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球的胖子”卸任乒协主席,由“王大力”接棒,国乒由此进入“王砺勤时代”。
乒协主席任期四年一届,刘国梁2023年4月刚刚连任,任职时间不过才两年整,在距离正常换届还有一半时间的时候,突然来了个半道下车。显然,刘国梁此次卸任并非常规的任满换届,而属于明显的“意外动作”。
刘国梁卸任,当然不是年龄原因,因为他只比王砺勤大两岁而已。
那么,刘国梁为什么不干了?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刘国梁主动请辞,原因是“为了保证洛杉矶奥运会备战周期的完整性,以实现乒乓球项目的新老交替和创新发展。”这个原因多多少少有些牵强,说是主动辞职,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给他的“体面”。
当“不懂球的胖子”变成“管不好球的主席”,乒管中心就不得不撕开遮羞布,因为国乒这些年,早已在官僚化、饭圈化、技术保守主义的三重迷雾中,偏离了竞技体育的航向。
刘国梁所谓的“为奥运周期让路”一说,像极了地震仪上的虚假波形。试问:一个不负责主抓训练、不带队伍的协会主席,能影响哪门子“备战完整性”?其实真正的导火索,藏在2023年德班世乒赛男双爆冷、2024年釜山团体世乒赛丢冠的成绩单里,藏在马龙退赛风波、孙颖莎粉丝后援会干预教练组排兵的舆论乱象里。
刘国梁的尴尬,在于他既是体制内的“自己人”,又是球迷心中的“改革派”。当他试图用“扁平化管理”打破教练组派系壁垒时,触动的是深耕多年的利益网络。当他想遏制饭圈渗透时,面对的是流量经济与体育成绩的微妙平衡。
两年主席任期,刘国梁像个救火队员,这边按住男队“传帮带断层”的葫芦,那边又浮起女队“技术创新停滞”的瓢。纵然“刘胖子“都累瘦了,却依然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各种质疑声音扑面而来。
想当年,刘国梁提出的“养狼计划”展现国乒自信,如今却成了“狼真的来了”的预言。日本乒乓的“断代培养”已结出硕果;张本智和的嘶吼穿透成都世乒赛,早田希娜的反手拧拉让陈梦吃尽苦头;德国队用大数据分析重构技战术体系,奥恰洛夫的“不讲理弧圈”在WTT世界杯掀翻王楚钦。
而在刘国梁卸任乒协主席的前两天,巴西小将雨果,在世界杯赛场上把最有含金量的男单金牌,给生生夺了去,无疑给即将离开的刘国梁,又送上了一道黯淡的光。
世界乒坛技术越来越精进,威胁越来越大,而国乒则停滞不前,还在靠马龙的经验兜底,靠孙颖莎的天赋硬扛,靠“技改”口号年复一年地炒冷饭。
此外,还有国乒青训体系的僵化。当欧洲俱乐部用VR模拟训练时,我们的省队还在搞“三从一大”的军事化管理;当韩国队引进巴西乒乓球外教时,我们的教练组还在争论“横板直板谁正统”。
刘国梁任内推行的“球星IP化”战略,本意是扩大项目影响力,却在资本运作下异化为“流量变现游戏”。某主力队员的后援会甚至能左右商业活动排期,倒逼教练组调整训练计划。
更讽刺的是,当日本乒协出台“禁止选手过度参与娱乐活动”的铁律时,我们的运动员还在凌晨三点刷手机;当德国队要求队员“比赛期间关闭社交媒体”时,我们的教练组还在为“粉丝应援是否影响对手”与国际乒联扯皮。体育饭圈化的本质,是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异化为“更帅更红更吸金”的流量逻辑。
国家乒乓球的现状,不是很妙,说轻了是内部出问题了,说严重点是偏离了正轨。王励勤接棒,到底是“救火队长”还是“改革先锋”?摆在他面前的三道必答题尤为棘手:
一是否有勇气打破“教练员终身制”,建立竞聘上岗的流动机制。二是能否顶住“保金牌”的成绩压力,容忍年轻队员试错创新。三是敢不敢学中国羽协“一刀切”禁止后援会应援,重建职业体育的纯粹性?
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王砺勤是成为”过渡者“还是“破局者”。王励勤的肩上,扛着的不该只是刘国梁递来的帅印,更是一个时代对国乒的追问,当世界都在奔跑,你还能站在原地,靠吃老本赢下明天吗?
接过老大哥递过来的大旗,王励勤应该能够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责任。如何带领国乒突围,接下来就看王砺勤用哪种打法了。
一篇真正的好文章!振聋发聩,一针见血![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