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菜冰皮月饼”登上热搜,两厢阵营立时争论不休:一边是对新搭配感到无限好奇的尝鲜族;另一边则是抱怨“吃上一口,当场去世”的传统派,甚至将其称为“口味刺客”,对于好为“吃货”的当代人来说,万物皆可为月饼,生生把中秋节过成了“月饼节”。
这不,中秋节将至,各式各样的月饼大量上架,竞争激烈,月饼的价格自然就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要求遏制“天价”月饼,加强月饼市场监管。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高价月饼大幅减少,单价200元以内的盒装月饼占比超过90%,成为消费绝对主流。你的月饼买了吗?一般买什么价位的月饼?今天,小科带你了解月饼是如何走上“内卷”这条道路。

在聊“月饼内卷”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历史资料~
名称:月饼
又名:小饼、月团
派别
京式
广式
苏式
潮式
比较出名的是自来红和自来白月饼,以及月饼界的网红担当五仁月饼。
皮薄松软,造型美观,味道香甜。常见的馅料有蛋黄莲蓉豆沙等。
饼皮酥松,馅料肥而不腻,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了人们对它的热爱,“在苏州,没有一只鲜肉月饼可以活着过完中秋。”
又称朥láo饼,朥在潮汕方言中指猪油,所以饼的特点是猪油香。我们比较常见的老婆饼就是其中一种。
备注:在五大派系之外,全国各地还有许多月饼值得一吃。如浙江一带的衢式胡麻月饼、徽式月饼中的梅干月饼,有不装馅料的晋式空心月饼、层次极为丰富的甘肃兰州千层老月饼,也有比脸还大的闽南大月饼……

近几年,月饼界可谓是“神仙打架”,除了这些经历了历史积淀的传统月饼,新式月饼也加入到内卷的行列。香菜月饼、螺蛳粉月饼、芥末蒜泥月饼、皮蛋月饼、珍珠奶茶月饼、药膳月饼等众多稀奇古怪的味道,仿佛是只要能吃的东西,就能成为月饼的馅料。
还有做法上的标新立异、中西合璧,火锅煮万物的“火锅月饼”、凉拌月饼、将东西方糕点融合的“马卡龙月饼”层出不穷。月饼就是这般始终行走在传统与潮流的尖端,只要“吃货”们的想象力没有边界,相信月饼的家谱便会一直修下去。
低糖低脂的月饼真的“健康”吗?
Mid-Autumn Festival
在大众认知里,月饼一直是高油、高糖产品,关于食用量上,有专业医生建议,成年人一天食用月饼的量尽量不要超过一百克。
而且,对于健康月饼,近年来市场需求明显上涨。有数据显示,超过四成25岁及以下消费者偏好低糖低脂的健康食材成为月饼产品的新标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代糖月饼”。
为此,不少商家推出主打低脂肪、低热量、高蛋白等健康概念的减脂、降糖月饼。此外,还有植物肉月饼、鲜果月饼、低糖月饼等也备受关注。
不过,制作“代糖”月饼一定要注意代糖的用量和提醒。此外,还有一些商家过度夸大养生月饼的旗号,比如有用绿茶做馅,称清热败火;用橄榄油制饼皮,称不含胆固醇等,还有在原料上下功夫,加入燕窝、鲍鱼、鱼翅等具有保健功效的昂贵食材。

具有保健功效的月饼,真的养生吗?
Mid-Autumn Festival
专家指出,不管是绿茶、燕窝还是鲍鱼,这些添加成分在月饼里其实都只是一个辅料,占很小的一部分。由于含量有限,因此保健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不能依靠这类月饼来保健。
而且,保健成分很难抵消月饼这种高脂、高糖、高热量食品对人的不良影响,所以还是不宜多吃。另外,市面上打着无糖旗号的月饼,并不是真的无糖,而是没有额外添加蔗糖这类的糖类,大多用代糖取代。
但部分无糖月饼中可能含有葡萄糖浆、麦芽糖浆等,甚至升高血糖的速度比蔗糖还要快,不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有行业人士指出,按照我国对包装食品标签中的要求,含糖量≤0.5g/100g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无糖”,实际上能达到这个要求的月饼基本没有,而且无糖月饼还含有大量油脂。
总之,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健康月饼,最好的方法还是尽量选择低糖低脂的月饼,口味有一定保障,然后从食用量上控制。
小科提醒:月饼虽好吃,但不要贪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