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发迹史丨挫败上官桀谋反,整垮桑弘羊,权倾天下,死后被灭族

雁芙说历史 2023-03-04 02:07:05

汉朝著名的权臣霍光,他有一个彪炳史册的哥哥,叫霍去病,还有个名垂青史的舅舅,叫做卫青。

卫青和霍去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果有人问,他俩到底有什么本事,干过什么大事,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一大把来。

然而,霍光作为一代权臣,把持权力20年,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似乎在我们的印象中,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事实上,霍光确实是一个厉害人物,只不过,他异于常人的地方不像卫青、霍去病一样是体现在军事上,而是权谋之术。

今天,咱们就来捋一捋霍光的发迹史,在他通往权力之巅的路上,其实也是充满坎坷和斗争,稍不留神,便是全族覆灭。

霍光是如何发迹的?

事实上,汉武帝时代的几个名气响亮的人物,包括汉武帝本人在内,都和一个女人有莫大的关联。

这个女子的名字已经无从知晓,本来也只是个非常普通的人物,但她在平阳侯府做了仆人,还嫁给了一个姓卫的男子,所以她也被称为卫媪。

卫媪和那名卫姓男子生了三女一子,而这三个女儿后来都成了那个时代响当当的人物。

而卫媪本人后来又和平阳侯府一个叫郑季的小吏私通,生下了一个男孩,叫做卫青。

所以,那几个卫姓的女子,都是卫青同母异父的姐姐,其中卫媪的长女卫君孺嫁给了九卿之一的太仆公孙贺,三女卫子夫嫁给了汉武帝,做了近50年皇后。

而次女卫少儿,则与一个名叫霍仲孺的外地小吏有了一夜缠绵,生下霍去病。

当时霍仲孺以小吏的身份进京办事,与卫少儿缠绵之后,办完公事就回外地县里继续当差去了。

霍仲孺回到县里后,基本也就把卫少儿给遗忘了,不久之后,便娶了一名当地女子为妻,生下了霍光。

霍去病长大后,在进攻匈奴的战役中屡立战功,受到重用,在一次出击匈奴后班师回朝的途中,霍去病特意去生父霍仲孺所在的县里,找到了霍仲孺,认了亲。

霍去病给霍仲孺置办了田产宅子,还把霍光给带回长安,在霍去病的推动下,霍光开始在朝廷任职。

霍光和汉武帝、卫子夫、卫青、霍去病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他得管卫青叫舅舅,管卫子夫叫小姨,管霍去病叫哥。

这期间,最重要的是接下来的经历。

霍光入朝为官仅仅过了几年时间,霍去病便英年早逝,但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这个弟弟却是宠信不减。

在其后的20余年里,汉武帝先后将霍光升职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等职位,霍光因此得以经常出入宫禁,常年侍奉在汉武帝左右。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最能体现霍光异于常人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晚年昏聩暴戾,疑神疑鬼,谁都不相信,甚至因此引发了危害极大的巫蛊之祸。

可霍光却在汉武帝后期那种风声鹤唳和高压的环境下,20多年里没有出过一次差错,连汉武帝这种疑神疑鬼的人,都挑不出毛病。

而且,霍光这个人沉静细致,每次出入宫廷、下殿门,都走完全一样的起始路线,连走路的姿势、步伐都一样。

甚至当时的郎官、仆射这些大臣暗中观察了霍光,发现他每次走路的步伐长度、路线,甚至最后停留下来的位置,20多年从未变过。

说明霍光这个人性格沉稳细致,前后一致,善于隐藏自己,也懂得帝王之术,看得清当时的局势,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最大化保存自己。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他能够在晚年疑神疑鬼的汉武帝身边待20多年,而没有犯过一次错误,连汉武帝都挑不出毛病,这本身就是霍光异于常人的本事。

也正是因为如此,汉武帝十分信任霍光。

以至于汉武帝最终甚至跳过了三公九卿,直接让霍光担任首席托孤大臣。

光出入禁闼二十馀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资治通鉴》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决心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并暗示霍光,让他做好辅政的准备,而霍光的表现,也很能说明问题。

当时,汉武帝命人画了一幅《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

言外之意就是汉武帝把自己比作周武王,把霍光比作周公,暗示汉武帝死后,让霍光效仿周公辅佐周成王。

但霍光却开始装糊涂了。

只听霍光问道:陛下百年之后,当立何人为帝?

因为汉武帝害怕他死后,重新上演吕后之乱,所以将钩弋夫人赐死,这个信号是明确的,就是要立刘弗陵为太子,只不过没有公开发布诏令而已。

看到霍光似乎没明白,汉武帝只好把话挑明了说道:

送给你的那幅画,你还看不懂吗?当然是立小儿子刘弗陵了,你要做好当辅政大臣的准备。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释放的信号,再到送霍光《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霍光真的看不懂吗?

很明显,以霍光的智商,他是看懂了的,之所以要装糊涂,是因为汉武帝没有明确发出诏令,要立刘弗陵。

如果自己不问清楚,直接就认为刘弗陵是将来的皇帝,容易给自己带来灾祸。

因为霍光会揣测汉武帝,如果皇帝没有明确表示要立谁,他就擅自认为该辅佐刘弗陵,有僭越之嫌,容易被疑神疑鬼的汉武帝砍了。

这就是霍光的心细之处,哪怕汉武帝已经明确在暗示他了,他还是要完全确认好,才放心。

就这样,汉武帝死后,下达诏令,明确指定了辅政大臣名单: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

按理说,汉武帝指定的辅政大臣有四个人,霍光并不能唯我独尊,是受到制衡的,为什么最后却成了霍光大权独揽呢?

这里面就涉及到后来辅政大臣之间的一系列权力斗争了,霍光以一人之力,搞垮了上官桀、桑弘羊,最终独掌大权。

权力斗争的起点

最初,几个辅政大臣之间还是和睦相处的,大家有事都商量着来,也算是一团和气,霍光甚至和上官桀联姻,把女儿嫁给了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

但没过几年,辅政大臣之一的金日磾病死,权力场变成三人博弈,而这三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开始出现裂痕,最终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斗争。

导致他们之间关系破裂的起点,是汉昭帝刘弗陵的婚姻问题。

由于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被汉武帝赐死,所以汉武帝便让女儿鄂邑公主以姐姐的身份负责抚养刘弗陵。

当时小皇帝也长大一些,到了十几岁的年纪,也该娶妻立后了,鄂邑公主便着手给小皇帝张罗找媳妇儿的事情。

谁知,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听说后,竟然打起皇帝的主意来。

上官安和霍光的女儿也生了一个女儿,他就想着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帝,如果他的女儿被立为皇后,他就是皇亲国戚,到时候地位必然大大提升。

但这事儿并不是上官安说了就能算的,哪怕是上官桀说了也不算,因为霍光的职务是大将军、大司马,是首席托孤大臣。

给皇帝娶老婆这种事情,还是需要霍光同意才行的。

不过,上官安并不担心霍光会不同意,因为他的女儿,也是霍光的外孙女,如果自己的女儿成了皇后,霍光也是皇亲国戚,他没理由不同意。

可他万万没想到,当他把这事儿跟霍光说了之后,霍光顿时一脸惊讶,因为上官安的女儿,霍光的外孙女,此时才5岁多点。

“她还是个孩子啊,怎么能嫁人呢?”霍光惊讶地说道。

好家伙,上官安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连5岁女儿的主意都要打。

但是,霍光拒绝上官安,还有个理由,他并没有明说,也不能明说。

如果上官安的女儿做了皇后,那么上官安就是皇帝的岳父,霍光作为皇后的外祖父,受益程度是不一样的。

作为皇后的父亲,上官安如果能受益五分的话,霍光作为皇后的外祖父,最多能受益三分,到时候上官家族崛起,他霍光还是不是老大可就不一定了。

因此,霍光必须拒绝这门亲事。

光女为桀子安妻,生女,年甫五岁,安欲因光内之宫中;光以为尚幼,不听。——《资治通鉴》

但上官安并未因此而罢休,他想尽办法也要把女儿嫁给皇帝,于是找到了一个能左右这件事的人,只要她发话,连霍光也无法阻止,这个人就是鄂邑公主。

因为年纪小并不是不能当皇后的理由,霍光能用这个借口搪塞上官安,却无法拒绝鄂邑公主。

不过,此时鄂邑公主已经定好了皇后人选,上官安想要更改,也是很棘手的。

但上官安还是有他的办法,他又找到了一个可以左右鄂邑公主做决策的人——丁外人。

丁外人是鄂邑公主的相好,当初,鄂邑公主为了抚养刘弗陵,必须入宫居住,所以不得不和丁外人两地分居。

没了情人的陪伴,鄂邑公主自然是闷闷不乐,当时刘弗陵和霍光知道后,还做了一个顺水人情,让丁外人入宫和公主住在一起。

而上官安和丁外人之间关系还不错,只要丁外人在鄂邑公主耳旁吹一下枕边风,必定可以改变皇后的人选。

但如果丁外人答应了此事,又必然会得罪霍光,所以一开始他还真不愿意这么干。

不过,这难不倒上官安,他看准了丁外人一直对一样东西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这一样东西的名字叫做“封侯”。

依照汉朝的制度,公主嫁人时,一般要嫁给侯爵,可丁外人只是公主府上的一个门客,封侯对他简直是难如登天。

上官安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便开始给丁外人画大饼,说如果自己的女儿成了皇后,那么上官家族必然在朝中有显赫的地位。

到时候,凭他们上官父子的能力和权势,给丁外人封个侯也不是什么难事。

就这样,丁外人被说动心了,便答应帮上官安劝说鄂邑公主。

于是,在某个夜晚,丁外人和鄂邑公主温存之后,抓住机会发挥了吹枕边风的功底,成功说动鄂邑公主改将上官安的女儿定为皇后人选。

安素与外人善,说外人曰:“安子容貌端正,诚因长主时得入为后,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成之在于足下。汉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足下何忧不封侯乎!”外人喜,言于长主。长主以为然,诏召安女入为婕妤,安为骑都尉。——《资治通鉴》

既然鄂邑公主决定好了皇后人选,霍光也无法反对,上官安成功地变成了皇帝的老丈人。

作为皇帝的岳父,上官安被封了侯,还当上了车骑将军。

自此以后,上官安志得意满,得意洋洋,逢人就说自己是皇帝的老丈人,天天不忘炫耀自己,甚至在家里也开始胡作非为,连老爹上官桀的小老婆也敢调戏。

但他们当初给丁外人的承诺却无法兑现了。

因为要给丁外人封侯,这件事依然绕不开霍光,还是得霍光拍板同意才行。

很明显,霍光是十分不愿意为此给丁外人封侯的,一方面是因为丁外人在鄂邑公主耳边吹枕头风这事儿令霍光十分不爽。

但另一方面,西汉时期的封侯制度是很严格的,没什么功绩的话,几乎是没有机会封侯的,丁外人区区一个公主府门客,没立过什么功,就这么封侯,难以服众。

于是,霍光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这一提议,哪怕是上官桀出面劝说,霍光也不同意。

但是这么一来,鄂邑公主眼见自己的情人明明可以封侯,却被霍光给搅黄了,肯定是十分不爽的,霍光也因此将鄂邑公主也给得罪了。

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欲令得召见,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汉书》

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上官桀父子于是牵头组建了一个利益集团,计划扳倒霍光。

这个利益集团由上官桀父子、鄂邑公主、燕王刘旦,这三人集团组成。

燕王刘旦为什么会加入到反霍光的联盟呢?

这是因为刘旦是汉武帝的儿子,当初太子刘据死后不久,刘旦觉得自己可以当太子,于是主动请求入朝,到皇帝身边宿卫。

明着是想回到父亲身边,宿卫长安,以防不测,实际上是想当太子,这显然瞒不过汉武帝的眼睛。

于是,刘彻当即下令诛杀燕王刘旦派来的使者,顺便把刘旦训斥了一顿,自此以后,刘旦才消停了一阵子。

但刘弗陵登基后,刘旦并没有放弃当皇帝的梦想,他觉得刘弗陵就是个小屁孩,而自己有才略,是最合适的皇帝人选。

所以,刘旦在刘弗陵登基之初,曾经怀疑汉武帝遗诏是假的,还认为刘弗陵是辅政大臣篡改遗诏拥立的,所以派使者进长安打探消息。

但他又没实力起兵直接夺取皇位,于是先给刘弗陵制造点麻烦,其实说白了,就是给霍光等人制造麻烦。

没过多久,刘旦就上书请求在各个郡国给汉武帝设立宗庙祭祀,以褒奖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这其实是个麻烦事,当时关于汉武帝功过都尚无定论,而且还牵扯到一个庙号的问题,十分复杂,不是说办就能办的。

以霍光为首的辅政大臣集团,刚刚接手朝政,根基不稳,也不想把矛盾激化,于是采取的安抚政策,不仅赏赐他三千万钱,还将其食邑增加一万三千户。

可刘旦并不领情,当即怒道:皇位本来就应该是我的,还需要什么赏赐?

自此以后,刘旦勾结其他诸侯王,密谋造反,不仅私自聚集民间亡命之徒组建军队,还大肆打造兵器。

所以,刘旦也想扳倒霍光,他和上官桀父子、鄂邑公主有共同的敌人。

加入反霍光联盟后,刘旦为了表达诚意,也跟着上书请求朝廷将丁外人封侯,但霍光十分强势,照样不批准。

两方就这样形成一个短暂的对峙状态。

但不久之后,反霍光的三人集团又演变成了四人集团。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辅政大臣中还有个桑弘羊没出场,这位仁兄当年在汉武帝时代就已经是很知名的人物了。

当初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对国库消耗太大,为了支撑常年战争,汉武帝启用桑弘羊主管经济。

桑弘羊推行盐铁官营制度和均输法,创立平准法,实行纳粟拜爵、补官及赎罪政策。

这些经济政策给汉帝国聚敛了大量的钱财,有力地支撑了汉武帝时代大规模的频繁战争。

所以说,汉武帝时代,桑弘羊在朝廷中的地位是比霍光高出很多的,但现在霍光的地位却突然反超了他,权势还比他大。

如果仅仅是这样,桑弘羊也就忍了。

可霍光对权力的欲望实在是太强烈,随着霍光地位的稳固,他开始搞独裁,什么都要他批准才行,这就使得桑弘羊十分不满。

两人之间矛盾的爆发源于桑弘羊的一次求官经历。

他想给自家人谋个一官半职,按理说他一个辅政大臣,给自家人安排个职务也不是什么大事,可霍光却死活不批准。

于是,前前后后的矛盾累计起来,桑弘羊直接爆发了,直接选择和霍光对着干,但他一个人势单力孤,实在不是对手。

所以,桑弘羊干脆就加入到反霍光联盟当中来,与上官桀等人站在一条阵线,扳倒霍光。

至此,反霍光三人集团演变成了四人集团。

但霍光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他很快就发起了反击。

霍光一人单挑反霍光四人集团

桑弘羊倒向上官桀这一边后不久,在汉昭帝刘弗陵登基的第五年(前82年),朝廷发生了一起大事。

这一年,有个叫杜延年的官员上书霍光,建议效法当年的汉文帝,与民休息,并调整自汉武帝以来的政策。

霍光当即就看到了机会!

于是,朝廷很快就下达诏令,让大臣、各地官员推荐贤良之士,让他们来京城开一场辩论会。

这场辩论会的主题就是针对自汉武帝以来的帝国政策进行一次大辩论,而且允许自有发言,什么话都可以说,事后绝不追究。

这场辩论会一直开了长达半年,各地的贤良之士对汉武帝时代的经济政策进行了全盘否定,尤其是对桑弘羊推行的盐铁官营政策批评较大。

贤能之士们认为桑弘羊那些政策缺陷很大,而且与民争利,甚至连汉武帝都给全盘否定了,认为汉武帝穷兵黩武,空耗国力,导致民不聊生。

所以,应该取消汉武帝时代的那些经济政策,并制定新的政策,与民休息,以德治国。

桑弘羊作为这些经济政策的推行者,也亲自出场参与辩论,但最终还是说不过悠悠众口,败下阵来。

但朝廷不可能完全取消这些政策的,因为一旦取消的话,朝廷的收入必然锐减,又没有其他收入填补,财政势必崩溃。

所以,最终朝廷方面选择了妥协,决定在郡国范围内废除了酒类官营政策。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之议。

这场辩论会虽然没有彻底废除桑弘羊推行的经济政策,但由于汉帝国的社会舆论对桑弘羊的经济政策持全面否定的态度,使得桑弘羊的政治地位遭受重大打击。

霍光则借此机会把桑弘羊挤走,把自己的亲信杨敝任命为大司农,主管经济。

至此,桑弘羊在朝廷的势力大受打击,被严重削弱。

桑弘羊受挫之后,反霍联盟自然不肯就此罢休。

一年后,反霍光集团发现霍光在近期的工作中,有些地方露出了破绽,于是抓住机会制定出倒霍计划。

具体就是,趁霍光休假期间,由上官桀负责批阅奏章时,让燕王刘旦给朝廷上书,指责霍光近期工作中犯的几条错误。

既然霍光休假,那接收奏章的人自然是上官桀,所以,上官桀再将这封弹劾奏章交给皇帝,并且极力劝说皇帝把这份弹劾奏章公开讨论。

一旦在朝堂上公开讨论霍光的过失,那么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便可以借机将这些过失放大,最后在群臣的压力下,将其罢免。

但是,燕王刘旦的封地距离长安实在太远,真要让他本人亲自写一封奏章送来,没有一个月是到不了的。

所以,反霍光集团干脆在长安找了个人以燕王刘旦的名义写了这份弹劾奏章,再按照朝廷流程交到上官桀手里。

弹劾奏章上指控霍光的罪名主要有以下几条:

其一,霍光擅自安插亲信到朝廷,当年苏武在匈奴20年不屈服,回来才做了个典属国,可霍光手下的长史蔽没啥功劳却被安排做了搜粟都尉。

其二,霍光擅自增加大将军府的校尉数量。

其三,霍光出去检阅郎官和羽林官的时候,规格和皇帝一样,这是僭越。

总的就一句话,霍光专权,有架空皇权的危险,所以我作为汉室宗亲,孝武皇帝的儿子,决不能坐视不理,必须入朝保卫大汉江山。

于是盖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称跸,太官先置。又引苏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而大将军长史敞亡功为搜粟都尉。又擅调益莫府校尉。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臣旦愿归符玺,入宿卫,察奸臣变。”——《汉书》

此时的汉昭帝已经14岁,能看懂奏章上的内容,但还是决定第二天在朝堂上公开讨论。

霍光显然是收到了风声,十分害怕,第二天上朝时,竟然停留在画室不敢进入朝堂。

所谓画室,大概就是大臣上朝时,必须经由的地方,官员可以在这里整理仪容仪表,也可以暂作休息。

那一日,刘弗陵像往常一样,端坐在上面,可一眼望去,却不见霍光的人影,于是开口便问道:大将军怎么没来?

这时,上官桀当即抓住机会说道:

因为燕王弹劾他,所以大将军不敢来见陛下。

刘弗陵听完却不置可否地说道:让大将军进来说话。

霍光听到传召后,内心应该是十分恐惧的,因为他一进来就主动脱下官帽,跪地请罪,显然是十分害怕的表现。

按理说,反霍光联盟这一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直接就可以扳倒霍光了。

谁知,刘弗陵搅黄了他们的计划!

只听汉昭帝刘弗陵笑着说道:大将军把帽子戴上吧,朕知道那封弹劾奏章是伪造的,大将军无罪。

这下上官桀、桑弘羊等人顿时目瞪口呆,一脸懵逼地望着刘弗陵。

见众人不解,刘弗陵便解释道:

大将军去广明检阅检阅郎官,还有调选校尉这些事从发生到现在不足十天,而燕王的封地距离长安很远,消息传过去起码一个月,燕王再写奏章送来又得一个月。

这么远的距离,燕王显然是不可能知道这些事情的,就算知道了,也不可能这么快就有奏章送来。

所以,朕断定这一定是有人假借燕王之名,故意构陷大将军。

此话一出,下面的上官桀等人顿时慌了神,因为汉昭帝刘弗陵表示要将那个冒充燕王身份的人绳之以法,他们怎么劝都没用。

为了避免引火烧身,他们只好使出浑身解数,好不容易才通过各种手段让那个冒充燕王的人躲过官府追踪,总算是逃过一劫。

此事结束后,反霍光联盟认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皇帝站在霍光一边,所以要搞垮霍光,必须连这个小皇帝一起赶下台。

为此,反霍光联盟再生一计!

具体办法是,让鄂邑公主设下鸿门宴,邀请霍光,然后在宴会上砍死霍光,再废了刘弗陵,拥立刘旦为帝。

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发生了意外,因为他们的密谋泄密了。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反霍光集团的密谋被鄂邑公主一个门客的父亲燕仓知道了。

燕仓觉得这事儿太大了,于是便将其告诉了大司农杨敝。

按理说,杨敝是霍光一手提拔的,算是亲信,可这家伙实在是胆子太小,生怕搅进这场权力斗争中,把自己搞死,所以根本没跟霍光说。

不过,好在后来杨敝又把这事儿告诉了霍光的另一个亲信杜延年,也算是间接告诉了霍光。

霍光收到消息后,顿时大惊,连忙进宫面见汉昭帝。

既然反霍集团连汉昭帝也要一起废了,那么汉昭帝也没得选,必须站在霍光这边,把这帮人一网打尽。

于是,在汉昭帝的支持下,霍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下手为强,将一干人等全部逮捕。

不久之后,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及其党羽全部被族灭,鄂邑公主、燕王刘旦被赐死。

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汉书》

自此以后,昔日汉武帝任命的四大辅政大臣死了三个,霍光大权独揽,始终不肯还政于刘弗陵。

既然上官桀被族灭了,那么当年入宫为后的那位上官安的女儿,霍光的外孙女,她做了皇后,最大的受益人也就成了霍光。

也许是因为上官皇后年纪太小的原因,始终没有诞下一子,刘弗陵作为皇帝,肯定也对其他女人感兴趣。

霍光生怕刘弗陵宠幸其他女子,如果生下皇子的话,那上官皇后的地位必然一落千丈,到时候自己也受影响。

所以,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势,也为了保证将来的皇帝有一份霍家的血脉,他干脆将皇宫里除了上官皇后以外的所有年轻女子全部穿上“贞操带”,防止汉昭帝和其他女子生下孩子。

就这样,汉昭帝变成了傀儡,而且是个短命鬼,20岁便病死了。

刘弗陵死后,霍光又拥立昌邑王刘贺为帝,谁知刘贺不大听话,能折腾,不利于霍光掌控权力,他干脆又将刘贺废了。

不久之后,在丙吉等人的提议下,霍光拥立汉武帝时太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

之所以要拥立刘病已,是因为刘病已全家早就因为巫蛊之祸被杀干净了,他根本没有任何根基和势力,所以霍光要掌控他很容易。

可霍光万万没想到的是,刘病已绝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人。

此人的心机城府,一点都不比汉武帝差,为了最终扳倒霍光,他选择了隐忍,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甚至连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被霍光的老婆毒杀,他都忍了。

最终,霍光死后仅仅过了两年,刘病已便将霍氏家族一网打尽,将其全族诛灭。

至此,一代权臣霍光,最终落下一个被灭族的下场。

烟郭说

关于一代权臣霍光时代的精彩事件,实在是太多了,一篇文章根本写不完,故本文关于霍光拥立刘贺登基之后一直到汉宣帝刘病已时代的事情,采取了简述的方式。

以后有时间的话,再把刘病已如何绝地反击,将霍光党羽一网打尽的故事再写出来。

至于霍光这个人,其实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自古以来,对于掌握绝对权力的托孤大臣,一般会有三种人。

一种是直接架空皇帝,最后把皇帝干掉,自己来坐那个位置,俗称篡权夺位,是为谋反篡逆。

另一种就是霍光这种类型,权倾一世,过于看重权力,迟迟不肯还政于皇帝,就会出现相权威胁皇权的局面,最后被皇帝灭掉全族。

最后一种是,真正的忠心辅佐幼主,哪怕掌握了权力,也绝无僭越之举,十分尊重皇帝,最终还会主动将权力归还给皇帝。

这类托孤大臣,历史上也有,比如西周初年的周公旦,三国时代的诸葛亮。

霍光权倾一世,他最终没有走出篡权夺位这条路,他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因为权力自始至终都来自于自下而上的拥护,从来都不是源于自上而下的权威,当时的汉室依然拥有广泛的拥护。

所以霍光只是凭借汉武帝给他的辅政大臣身份以及他自身的威望,能够权倾一时,而并没有能力推翻汉室。

这样的人物,很难说他是忠臣,也很难说他是个奸臣,因为他毕竟辅佐汉室,实行了罢兵休战,与民休息的政策,对恢复汉朝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果一定要给他安上一个名称的话,我觉得也就“权臣”、“名臣”,仅此而已。

历史上那么多的托孤大臣里,真正称得上是“忠臣”、“贤臣”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在掌握绝对权力情况下,真正的忠臣、贤臣,因为他们品德高尚,所以对后代的教育也十分严苛。

哪怕他们掌握了至高权力,他们的后代也绝无篡逆之心,更不会为了权势,去挖空心思架空皇权。

他们的后代哪怕没有什么才华,至少也是一个忠义之人。

霍光显然不是的,他的老婆、儿子们,在他死后,更是变本加厉,变着法地想继续把持权力,甚至不惜再废一次皇帝。

再看诸葛亮的后代,同样是权臣,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并未把持蜀汉朝政,蜀汉灭亡时,诸葛瞻更是战死在保卫蜀汉的战斗中。

所以,诸葛亮流芳百世,而霍光的知名度远远低于诸葛亮,更称不上什么“贤臣、忠臣”。

参考文献:《汉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