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效忠而死:方孝孺为何被株连“十族”

no smoking 2025-03-18 21:31:00
为了效忠而死:方孝孺为何被株连 “十族”

在古代,刑罚的残酷程度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就拿 “灭九族” 来说,这意味着除了犯人自己,直系亲属上下各四代,从罪犯的高祖一直到玄孙,全部都要被杀害,这简直是野蛮至极。可你知道吗,还有比这更可怕的,竟然有人被灭了十族,这个人就是明朝的方孝孺。皇帝杀人,经常会株连九族,“株连九族” 已经够恐怖了,而方孝孺却被株连十族!那啥是十族呢?就是在原先九族(亲戚)之外,再加上朋友,合称为十族。这方孝孺到底犯了啥大罪,要遭此 “十族” 之株呢?咱们得从他的身世说起。

方孝孺出生在元末那个乱世,不过他还算幸运,他家在宁海,地处偏僻,没遭战火的殃及,所以他的童年生活还算安定。他家虽说不富裕,但世代都尊崇儒家学术,他父亲方克勤是当地有名的儒士,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方孝孺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思想教育。这孩子天资聪颖,六岁就能作诗,十三岁写起作文来,那也是千言立就,乡里人都喊他 “小韩子”,把他比作古代的大文豪。他读书的时候那叫一个专注,“日坐一室不出门庭,理趣会于心,虽钟鼓鸣、风雨作不觉也”,就好像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只沉浸在书本的海洋里。看到书中记载的圣贤事迹和贤良的形貌,他就悠然神往,打心底里生出要向他们学习的愿望。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和燕王朱棣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四年的皇位争夺战。1402 年 6 月 13 日,燕王朱棣的军队攻入当时明朝的首都南京。这之后,众多建文帝的大臣一看大势已去,纷纷向燕王投降。可建文帝的宠臣方孝孺却不一样,他拒不迎降。燕王招他前去,他干脆闭门不出;朱棣没办法,派人把他从家里拖出来,他穿着一身孝服,到了朝堂上就号啕大哭不止;朱棣又让方孝孺的学生去劝他,结果他直接破口大骂。朱棣心里明白,方孝孺在读书人当中影响力很大,不能轻易动他,就先把他关进监狱,还继续派人去劝说。

6 月 17 日,燕王要举行登基典礼,按照惯例得有人写劝进表,这可是个重要的事儿。众大臣都纷纷说:“此事非方孝孺莫属。” 于是燕王再次把方孝孺从监狱里放出来,想着他能帮忙写这诏书。谁知道,方孝孺一见到朱棣,又放声大哭起来。朱棣耐着性子安慰他,还塞给他一支笔,说:“这个诏书除了你,没人有资格写。” 可方孝孺呢,奋笔疾书四个大字 “燕王篡位”,然后把笔一扔,边哭边骂,说大不了就是一死,诏书是绝对不会写的。这下可把朱棣惹恼了,朱棣威吓他说:“你就不考虑你的九族了吗?” 方孝孺扯着嗓子,用更大的声音回答:“就算灭我十族我也不怕。” 就因为这句话,方孝孺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被灭了十族的人。他的朋友、学生也被当作一族,和其他九族加起来,一共抓了 873 人。

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上吊死了,两个女儿也投秦淮河而死。家人算是逃脱了苦刑,可他的亲戚朋友就遭了殃。每抓到一个人,都带到方孝孺的面前,让他看看,然后再施以千刀万剐的酷刑,就这样,一共杀了七天,杀了 873 人。方孝孺呢,镇定自若,不为所动,还趁着这间隙,做了一首绝命诗,诗是这么写的:“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孰不我尤!” 说实话,这诗写得很一般。当他弟弟方孝友被捆到他面前时,他竟然流下了眼泪。方孝友也做了一首七绝告别哥哥:“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 从这诗里能看出来,这弟兄俩还真是一样的倔强脾气。八百多人杀完了,终于轮到方孝孺了,他被凌迟处死后,骨骸还被拆散丢弃。他的学生,德庆侯廖永忠的两个孙子廖镛、廖铭,偷偷把他的骨骸捡起来,葬在了聚宝门外山上。可这两个仗义的学生很快就被杀了。除了被杀的人,这个案子还牵连了一千多人入狱、充军、流放。方孝孺的诗文在永乐年间那可是禁书,谁敢藏有,那就是杀头的罪。

方孝孺死了,被用世界上最残酷但是也最 “露脸” 的杀人法杀死了。在他之前,八百多姓方的、不姓方的,和方有血缘关系、没血缘关系,甚至连面都没见过的人,就像牲畜一样被杀掉了。从那以后,对方孝孺的评价就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方孝孺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气节,也有人说方孝孺的做法不值得。在我看来,方孝孺真正错的地方在于,他在自己殉节的过程中,连累了其他八百多人,特别是那些人的被杀,很大程度上是方孝孺图一时嘴巴之快造成的。效忠先皇的方式有很多,方孝孺大可以在城破之日混入百姓中逃走隐居,或者自尽了事。如果说方孝孺只是自己为建文帝殉节,说到底这也是他自己的选择,没人能说他错。朱棣本来也不想杀掉方孝孺,更没有灭族的想法,只是想让方孝孺为他效力罢了,直到被方孝孺骂得气急败坏才痛下杀手。结果一个敢杀,一个敢忍,就造就了这样一场悲剧。方孝孺的气节是成就了,但这个用 873 条血肉性命垫抬起来的气节里,有太多血污。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在权力面前的挣扎。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