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四年来首度向北京派出特使,中印边境事务磋商会议3月25日达成“管控分歧”共识。与此同时,美国贸易代表紧急飞抵新德里,试图阻止印度向中国倾斜——这场横跨欧亚大陆的外交博弈,折射出印度在1362亿美元对华贸易逆差与特朗普关税大棒间的艰难抉择。
尽管印度自2020年起禁用TikTok等318款中国应用,但海关数据显示,中印双边贸易额仍达1362亿美元,中国稳居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电子制造、太阳能等战略产业中,60%的精密设备来自中国,而签证限制导致30万技术岗位空缺,直接造成产业损失150亿美元(印度工商联合会数据)。这种“政冷经热”的悖论,迫使莫迪承认“经济脱钩不切实际”。
边境对抗的成本同样触目惊心。印度在拉达克地区部署的10万军队,每年消耗军费84亿美元(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却未能改变中印实控线现状。莫迪近期公开表态称“俄乌冲突证明战争没有赢家”,被视作战略收缩的信号。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对印度钢铝制品加征25%关税的决定即将生效,这直接威胁印度874亿美元对美出口。尽管莫迪曾在白宫会晤中承诺采购波音飞机与天然气,但美方拒绝给予关税豁免。这种强硬姿态,反而加速了印度外长苏杰生与中国外长王毅的加密通话——3月以来,双方已进行5次高级别磋商(印度外交部披露)。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3月25日抵印谈判时,提出“开放医药市场换取部分关税减免”的方案,但印度制药企业强烈反对。行业数据显示,若接受美方条件,印度仿制药在全球市场份额将从20%暴跌至12%(印度医药联盟评估)。
中印3月25日达成的《边境巡逻临时协议》规定,双方在争议区域建立5公里“缓冲区”,并重启边防热线(美国之音报道)。这为印度太阳能企业扫清障碍——此前因边境紧张,中国暂停向印出口光伏逆变器,导致印度光伏装机量下降23%(彭博新能源数据)。
更深层的转变发生在供应链领域。印度电子产业协会3月28日提交政府报告,呼吁“恢复中国技术人员签证绿色通道”。该文件显示,印度手机制造业40%的质检设备依赖中国维护,而当前签证审批需耗费6个月。
莫迪政府的“两面下注”策略正遭遇现实考验。一方面,印度批准中企参与孟买-艾哈迈达巴德高铁二期工程;另一方面,其海军4月1日联合美日澳在南海演习。这种矛盾源于地缘焦虑——印度智库Gateway House研究显示,若完全倒向美国,印度将丧失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的战略支点地位。
中印建交75周年临近,双方已启动纪念活动筹备。但印度仍需兑现关键承诺:截至4月5日,仍有127家中国企业在印投资申请未获批准(中国商务部数据);中印直航航班仅恢复至疫情前35%,远低于中美航线75%的恢复率(OAG航空数据)。
这场跨越喜马拉雅的外交博弈,本质是全球化撕裂下的生存抉择。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印28亿人口的市场互联,或许才是抵御逆流的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