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缘槐夸大国,
蚍蜉撼树谈何易。
——摘自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李义府
毛泽东在读《旧唐书·李义府传》时,挥笔写下了七字评语:“笑里藏刀李义府。”
“笑里藏刀”是一个用来形容外表和气、内心却阴险毒辣的奸险小人的成语,这个典故就出自《旧唐书·李义府传》,是李义府的绝好写照。

李义府
李义府(614—666年),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人。先世曾为小吏,出身寒微。他虽是个阴险小人,但有辞学,善为文,作文咏诗本领着实不坏。《大唐新语》指斥张怀庆生吞活剥,举出的证据就是剽窃了李义府的诗。李义府踏上仕途,也靠这项本领。
贞观年间,经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荐,李义府对策擢第,从此走上仕途,任门下省典仪官。后来,宰相刘洎、马周屡次称荐李义府才思精密,于是,唐太宗予以召见,并以皇家园林里的鸟为题让他吟诗,李义府马上吟道:“日里飏朝彩,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此诗借咏鸟而抒怀,说沐浴着大唐皇家的灿烂霞光,只是忧虑自己人微言轻,因为朝廷虽有那么多官位,却没有我李义府的一席之地呀!末两句是用《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典故,表示想谋求一官半职。

李义府
这首诗深得比兴之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渴望得到皇帝提拔的心情。唐太宗听了,十分赞赏,心领神会地说:“我将要把整棵树都借给你,哪里只是一条树枝呢!”于是,下旨把李义府由门下典仪越级提拔为监察御史。门下典仪与监察御史之间的官阶隔着七级,这显然是一次“突击提拔”。不久唐太宗又敕李义府以太子舍人兼侍晋王李治。

李治
永徽元年(650年),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李义府以往日旧情升迁中书舍人,始掌制诰。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刘洎赐死,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独掌相权。无忌向来厌恶义府,一心想将其贬往四川。当时敕书未下,李义府秘密探知,急忙问计同僚王德俭。王德俭胸有成竹地说:“时下,皇上一心想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只怕朝臣异议而犹豫不决。你若能挺身而出,请立武昭仪为皇后,不就转危为安、转祸为福了吗?”次日,李义府代王德俭值班,叩阁上表,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武则天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私下派人前去慰劳李义府。唐高宗欣喜万分,立即召见义府,赐珠一斗,留居旧职。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唐高宗诏立武昭仪为皇后。李义府密申协赞,不遗余力,立了大功,因之受赏擢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又参知政事,由中书舍人一跃而位至宰辅。

武昭仪
李义府不次升迁,飞黄腾达,缘于他在政治赌博中下注于武则天。他恃怙武后之势,立刻肆无忌惮,贪官弄权,当朝莫比。
大权在握的李义府仍然“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但他心胸狭窄,而且一肚子坏主意,稍有不合,马上陷害对方。他“笑里藏刀”的做派真是路人皆知。有人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李猫”,意思是他外表柔顺而暗藏杀机。
李义府还贪恋美色。有个淳于氏姿色出众,犯罪下狱,他吩咐大理寺丞毕正义把她弄出来做情妇。事情败露,毕被逼“畏罪自杀”。御史王义方上了一道弹劾的奏疏,指控李义府杀人灭口,并揭露了他的许多秽行,说他仗着皇帝宠信,坏事做尽。唐高宗不去问李义府之罪,反而把王义方贬逐出京。李义府幸灾乐祸地问王义方:“王御史在皇上面前胡说八道,难道不惭愧吗?”王义方回答说:“孔子做鲁国司寇七天,就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而我当御史十六天,却不能去奸除邪,确实觉得惭愧啊!”话虽如此,毕竟无奈李义府何。
中书令杜正伦尤其讨厌李义府,便暗里与中书侍郎李友益商量,设法查清李义府的罪恶活动,然后除掉他。可消息走漏,李义府来了个恶人先告状,秘密派人向皇帝奏明此事。唐高宗找来杜正伦与李义府,当面质询原委,二人争辩不休,互相攻击。
唐高宗不耐烦,各打五十大板:杜正伦被贬为横州(今广西横县南)刺史,李义府被贬为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刺史,李友益被流放到峰州(今越南河内西北)。当时,高宗本想褊袒李义府,但朝中大臣大多支持杜正伦,才不得不做了“两责之”的处罚。李义府虽被贬,仍受到武后的祐护,不到一年,回京城为度支部尚书,而杜正伦则无人过问。
一日,闲来无事,李义府偶翻贞观时修的《氏族志》,觉得自己的家族未列入志,甚是遗憾。他将此事告诉武后,武后也感到《氏族志》有问题,应该重订。于是,由许敬宗、李义府主持重订工作,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还规定,旧有七姓崔、卢、李、郑、王等望族,不得互为婚姻。重订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
重修氏族志,对李义府来说,是跻身于名门望族的关键一步。他曾自言本出于赵郡李氏,还与诸李氏叙亲疏远近。当李义府贬为普州刺史时,本族给事中李崇德将李义府一支从赵郡李氏族谱中抹去。等李义府官复原职、重为宰相后,他毫不客气地加以报复,叫人罗织罪名,将李崇德下狱,逼其自杀。上文提到的“七姓不互婚”,也是李义府的杜撰。他为攀龙附凤,曾多次想方设法寻求陇西名门望族女子与其子为婚,但联姻不成,他恼羞成怒,所以才设了“七姓不互婚”这一条。显然,这完全是出于泄私愤。
李义府权欲熏心,贪得无厌。他一人升官,尚在襁褓之中的子孙个个都封官,并且分别建有豪华住宅。其父虽死,也追封为魏州刺史。他还大兴土木,改葬祖父。三原县县令李孝节为了讨好李义府,私役丁夫车牛,为其载土筑坟,昼夜不息。于是富平、泾阳等七县县令迫不得已,纷纷差遣百姓前往赴役。高陵县令张散业不堪其苦,以至死于这场劳役。当朝王公以下,争先馈赠高级礼品。祭奠供帐,陪葬器服,穷奢极侈。改葬之日,从灞桥到三原,车马、供帐骆驿70余里。
李义府的倒行逆施,不能不引起朝臣的义愤。武后也委婉地劝他:“你这样不体恤民力,实为自掘坟墓之举,一旦事发,我也无力保你了。”
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代中书令崔教礼而为右相,执掌朝廷人事大权,遂与其母、妻及诸子、女婿,卖官鬻爵,门庭若市,倾动朝野。
如此胡作非为,连唐高宗有一回也终于忍不住劝他:“听说你儿子、女婿都不谨慎,罪过很多,我都替你压下来了,没有拿到朝堂上公开。你回去教育教育他们,不要老这样干。”李义府听了勃然变色,腮帮子和脖子上的青筋都鼓了起来,反问高宗:“是谁和陛下说了这些?”高宗面带愠色说:“这也是朕的意见,你又何必问我怎么知道的呢?”李义府当然不能报复皇帝,但也不肯认错,竟依旧踱着方步去了。
受到唐高宗的告诫后,李义府有些心虚,他找阴阳师杜元纪来望气。杜元纪说他的府第有狱气,要拿出20万缗来才能化解。李义府听信此言,聚敛更急更狠,“卖官业务”做到了上门推销的地步。他派儿子右司议郎李津找到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对他说:“我为你可求一官,数日后诏书便可下来。”并向他索钱七百缗。过了五天,果然授了长孙延司津监的职务。
李义府利用为母亲服孝的“哭假”,与杜元纪出城登古冢候望。有人抓住这个把柄,告发他“窥觇灾眚,阴怀异图”。司刑太常伯刘祥道等人负责审理,又查出他的许多罪证来。于是唐高宗下诏,给李义府定了卖官、渎职、结交阴阳师、轻慢哀礼等罪名,长流巂州(今四川西昌)。消息传出,朝野相庆,有人还写了一篇游戏文章《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在大路上。所谓“铜山大贼”,指李义府劫掠铜铁钱财,堆积如山。
过了两年,唐高宗改元乾封,大赦天下,李义府赶紧写了一首《在巂州遥叙封禅》献上。诗写得很得力,辞藻富丽,音韵铿锵,但没产生效果,因为赦令规定:长流人不许还。李义府气急败坏,忧愤而死,年53岁。他被流放后,许多朝臣还时常担忧他卷土重来,听说他死了,这才安心。
李义府由寒门庶族跃升为新贵官僚,却不能防腐拒变,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旧唐书·李义府传》中说:“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这几句评语对这个两面三刀的“笑面虎”式权奸刻画得入木三分。
毛泽东一生特别不喜欢耍两面派、搞阴谋的人,多次表示过对这种人的愤慨和鄙薄之意,因此他在读《旧唐书·李义府传》时,愤然挥笔斥之曰“笑里藏刀李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