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万历十四年,阿敏呱呱坠地,他是舒尔哈齐的次子。小时候,他的父亲被囚禁,阿敏侥幸逃过一死,从那以后,便跟着伯父努尔哈赤四处征战。阿敏这人,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勇猛,为努尔哈赤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天命元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建立了大金国,封阿敏为和硕贝勒。在四大和硕贝勒里,阿敏排行老二,地位仅仅排在努尔哈赤的次子大贝勒代善之后,那可是相当风光。
昔日功臣,缘何走向对立面阿敏帮助努尔哈赤打下江山,本应该对皇室忠心耿耿,可为啥很快就和皇太极产生了矛盾,最后还落得个杀身之祸呢?这里面的原因可不少。
深藏心底的父仇阿敏的父亲被囚的时候,他已经 25 岁了,可不是啥都不懂的小孩子。他心里清楚,害死父亲的真正凶手就是他的伯父 —— 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生性暴躁,阿敏心里害怕,一直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可皇太极一继位,阿敏就憋不住了,他的言行不仅针对皇太极,还充满了对先汗努尔哈赤的怨恨。就好比村里有两兄弟,哥哥抢了弟弟的东西,弟弟一直敢怒不敢言。等哥哥去世,哥哥的儿子当家了,弟弟就开始发泄不满,阿敏对皇太极就是这种心态。
口无遮拦,祸从口出阿敏是个武夫,性格鲁莽,说话也不经过脑子。再加上他对先汗的怨恨,经常在朝野上下散布怨言。他说什么 “我何故生而为人?”“还不如山上的一棵树,或者坡上的一块石头”,“即使被人砍伐为柴,甚至被野兽浇上一泡尿,也比现在的处境强”。这些话要是普通人发发牢骚也就算了,可阿敏的心思可不止这么简单,他这是在向皇太极宣战,宣泄自己的不满。他甚至还跟叔父贝和齐说,自己在梦中被伯父捶打,但却有黄蛇护身。这明显是在暗示自己是真命天子,他的篡权野心昭然若揭。在古代,这种话可是犯了大忌,就像现在有人公然说要抢领导的位置,那肯定会被收拾。
分裂之心,众人唾弃天聪元年,阿敏奉命率领军队征战朝鲜,他的攻势很猛,朝鲜国王没办法,只能求和。可朝鲜国王接受和议条件后,阿敏却不着急退兵。原来,他真正的想法是要自立门户。他对随行的贝勒们说:“你们愿意回去就自己回去,我是打定了主意要进朝鲜都城,我一向羡慕明朝皇帝与朝鲜国王居住的宫殿,无缘得见,现在既然来了,一定要进去看看。” 他想屯居朝鲜、不再归国,这个想法遭到了大家的强烈反对,就连他的亲弟弟济尔哈朗也不支持他。阿敏看情况不对,只好返回大金。但他愿望没实现,心里很生气,走之前还在朝鲜烧杀抢掠。这就好比一个团队出去执行任务,队长却想自己单干,不顾团队的利益,肯定会被大家抛弃。
战场失利,罪上加罪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征讨明朝,攻克了山海关内的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第二年三月,皇太极派阿敏率军前往驻守。没想到阿敏到了永平不久,明朝军队奋起反击,阿敏带领的军队接连失利,损失惨重。可身为主帅的他,竟然弃城而逃。更过分的是,逃跑前,他还下令屠杀城中的汉族降官降民,把全部财产都洗劫一空。这简直就是罪大恶极,战场上打了败仗,还残害无辜百姓,这谁能容忍?
罪有应得,还是另有隐情中国有句古话,多行不义必自毙。阿敏平时的所作所为,早就引起了皇太极的杀心。不除掉他,皇太极这个帝王之位可坐不稳。正好阿敏大败而归,举国上下都在谴责他,皇太极就趁着这个机会,定了他的罪。
皇太极给阿敏扣了 16 条罪状,比如说太祖在的时候,挑唆他父亲,想要离开兄汗;自认为是汗,欺凌下面的诸贝勒;丢弃永平,残杀降民等等。其实,皇太极早就想杀阿敏了,正所谓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后,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阿敏应该被处斩。不过皇太极出面下令免死,改为囚禁。阿敏被囚禁 10 年后,死在了狱中,终年 55 岁。
我看阿敏的命运在我看来,阿敏的命运挺让人唏嘘的。他本来可以凭借为努尔哈赤立下的汗马功劳,继续效忠皇太极,成为两朝元老和忠臣,这样后半生就能享尽荣华富贵。可他却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被囚禁而死。他的行为,既有对父亲之死的怨恨作祟,也有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他太鲁莽,不懂得隐忍,也看不清局势。但皇太极给他定的罪,也有一些是借机打压他。毕竟在权力的斗争中,谁都想巩固自己的地位。
阿敏的故事,就像一场悲剧。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同时,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要坚守自己的底线,不然就会像阿敏一样,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大家对阿敏被囚死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起聊聊这段充满波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