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3月29日的硝烟中,双方战略博弈进入新阶段。俄军依托“千刀万剐”战术多点渗透,乌军被迫抽调西部精锐驰援东北战线,这场消耗战的残酷性在库尔斯克至苏梅州的拉锯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乌军高层预警“最艰难时刻将在夏季到来”,东欧平原的攻防战正演变为意志与资源的终极较量。
面对俄军在苏梅州边境维谢洛夫卡村的突破,乌军指挥部紧急调动第103国土防御旅北上。这支部队因兵源主要来自乌克兰反俄情绪最强烈的利沃夫州,素以作战凶悍著称。该旅曾在战役中承受超5000人伤亡,又被投入库尔斯克反击战,此次再度披挂上阵,凸显基辅对苏梅州防线的焦虑。
俄军当前在苏梅州边境形成五个战术突出部,试图建立纵深30公里的缓冲区。卫星影像显示,俄军工程部队正在清理雷区、修筑永备工事,为长期对峙做准备。乌军此次调遣西部精锐,意在遏制俄军向苏梅州腹地推进,防止哈尔科夫方向的侧翼暴露。
在库尔斯克地区,俄军清扫行动已压缩乌军控制区至69平方公里。尽管泽连斯基宣称“坚守是为屏障苏梅与哈尔科夫”,战场实况却显露颓势。乌军伤员遗弃、装备损毁的报告频现,俄方28日移交的900余具阵亡士兵遗体,多数源自该战场。
值得关注的是,俄军采取“剥洋葱”战术——外围火力覆盖结合小股特战渗透,逐步瓦解乌军据点。这种战法虽进展缓慢,却有效规避了乌军预设的城区防御体系。乌军第3突击旅旅长比列茨基指出,俄军每日发动40-60次连级规模进攻,既消耗守军弹药储备,又制造持续心理压力。
曾任亚速营指挥官的比列茨基,以其八年实战经验剖析俄军新战术:在1500公里战线上,俄军放弃大规模装甲突击,转而实施营连级“蚕食进攻”。每个战术方向日均发动十余次突袭,配合无人机精准打击后勤节点,迫使乌军在多点防御中疲于奔命。
这种战术在恰索夫亚尔方向效果显著。俄军利用瓦格纳遗留的巷战经验,以3-5人小组携带反坦克导弹、温压火箭突袭建筑群,配合电子战部队瘫痪乌军通讯。乌军士兵坦言,每击退一波进攻仅能获得数小时喘息,随即又要应对新的渗透分队。
乌克兰议会国安委主席科斯坚科29日预警,俄军或在夏季发动“决定性强攻”。此判断基于多重迹象:俄军工企业炮弹月产量已突破250万发,约为冲突初期三倍;4个新组建集团军正在二线整训;北约情报显示俄军正在储备足以支撑三个月高强度作战的油料。
乌军总参谋部数据显示,当前日均遭袭频次较初增加47%,其中远程无人机打击占比升至62%。克里米亚至罗斯托夫的俄军后勤走廊,更出现“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运输车队的活动踪迹。
这场持续25个月的消耗战,正从热兵器对抗升维至工业产能与战略韧性的比拼。当俄军将“慢熬”战术与资源优势结合,乌军的西方援助依赖症愈发凸显。未来三个月,东欧平原的麦田能否在炮火中成熟收割,或将见证这场世纪博弈的转折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