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江东群儒当时和诸葛亮在根本主张上是对立的,他们必须阻止诸葛亮游说孙权抗曹。
赤壁之战前夕,对于是战是降这个问题,孙权召集了众臣商议,询问对策。
这时,张昭代表东吴的文臣队伍发言,他主张投降曹操。

张昭的理由有三个:
1、曹操拥有百万之众,实力太强,东吴抵挡不住。
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借天子之名征伐四方,东吴如果抵挡曹操,在名义上就是和天子作对,名不正言不顺。
3、东吴实力弱小,长期以来,所倚仗的就是长江天险,但现在曹操攻占了荆州,所谓的长江天险,已经变成了曹操和东吴共同拥有。
因此,综合这三个不利因素,东吴没有能力打赢曹操,这种情况下,只有投降才是最好的出路。
张昭在东吴内部,属于文臣之首,他的发言其实就是代表了整个文臣队伍的意见。
果然,张昭刚刚说完自己意见后,其他的文臣纷纷出言附和,表示此时只有降曹,东吴才能“民安”,江东六郡才能保住。
面对众人清一色的主张投降,孙权内心十分不爽,心想,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历经艰险,好不容易打下的基业,岂能拱手让人?这帮文臣也太没骨气了。
但是,尽管心里不爽,孙权也没有当场爆发,毕竟这么多人都主张投降曹操,他即使是主公,现在也是少数派,不好直接跟这么多文臣发生冲突,最后只能沉默不语。
然而,现场还有一个人没发言,此人便是鲁肃。
孙权显然是发现这一点,于是等众人散去之后,单独召见鲁肃,询问意见。
这时,只听鲁肃说道:
“所有人都可以降曹,唯独主公不可以!”
孙权终于听到不同的意见了,但鲁肃这话他有点不明白,为啥唯独自己不能降曹呢?
看着孙权疑惑的眼神,鲁肃这才进一步解释道:
“主公若是降曹,就会步刘琮的后尘,被曹操安置到许昌,最多再给封个侯,再配一辆车,一匹马也就可以了,这跟在江东做一方诸侯比起来,可是差远了。
刚才众人都认为应该投降,那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这些人如果投降曹操,依然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到时候再到曹操那边做个太守、刺史什么的,不是问题。
对于他们来说,投降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没有必要跟曹操拼命,最后搭上身家性命,做赔本的买卖。”

孙权听完,如梦初醒,对鲁肃的发言大加赞赏。
但要想抵挡曹操的进攻,以东吴目前的军事实力,似乎太弱了,根本没有胜算,于是孙权又问鲁肃有何良策。
鲁肃这时才说自己到江夏郡见到了刘备,他刚刚跟曹操打了一仗,比较熟悉曹军虚实,此时刘备手底下的军师诸葛亮已经抵达江东,不如问问他再做打算。
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环节。
孙权没有直接见诸葛亮,而是让鲁肃明日安排诸葛亮先见一见江东英才,再升堂议事。
于是在鲁肃的安排下,诸葛亮第二天先去见了江东众多文臣,接着便发生了舌战群儒的故事。
这里面的问题是,孙权为什么不直接见诸葛亮,而是让诸葛亮先去见众多江东文臣?
难道直接见诸葛亮,询问曹军虚实以及抵挡曹操的对策,不是更直接,更高效吗?为何还要多此一举,让诸葛亮先和底下的众多文臣见面之后,自己再出面?
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第一,孙权想试探诸葛亮的水平,让他见江东群臣,目的之一就是想通过这些江东的贤才来鉴定诸葛亮的能力。
毕竟这位鼎鼎大名的卧龙先生,向来都是只闻其名,却从未见过他施展本事,诸葛亮又是来商议联吴抗曹大计的,这是自己未来潜在的盟友,对于盟友的实力和水平,当然要鉴定一下。
如果他诸葛亮连江东群臣这一关都过不去,那这个盟友的水平也太次了,就没有必要合作,若诸葛亮能过了这关,说明很有水平,那么便值得结盟。
第二,孙权需要利用诸葛亮来反驳文臣们的投降主张。
既然诸葛亮在刘备身边,与曹操刚刚打了一仗,知道曹军虚实,他又是来商议结盟抵抗曹操的,那首先就得过了主张降曹的文臣们这一关。
面对这么多文臣清一色主张投降,孙权即便内心想抵抗,要说服这帮人跟着自己死心塌地抵挡曹操,仅凭自己一个人是不行的,他需要借助外力。
毕竟卧龙名声在外,而且知道曹军虚实,让他跟这帮文臣交锋,是最合适的人选。
就这样,诸葛亮通过舌战群儒,把江东这帮文臣说得个个哑口无言。
孙权看到了诸葛亮的水平,于是亲自接见。

再回到主题,江东的文臣为什么非但不思考如何抵抗曹操,反而联合起来刁难诸葛亮?
这个问题其实开头的时候已经说过了。
他们本质上是打工的,不是老板,没有充足的动机去拼命。
对于江东的众多文臣来说,如果铁了心要跟曹操死战到底,那么风险就是丢掉身家性命,甚至赔上全族人的前途。
可要是投降曹操,那在曹操那边还能得到一个“弃暗投明”的功劳,到时候曹操也不会为难自己以及家族,而且还能继续给官儿做。
站在江东文臣的角度,投降曹操,就是换个老板,跳个槽的事情,没必要拼上身家性命。
而且以当时的局势,曹操拥有百万之众,东吴实力又比较弱,连长江天险也和曹操共有了,死战到底的胜算太低,风险太大,不值得,他们缺乏死战的动力。
所以,江东的文臣与诸葛亮之间,在根本主张上是严重对立的。
江东文臣主张投降,而诸葛亮则是主张联合东吴,抵抗曹操,是主战的。
诸葛亮的到来,其实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这些文臣们的利益就是,抗曹的风险太大,一旦输了,他们就得赔光老本,但要打赢的胜算又实在太低,他们不敢冒这个险。
如果诸葛亮成功说服孙权坚决抵抗曹操,他们作为臣子,就必须留在江东,和曹操势不两立,到时候连投降的最佳时机都得失去,一旦打输了,他们的身家性命,以及仕途全部受到严重影响。
这就是他们的利益。
只有阻止诸葛亮说服孙权抗曹,才能继续劝说孙权投降,到时候自己的身家性命保住了,仕途也有了,州郡官职也不在话下,何乐而不为。
因此,绝对不能让诸葛亮得逞。
这就是江东多数文臣联合起来刁难诸葛亮的出发点和行为动机。
注意,本文讨论的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