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时候,傅崇碧原本是64军的副政委,还兼着政治部主任的职务,但后来他被调去做了63军的军长。这个新职位是在志愿军19兵团的编制里,而他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跟着部队去朝鲜打仗。
在新中国成立前,特别是在抗战那会儿和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政工干部转岗成为军事主官的事儿挺常见的。但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情况就变得稀罕了。难道说63军真的到了没将军可用的地步?
63军一开始是华北军区的第3纵队,以前的头儿是军长郑维山,还有政委王宗槐。那时候,易耀彩是副军长,同时还管着参谋长的工作,陆平呢,他是政治部的头头。后来,龙道权也加入了,他既是副政委,又兼着政治部主任的职务。
这时候,为了增强19兵团的力量,郑维山被安排去做了19兵团的副头头,而王宗槐呢,则被调到了总政部管起了组织部的二把手工作。按常理说,军长一走,副军长就该顶上,但易耀彩却另有任用,他去做了海军青岛基地的头儿,那可是正儿八经的正军级干部。
简单说,除了龙道权副政委还在部队里,其他人都被调走了。
这样的话,63军得找些新领导,要么是从外面调干部来,要么就从下面的师长里挑。说起来,从外面调干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那些师长们的经验和资历还不够深。
让傅崇碧跨界出任军长,可能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傅崇碧带领的64军和63军都是19兵团的一部分,他们在完成了解放华北和大西北的任务后,又接到新命令,那就是去搞农业生产和修建宝天铁路。说起来,这次任务中,64军全体加上63军的一个师,总共有4万多人都参与了铁路的建设工作。
64军的副头儿傅崇碧,对63军的一些领导也是心里有数的。两支队伍并肩作战了好久,有大半年光景呢,以前也一起打过仗,配合过行动。
另外,傅崇碧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政治思想工作,但在解放战争那会儿,他也挑过大梁,临时当过10旅的政委并代理旅长。那时候,正牌旅长邱尉因为受伤,在后方养身体呢,所以军队的军政事务全都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别看他平时不搞军事,真上了战场,指挥起来可不含糊。虽说就那么一小段时间,但他确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
所以,他拥有作为军事指挥官所必需的素养和技能。
第三,军事干部不够用是个大问题。虽然19兵团后来归了一野,但它最初可是晋察冀军区出来的。那时候,晋察冀军区就缺军事干部。抗战一结束,各根据地的部队都往东北跑,晋察冀的领导也想留住点干部,但没啥用。不单没留住,还跑了一些。原本归晋察冀管的冀热辽部队,也被划到了东北那边。再加上部队裁员,有的人就走了。到了1949年,四野的部队往南去,还带走了一批将领。比如说杨得志、曾思玉,本来该跟着部队去刘邓那儿,结果给留下了。还有郑维山,本来让他去大别山加强刘邓的队伍,也给留下了。
解放后,许多将军被调往不同的军队和兵种部门去担当新职务。
多种原因促使傅崇碧跨越军种进行调动,这次调动让他在军事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铁原阻击战一战,让大伙都见识到了,原来一个看似文雅的将领,也能在硬碰硬的战斗中表现出色,打得了艰难险恶的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