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卤鹅哥”,连带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也成了“网红书记”,赢得不少网友的认可,如同当年认可淄博的马晓磊一样。高洪波是懂流量的,自从“卤鹅哥”走红之后,他反应速度相当之快,而且运作不断,与流量的互动那是相当丝滑。
高洪波能火起来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在“卤鹅哥”火爆之前,高洪波也曾上过两次热搜。
今年1月初,在全区经济工作会上,高洪波号召全区干部:要买新衣、下馆子,带头消费、带动消费、带领消费。这一号召引来了诸多质疑和吐槽,很多人说他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有人认为鼓励干部吃喝是可能会滋生新的腐败等等。
另一次则是他和区长万蓉,带领整个荣昌区委班子,在区里的迎春晚会上共同演唱了一首歌《明天会更好》,当时这段唱歌的切片视频也火了几天。
不过,这两次热搜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火过几天之后便销声匿迹了
直到““卤鹅哥””横空出世,荣昌才真算迎来泼天流量。
““卤鹅哥””林江辗转多座城市,执着地追随国际网红“甲亢哥”,并不断向其投喂家乡美食荣昌卤鹅。这份真诚与坚持,让荣昌卤鹅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也为荣昌赚足了吸引力。区委书记高洪波在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流量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敏锐度和高效的执行力。
首先,荣昌区奖励““卤鹅哥””10万元现金,并全程报销其奔赴各地追“甲亢哥”的差旅费。这一做法不仅是对““卤鹅哥””个人努力的认可和鼓励,更是向外界传递出荣昌区对民间正能量行为的支持与倡导。
紧接着,许诺将荣昌的一些当地食品以“江哥”的名义注册,防止他人抢注,致力于让““卤鹅哥””从“负翁”变为“富翁”。这一举措巧妙地将个人IP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既保障了““卤鹅哥””的权益,又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高洪波还亲自与““卤鹅哥””一起走街串巷,主动把C位让给““卤鹅哥””。这种亲民的举动,不仅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更借助““卤鹅哥””的网络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荣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他围绕““卤鹅哥””这个IP,开始精心打造荣昌的网红经济。
另外,承诺节假日期间,荣昌区所有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包括公共市政停车场全部免费,若这些地方停不下,车辆还可直接停到马路边,交警不罚款。这一系列贴心的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体验,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荣昌旅游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4月16日召开的荣昌区网络经济暨卤鹅产业发展金点子征集座谈会上,高洪波更是直言:“交警不是来贴罚单的,城管也不是来掀地摊的,交警是维护交通秩序的、为人民服务的,城管是维护城市环境的。”
这一番话,不仅展现了荣昌区对待游客的真诚态度,更道出了现代城市治理的核心要义。它打破了传统执法观念中“管理”与“服务”的对立,强调了以服务为导向的城市治理理念。通过规范和约束行政执法权力,让游客在荣昌感受到尊重和善待,从而将短暂的网络流量转化为持久的“留量”,推动荣昌从网红城市向实力城市转变。
高洪波的这些努力和举措,不仅赢得了网友们的认可和好评,更得到了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从最初号召干部带头消费时的质疑声一片,到如今因巧妙利用““卤鹅哥””流量而备受赞誉。不得不说,这与高洪汉的敏锐、速度和永争一秒的执行力是分不开的。
““卤鹅哥””如果放在另一座城市,可能引不起足够的重视,一阵风就飘过去了。有些地方的主官,可能还会对网红有排斥心理,感到与网红走到一起有失身份。
实际上,在文旅越来越内卷的当下,各地的主政者就应该像荣昌区一样,放下身段,主动拥抱流量借力造势。网络热点可遇不可求,如果缺乏足够的敏锐和快速反应能力,机会稍纵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