极高的位置,导致“登高跌重”;她貌似被宝玉牵挂着,却又是一场“空牵念”。到头来,她所曾期盼的感情,所曾挂念的人们,都成了一场空。

那四只银镯,恰如她曾经光彩耀人的一面,寄托着她的容貌、骄傲和地位。当她失去这一切的时候,她这个人存在的意义也全然消散了。由此,香魂一缕,回归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