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这个名字在西汉历史上可谓是如雷贯耳。他曾戴着皇帝老师、御史大夫的荣耀光环,站在了权力的巅峰,可谁能想到,转眼间他就被腰斩于市,命运的大起大落,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大家都在说,“七王之乱” 打着 “清君侧” 的旗号,可这真的是他死亡的真正原因吗?当一个满心治国理想的君子,被卷入复杂的政治漩涡,成为一枚棋子,是不是就注定只能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呢?咱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晁错的故事。
晁错是西汉初期的一位大政治家,那可是学贯儒法,知识渊博得很,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这爷俩,都特别器重他、宠信他。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一咬牙,给汉景帝上了一道《削藩策》。汉景帝呢,也想着汉朝能长治久安,就听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大刀阔斧地 “削藩”。眼瞅着晁错的政治理想就要实现了,可万万没想到,他却被拉到长安东市给腰斩了。他这蒙冤而死,再加上文帝时代青年政治家贾谊的夭折,成了文、景时代最出名的两大政治悲剧。朝廷大臣给晁错定的罪名是无臣之礼,大逆不道,这罪名听起来可够重的,但这真不是他被杀的真实原因。那晁错被杀的真实原因到底是啥呢?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大汉王朝整整持续了四百多年,在中国历史上,那算是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王朝了。当然,中间王莽篡汉,把这个王朝一分为二,分成了前半段和后半段,历史上管它们叫前汉和后汉,也就是西汉和东汉。要说这汉王朝四百多年里,最精彩的还得是西汉时期,而西汉两百多年里,最精彩的又得数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这一段。这一段历史啊,用四个字形容,那就是 “轰轰烈烈”。晁错,就是这轰轰烈烈的王朝里的一个悲剧人物。
一开始,晁错的理想就是当个政治、法律工作者,还专门去学政治法律知识。参加工作后,因为他书读得多,知识面广,就在太常衙门里负责礼仪制度这些方面的工作。后来,汉文帝发现政府工作人员里没人熟悉《尚书》,就到处搜罗通晓《尚书》的人才,晁错运气好,被派去学习《尚书》。晁错当时被人称作 “智囊”,不过这主要是因为他口才好,能言善辩,可不是说他真有多智慧。他缺乏保身之道,这可是他政治生涯里最大的致命伤。
公元前 157 年,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晁错政治生涯的春天可算来了。汉景帝打小就崇拜晁错这个老师,早在当太子的时候,就被晁错高超的辩才迷得晕头转向。晁错一下子就从八百石的 “中大夫”,越级升到了二千石的 “内史”。那些在文帝晚年没被采纳的建议,现在也都开始一一实施了。本来呢,最有资格、最应该直接跟皇上交流工作的是丞相,这既是丞相的权力,也是丞相的荣誉,组织制度基本上也是这么规定的。可现在倒好,丞相申屠嘉被晾在了一边,心里那叫一个窝火。
申屠嘉下定决心要打倒晁错,把属于自己的荣耀抢回来。要是从工作路线这些方面下手,难度太大了,申屠嘉心里清楚,自己在实践操作上不如晁错,理论能力方面更是没法跟人家比。偏偏在这个时候,晁错给了申屠嘉一个反击的机会。内史府的大门朝东开,晁错可能觉得上下朝不方便,就在南临又开了一道门。开个门本身没啥大不了的,问题是要开这道门,就得把太皇庙的围墙打穿。这种大不敬的事儿,普通官员可不敢干,可晁错就敢,为啥呢?因为景帝宠着他呀。
晁错这一行为,给了别人弹劾他的把柄。丞相申屠嘉就打算拿这事儿整治整治晁错,准备 “奏请诛错”。可奇怪的是,申屠嘉的计划居然提前被晁错知道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晁错当时地位有多高,虽然他既不是三公,也不是九卿。晁错知道后,连夜进宫,赶在申屠嘉之前向景帝 “自首”。第二天早朝,申屠嘉话还没说完,景帝就开始给晁错辩护,景帝说:“晁错拆掉的,只是太上皇庙的外墙,又不是内墙,外墙没那么重要,而且还是我让他拆的,晁错没罪,这事儿就这么算了。” 下朝后,申屠嘉长叹一声说:“我后悔呀,怎么不先把晁错斩了再奏明皇上呢?如今反倒被他羞辱了一番!” 回家后,申屠嘉气得一病不起,最后呕血而亡。申屠嘉这一死,可成就了晁错,晁错从 “内史” 升职为 “御史大夫”,这意味着他正式迈入了帝国三公九卿的行列,进入了最高执政团体。他一上台,第一件事儿就是鼓吹削藩。
晁错这么做,那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要消除一切潜在威胁长安皇权的隐患,从道理上来说,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可削藩,那些藩王们能乐意吗?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愿意。为啥呢?因为这涉及到他们的既得利益啊,一个王侯,拥有那么多既得利益,谁愿意心甘情愿地拱手让人,说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呢。所以晁错提出削藩策以后,大家都反对,这事儿一开始根本推行不下去。
但是晁错提削藩是有道理的,而且是一种深谋远虑的对策。既然要削藩,要真正推行削藩政策,确实应该拿吴国这个最强大的藩国开刀,也就是吴王刘濞。不管他反还是不反,都得先拿他开刀,他这个冤大头算是当定了,没办法。晁错的悲剧就在于,他和所有睿智的政论家一样,看透了帝国政治未来的方向 —— 削藩,可却没找到一种正确的方式去实现这个目标。在削藩这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上,晁错之前的贾谊和汉文帝主张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晁错之后的主父偃和汉武帝推崇 “推恩令”,他们都成功了,可唯独晁错遭遇惨败,自己惨遭腰斩,帝国还承受了一场不必要的叛乱。
要是用一句话总结晁错的人生,那就是:他选了一种错误的手段去达成一个正确的目的,最后,他失败了。他就像一个在磨刀石上兢兢业业的人,一门心思打磨一把能把敌人一刀两断的利刃,可结果呢,他发现自己错把刀背磨成了刀锋,最后反倒割伤了自己。在我看来,晁错一心为了国家,可却没考虑到政治的复杂和人心的险恶。“清君侧” 只是个借口,他的死亡,更多是因为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又不懂自保。他的故事,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大家对晁错的死有啥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