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干制改为薪金制,杨淑梅不是国家编制人员了,刘少奇耐心劝导她

鲜衣怒马讲文史 2025-04-14 11:11:55

【前言】

20世纪50年代头几年,杨淑梅被安排到刘少奇和王光美那里上班,而且这一做就是好几年的时间。

杨淑梅回想起往事,少奇和光美同志真的是一点架子都没有,待人和和气气,对谁都一视同仁……

【初次见面,刘少奇不让杨淑梅叫他“首长”】

1952年6月头上的一天,军委保育院的丑院长给杨淑梅她们训练班打了个招呼,说要挑6个学生去一个地方。杨淑梅和另外5个同学到了那儿,一个穿着蓝衣服的大姐就出来迎接她们了。

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女士和颜悦色地讲:“今天把各位朋友请到这儿来叙叙旧,大家随意说说自己的近况吧。”

杨淑梅这个人吧,挺害羞的,等到大家都说了,她才慢吞吞地开了口:

我老家在山东荣成县的俚岛,日本鬼子投降以后,我是在1945年才开始有机会上学的。不过,到了1947年,我就没再继续念书了,跑到合作社的织布厂干起了织布工。1950年,织布厂不干了,我就回村里当上了团支部书记,还在那一年入了党。去年10月份,中央军委到我们山东来招人,我就跟着一起来到了中央军委保育院,在那里学习了整整8个月。

大家自我介绍完毕后,杨淑梅连同五位同学一块儿回到了保育院。没过多久,杨淑梅才明白过来,那次其实是组织在摸底她们的个人背景和经历,打算根据这些情况,把她们妥善分配到首长家中去干活。

没过多久,杨淑梅就被喊到了院长的屋子里,那位相貌平平的院长朝她开口道:

杨淑梅同志,现在安排你去一个新的单位上班,那儿保密工作做得特别到位,规矩也很严明。不该瞅的千万别瞅,不该打听的别瞎打听,不该开口的闭紧嘴巴,不该听的别竖起耳朵,不该踏足的地方,脚可别往里迈。

杨淑梅一听,心里直犯嘀咕,这是要让她去干啥活儿呢?她还没来得及多想,就被人领着往上次那间谈事情的会客厅走。到了那儿,她看见了一个穿着蓝制服的女士,旁边还站着个看起来像是领导的人。

蓝衣服的大姐跟杨淑梅讲:“少奇同志过来瞧你来了。”

见到像刘少奇这样职位高的领导,杨淑梅心里挺紧张,脑袋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咋开口。就在这时,刘少奇主动说话了:“杨淑梅,很高兴你来我家帮忙。”

杨淑梅一听,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脱口而出就喊了一声:“领导!”

刘少奇挥了挥手,一脸认真地讲道:

别喊什么首长啦!就叫同志嘛,咱俩都是同志。你帮我照看孩子,我就能专心给党办事,这都是为革命服务,只不过职责不同罢了。以后,你就叫我少奇同志,到了咱家,王光美你就直接叫光美同志好啦。

杨淑梅听了后,赞许地点了点头,心里头对大家互称“同志”的做法挺感触的。打那以后,她留意到二组里的每一个人,不管官大官小,都爱用“同志”来称呼对方。那时候啊,刘少奇身边的团队大家都叫“二组”,而毛主席那边的团队则叫“一组”。

【杨淑梅眼中的刘少奇和王光美】

到了刘家后,杨淑梅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刘少奇满脑子都是工作。她回忆起来讲道:

我瞧见他干活真是拼了命,整天到晚不是在琢磨就是在写,要么就是在看书,全神贯注得很,很少有机会陪陪孩子。孩子们呢,也好像习惯了,每次上下楼经过他房间时,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大声嚷嚷,连走路都轻轻的。

1953年那年夏天,热得让人受不了,那时候还没有空调冰箱这些制冷设备,顶多是卫士想办法找点冰块,搁在刘少奇办公桌底下,给他降降温。

刘少奇连续多日都忙得团团转,连办公室的门都没踏出去一步。王光美看到这种情况,就跟杨淑梅讲:“少奇同志工作太拼了,连着好几天都没出门,整天坐着写东西。这么下去,他的屁股都得磨破了,咱们得想想办法呀。”

杨淑梅心生一计,她悄悄安排刘少奇最疼爱的孩子溜进他的办公室,打算转移下他的注意力,好让他能放松放松,歇上一会儿。

刘少奇不太喜欢思路被孩子打断,所以在试着把小孩带出去时,由于使的劲儿大了点,反倒被孩子给推倒了。

杨淑梅讲道,平时对孩子特别关爱的少奇同志,这次却没问孩子有没有摔伤,就让我把孩子带出去,他自己继续全神贯注地忙工作。对他来说,工作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

刘少奇整天忙于公务,家里那二三十号人,连同工作人员在内,全都是王光美在打理。据杨淑梅回忆,王光美特别机灵,聪明绝顶,不管是工作上的大事,还是家里的琐碎小事,她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

1953年的时候,杨淑梅去王府井办点事,逛到一家店里头,发现一款皮领小外套特别好看。她觉得平平穿上肯定合适,于是就买了下来。杨淑梅心里琢磨着,等刘少奇和王光美看到了,肯定乐呵得不行。

刘少奇挺不高兴的,他问杨淑梅:“这衣裳到底要多少钱?”杨淑梅答道:“不贵,就四十块。”

刘少奇问道:“小杨啊,你童年时期有没有穿过这类衣裳?”杨淑梅答道:“我小时候家里穷,这样的衣服是想都不敢想的。”

刘少奇接着问道:“如今,普通百姓家的娃儿能穿上那样的衣裳不?”杨淑梅答道:“穿不上呢。”

刘少奇问道:“你给平平挑这么贵的衣裳干啥?这不是跟大伙儿拉开距离了吗?别让平平穿了,赶紧拿去退掉!”

从那以后,杨淑梅给孩子买衣服时,再也不挑贵的了。

小孩上学时候都穿校服,那回到家里,他们该穿啥样的衣服呢?杨淑梅琢磨了一会儿,就跟王光美提议,说不如买台缝纫机,自己动手做衣服。这样一来,王光美就当上了老师,杨淑梅则成了学生,这俩“师生搭档”把家里大人小孩的衣服全给包圆了。

2008年11月16号那天,政协礼堂里搞了个活动,是为了纪念刘少奇同志110岁诞辰的座谈会。杨淑梅也被请了过去。会上,刘少奇的几个孩子聊起了他们小时候穿的衣服,还提到说:“杨阿姨呀,她是我妈妈手艺最好的学生呢!”

杨淑梅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当然啦!是我提议光美同志买部缝纫机的,我跟她说,你试着裁剪,我来试着做。光美同志当时特别赞成,她说:‘行,那咱们就买一台,你来裁剪,我跟着学做,做错了就当练习费了。’”

那段时间,杨淑梅讲起,光美和少奇同志的家,真的是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他们俩特别恩爱,感情好得不得了。

【包干制改为薪金制,刘少奇教育杨淑梅“应顾全大局”】

1955年的某一天,有位老同事来找杨淑梅,告诉她刘少奇主席想跟她聊聊。杨淑梅心里咯噔一下,琢磨着:我好几个月没拿薪水了,难道是因为这个?

不久前,单位里决定把员工的薪酬方式从以前的包干制换成薪金制了。这个变动对大多数人来说,算是喜讯一桩,毕竟转成薪金制后,工资能翻倍呢。可这事儿对杨淑梅来说,就不太妙了,因为她会因此丢掉国家正式员工的身份。

杨淑梅得知了个新消息,说是根据最新的文件,保育员以后就不再算是机关里的正式员工了,工资也不再由国家发放,得自己掏钱给雇主。这事儿让杨淑梅心里挺不是个味儿,感觉自己突然间就变成了被人私人雇用的了!

杨淑梅1952年那会儿,被调去了中南海二组干活。那时候,她拿的是国家行政23级的待遇,每个月到手也就二十多块钱。后来改成薪金制了,她每个月能领49.5元工资。虽说钱是涨了点,但她就不再是国家编制里的人了。

杨淑梅心里盘算着,首先呢,自己可是不远千里跑到北京来参加这革命工作的,要是被人当作私人雇员使唤,她心里那是一百个不乐意。再者说,刘少奇家里孩子一大堆,开销自然不小,他每个月就四百来块钱的工资,要是再从他那点工资里扣自己的薪水,她实在于心不忍。

琢磨了好久,杨淑梅感觉那个薪金制对自己太吃亏了。为了给自己讨个公道,她干脆连着好几个月都没去行政那边拿工资。

这天,刘少奇找杨淑梅聊了聊,想了解她对包干制和薪金制的想法。可不知道咋的,在领导面前,杨淑梅那些原本准备好的意见突然就说不出来了。她只是简单表了个态,说自己不喜欢薪金制,更倾向于包干制。

杨淑梅坦言道:“包干制那可是带着浓浓的革命味儿,薪金制嘛,也就只有那些以前留下来的人才拿工资!”

刘少奇瞅出了杨淑梅的心思,就慢慢跟她解释为啥要用薪金制:

以前包干制确实存在问题,就像一个人干活,全家人的事儿都包圆了,不管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得发一份,结果浪费挺严重。现在改成薪金制,钱直接发到个人手上,大家自己支配,负担轻的人手头就宽裕些,这样更合理,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好处。手里钱多了,你可以存银行嘛。薪金制是全国统一政策,不能因为一两个人就改,得考虑大局……

杨淑梅听完之后,回应道:“我明白了,我会以大局为重,您就别操心了,我这就去把工资领了。”

【刘少奇和王光美推荐杨淑梅去工业大学读书】

杨淑梅从一些老员工那儿了解到,刘少奇特别在意身边工作人员的生活状况和学习进步。他总会隔上几年,就安排一批人去进修,目的是栽培他们,好让他们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刘少奇经常挂在嘴边的是:“甭管孩子是谁的,到了咱这儿,我就得把他们当成革命的火种来培养。”

在刘少奇身边,最早且服务时间挺长的保育员,得数耿贵珍。早在1946年,她就开始负责带着刘少奇的孩子进行重要的转移行动。到了1952年,耿贵珍根据刘少奇的建议,去了人民大学附中进修。

之后,有了刘少奇的打气,耿贵珍硬是挺过了难关,把学业给完成了,接着就踏入了职场,开始工作。

杨淑梅瞧见刘少奇和王光美亲自送老同学去念书,心里头那个羡慕和感动啊,别提了。同时,她自己心里也暗暗盼着,啥时候刘少奇和王光美也能送她去上学呢。

那时候,杨淑梅打定了主意要好好干活。她白天忙着工作,晚上就去中南海的夜校进修,打算为以后能进人大附中做准备。但没想到,计划赶不上变化,1956年人大附中突然不招生了。

于是,杨淑梅没别的办法,只能找王光美帮忙了。她抹不开面子直接说,就隔几天给王光美写封信,故意把信放在办公室特别显眼的位置,好让王光美一进办公室就能瞅见。

1956年快结束的时候,王光美和刘少奇跟杨淑梅讲:“人大附中现在不收学生了,你还是去工业学校念书吧!”

杨淑梅听完那话,心里头特别兴奋。第二天一早,她就急着赶去工业学校注册了。

到了那儿,校长挺热情地跟杨淑梅聊起来,问她都学过哪些东西,几何和代数掌握得咋样。杨淑梅一听,心里就咯噔一下,她跟校长说:“几何代数这块儿我不太行,我就会点儿加减乘除。”

校长讲道:“我看你的基础知识可能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进度。我打算找人给你辅导一年课程,等明年再跟大家一起学习,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你觉得这主意咋样?”

杨淑梅想了想,回道:“我还是先回家跟家里人合计合计。”

杨淑梅从那所工业学校返回家后,就跟刘少奇和王光美转述了校长的话。刘少奇一听,心里头乐开了花。过后,杨淑梅聊起这事儿时说:“估摸着是因为我说了句‘回去和家人商量一下’,少奇同志觉得我把他家看作自个儿家,所以才那么开心。”

刘少奇给杨淑梅出主意道:“要想补课,其实去工厂挺不错的,边干活边学东西,等一年后直接去工业学校系统学习,这样更实用,你觉得咋样?”

杨淑梅听完刘少奇的话,觉得特别在理,心里很是感激,就直接回应道:“我会按您说的做。”

杨淑梅要走的时候,刘少奇跟她说:“这儿以后就是你的家,不管啥时候想回来,都热烈欢迎!”

过了几天,杨淑梅来到了718厂的干部部门办理入职手续。她被安排到了718厂第40区的资料室,做起了资料员的工作,主要任务是管理蓝图的分发、保存以及借阅。尽管杨淑梅对这个新岗位完全不了解,但她坚定地说,不管怎样,她都会好好干,不白费刘少奇在那么忙的情况下还帮她挑的这份工作。

过了一阵子,杨淑梅慢慢熟悉了业务,对整个工厂的生产状况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每当杨淑梅回到刘家,刘少奇和王光美总是乐呵呵地让她分享在工厂里的所见所闻。

有一次,刘少奇问起:“没去那所工业学校,你心里头有没有觉得遗憾啊?”

杨淑梅坦言:“我从没后悔过,这工厂对我来说,简直就像个知识宝库,里面的学问多得我根本学不完。”

刘少奇一听杨淑梅这话,心里头那叫一个高兴,脸上也自然而然地露出了笑容。

杨淑梅嘴里老说着不遗憾,但心里头对上学这事儿还是念念不忘。到了1985年,已经52岁的她,鼓起勇气去参加了电大的党政课程。虽说最后没拿到那张文凭,不过她觉得自个儿尽力了,心里头也挺满足的。

【杨淑梅与刘少奇、王光美的深厚感情】

1956年年底,杨淑梅换了工作后,还是老爱往中南海跑,去瞧瞧刘少奇一家子。有那么一天下午,刘少奇特地留杨淑梅一块儿吃了顿饭。

杨淑梅先去看了小朋友们,后来刘少奇家的一个亲戚跟她讲,自己的零用钱不够花,希望能再多给点儿。于是,杨淑梅碰到刘少奇时,就把这事儿跟他提了。

刘少奇一听,表情立马变得庄重。他当场提议,得开个“家庭小聚会”,目的是给孩子们和亲戚们上一课。杨淑梅也得一起来。

杨淑梅一回工厂,心里头那个悔啊,直往上涌。一来觉得自己当时话多,二来觉得刘少奇把事情闹大了。其实,她对参加那个“家庭生活会”心里是不怎么乐意的。但没过几天,王光美的信就到了,说她一定得来。信上还特地加了刘少奇的手写叮嘱,生怕杨淑梅不来。

1957年那年夏天,刘少奇特地找了个时间,为了给家里的孩子和亲戚上一课,他真就自己张罗了一场“家庭交流小会”。

刘少奇在那个会上,很认真地分享了不少心里话。他开口道:

你们得拼命学习和干活,别整天琢磨着自己是谁谁的侄子侄女或者亲戚,就想着搞特殊。我也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我生活得比你们好,那是为了方便干活。你们得勤快,得节俭,得下苦功学习,千万别跟老百姓脱节……

这次会议举办得很圆满,那位伸手要钱的亲戚主动做了自我反省。几个年纪稍大的孩子一个个站出来,承诺会努力学习,认真工作。

在北京,杨淑梅孤身一人,没啥亲人。当她离开刘少奇和王光美,去工厂上班时,刘少奇和王光美都热情地说:“你在北京没亲人,以后就把我们这当成你自己的家,啥时候想来都行,我们随时都欢迎你!”

打那以后,杨淑梅每逢周日就爱往刘家跑,还在那儿蹭饭吃。她会和刘家人聊起工厂里的事儿,还有自己最近碰到的新鲜见闻。

这段情谊一直延续着,从没因为任何阻碍而中断。后来,王光美的健康状况下滑,杨淑梅就常带着家里做的饭菜到医院去探望并帮忙照料。有时候,王光美有些事情要处理,杨淑梅就会替她出面去办理。

王光美和杨淑梅两人,友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到后来,杨淑梅特别支持王光美搞的希望工程,不光把自己写东西挣的钱都捐了出去,还额外搭上了不少钱。她觉得这样做,能表达她对刘少奇和王光美的一份感激之心。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