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号那天,毛主席把陈伯达、艾思奇、胡绳、关锋还有田家英他们叫到了刘庄宾馆,跟他们聊了很长时间。
然后,他高度赞扬了研究近代史的孙达人,但话锋一转,对吴晗、翦伯赞等学者提出了批评。他表示,这些人身处高位,却和老百姓渐行渐远,他们写的东西也越来越不接地气,脱离了实际情况。
他叹了口气,说道:“这些年啊,年轻人进步神速,反观一些老教授,却好像停滞不前了。就说吴晗吧,他现在当了市长,感觉思想都被框住了,其实去当个县长可能还更自在。还有杨献珍、张闻天他们,也是,往下走走,说不定思想能有大的突破。人嘛,有时候位置放低点,思想才能飞得高,这样才是真的对他们好。”
最后,他大声疾呼:“不光是哲学家得常去工厂、农村走走,教授和学生也得多去体验体验。现在的教育体制,不改不行啊,不然大学生读完书,啥活儿都不会干,五谷杂粮都认不全,稻子、高粱、豆子、麦子、小米、黄米这些农作物都没见过。高中生毕业后,该先去干点实际活儿,去农村、工厂、商店、部队锻炼几年,然后再回来读两年书。要是大学五年制的话,那就先在象牙塔里学两年,再去基层实干三年。”
聊完天后,艾思奇和关锋他们都觉得毛主席讲的东西特别关键,于是连夜赶工,忙了一整夜才把谈话的内容整理好。
第二天,他们把刚做好的那份关于毛主席1965年12月21日跟陈伯达等人谈话的记录,递给了田家英。
在中国古代,史官们有个老规矩,就是要写《起居录》。这里面记的东西,动一下都是大事情,谁也不敢随便删减。
艾思奇就对田家英说:“我看啊,你删主席的谈话内容这事儿,可能不太合适,还是给加回去吧。”
12月22号那天,毛主席又叫来了彭真他们几个,再次提起了昨天关于《海瑞罢官》还有对彭德怀的那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