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视频中的孩子口吃不是很严重,一句话中有2-3次停顿。其他口吃的特征都不明显。这类口吃往往属于发育性口吃,是比较容易纠正的。为什么呢?因为发育性口吃阶段的孩子,他的口吃功能存在问题,但尚未形成顽固的表达习惯,而且心理影响没有那么大。

从病因上看,口吃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发育性口吃、神经性口吃和心理性口吃。
1、发育性口吃:
发育性口吃是指开始于儿童期,并且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成的口吃。这类口吃通常出现在2~4岁的孩子中,特别是3岁左右的孩子最为常见。
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言语功能发育还不成熟,掌握的词汇量有限,因此他们常常会出现说话重复或拖长一个字音、短语中的某个词的情况。不过,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语言能力的提升,大部分发育性口吃都能自然消失。
2、心理性口吃:
心理性口吃与孩子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当孩子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压力过大的状态时,他们的口吃会更频繁,更严重!
这种口吃往往伴随着孩子的情绪变化而波动,比如在学校演讲、面对陌生人或重要场合时,孩子的口吃可能会加重。心理性口吃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减轻焦虑情绪,从而改善口吃症状。
3、神经性口吃(比较难纠正类型):
神经性口吃通常与神经系统的损害或损伤有关,比如唐氏综合症、妥瑞氏综合症、韵律障碍、ADHD、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常出现神经性口吃。这类口吃往往表现为单词量充足,但存在功能流利障碍,他们的口吃存在于整句话的任何一处。神经性口吃的纠正相对较难,需要针对具体的神经系统问题进行专业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神经性口吃:与疾病创伤有关,单词量充足,但功能流利障碍,口吃广泛存在于整句话的任何一处。这类口吃通常伴随着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
发育性口吃:主要在单词内容的流利障碍上表现明显,孩子可能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口吃主要出现在句子的开头。这类口吃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语言能力的提升,大部分能自然康复。
靠谱的口吃纠正,需要做哪些准备?在纠正口吃之前,我们需要仔细评估孩子的口吃症状。口吃可以分为不同的群类(如A群、B群、C群等),同时还需要关注一些伴随症状。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评估:
需要详细的评估问卷,也需要专家与家长面谈,了解孩子的一系列状况。评估过程中,可能会对孩子与家长、专家或其他人对话进行录像,或是需要家长提前准备好孩子在家里的说话录音或录像(这一点很重要!)。
2、构音与呼吸系统评估:
关注孩子是否有喘气、伸舌、弹舌、嘴歪、张嘴、下颌开合等构音和呼吸系统的伴随症状。
3、面部与身体运动评估:
观察孩子是否有眨眼、闭眼睛、张大眼睛、翕张鼻孔、颜面鼓起等面部表现,以及脖子向前后、侧面乱动,前屈、后仰、坐不稳等躯干和四肢运动的症状。
4、制定个性化治疗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专家会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这可能包括语言治疗、呼吸与放松训练、家庭支持、情绪管理等多个方面。
5、家庭配合与支持:
家长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与语言环境,避免指责和打断孩子的说话,耐心倾听并鼓励孩子慢慢说话。同时,家长还需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治疗过程,与治疗专家保持密切沟通。

总之,不管孩子是哪种类型的口吃,我们都不应该轻视或忽视。通过科学的评估、个性化的治疗计划以及家庭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