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和刘如意有一个先天性的致命缺陷,刘邦采不采取措施保护都没有意义,这娘俩注定要死在吕雉手中的。
这个先天性的缺陷就是刘如意的年龄太小,刘邦死的时候,刘如意才10岁,还是个孩子,所以绝对依赖于外部保护,而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更不用说保护戚夫人了。
他们所依赖的外部保护有刘邦、周昌,甚至还有汉惠帝刘盈。
刘邦死后,刘如意失去最强有力的外部保护者,但刘邦也给他安排了新一任的保护者,这个人就是周昌。

周昌只是区区一个大臣,他究竟有何能耐,可以充当保护刘如意的重任呢?
事实上,周昌这个人不简单,他是吕后在朝廷里于情于理都不能动的人。
当初,刘邦动了换太子的心思,打算废了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事儿在朝廷里掀起轩然大波。
很多大臣都表示反对,周昌就是其中之一。
这位仁兄的性格属于很有骨气,而且比较强硬的那种,对于一些原则问题,他是宁死也不愿妥协的。
当时朝堂之上,群臣反对改立太子时,周昌是态度最坚决的一个,刘邦为此在朝堂上和周昌争执起来。
在紧张的气氛下,周昌被刘邦给气的面红耳赤,最后干脆和刘邦硬刚起来,他气急之下,连口吃的毛病也犯了。
只听周昌强硬地说道:“陛~陛~陛下若~~若执意如此,废~废~废黜太子,臣坚决不~不~不奉诏。”
紧接着,周昌就摆出一副即使被刘邦处死也不妥协的态度出来。
但原本紧张的朝会氛围,却反而被周昌这波口吃的言语把大家逗乐了,连刘邦也是哭笑不得,最后废太子这事儿只能暂时搁置。
然而,朝堂的后面还有一个人在注视着这一切。
这个人就是吕雉,吕雉被周昌的这番发言感动了,当时刘盈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要不是周昌不要命似的跟刘邦据理力争,刘盈只怕就得被废掉。
所以,吕雉十分感激周昌。
等散朝之后,吕雉激动得直接从后堂走出来,对着周昌拱手一拜,深深地行了一个礼,以感谢周昌的仗义执言。
因此,周昌对吕雉有恩,吕雉于情于理都不能对周昌动手。
在刘邦去世前夕,正为如何保护刘如意的问题发愁时,就有大臣提议让周昌到刘如意的封国担任国相,以保护刘如意。

而刘邦死前给刘如意的保护,其实是上了双保险。
首先是将刘如意封为赵王,还只是个孩子的刘如意直接就被撵到封地去了,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远离长安这个权力中心。
只要去了封地,便可以利用具有较高自主权的封国作为抗衡吕雉的资本。
但刘邦还是不放心,于是又让周昌担任国相,保护刘如意。
然而,刘邦的这些动作,注定都是徒劳的。
因为在吕雉看来,戚夫人母子不仅是敌人,而且是个威胁,如果不趁早除掉,日后刘如意长大了,再和戚夫人里应外合,夺了她儿子刘盈的皇位咋办?
不管是出于对戚夫人的恨,还是刘如意对刘盈皇位的威胁,她都得斩草除根。
最关键的是,对吕雉来说,第一个要铲除的并不是戚夫人,而是刘如意,毕竟刘如意的背后是赵国这么一个庞大的诸侯国,一旦成了气候,就尾大不掉了。
而戚夫人一直待在皇宫,随时都在吕雉的掌控中,她如果先除掉戚夫人的话,那么很容易逼得刘如意动用整个赵国的力量采取过激行动。
即使刘如意只是个孩子,可他身边是有大臣辅佐的,吕雉当然也担心这一点。
所以,在对付戚夫人母子这件事情上,吕雉采取了先除掉刘如意,再收拾戚夫人的顺序。
刘邦死后不久,吕雉就派人去赵国,召刘如意进京,结果派了好几波人去,都被周昌给挡了回来。
吕雉十分气恼,这要是换了其他人,她早就抓起来给杀了,可周昌不一样,他是吕雉和刘盈的恩人,吕雉也懂得知恩图报,所以一时间毫无办法。
但这事儿最后也没能难住她。

既然周昌是自己召回刘如意的障碍,那就先把这个障碍挪走,再收拾刘如意就没有障碍了。
怎么挪走呢?
吕雉就以朝廷的名义调周昌回长安,给他换一个职务,这种属于朝廷的正常职务调动,周昌也没有理由拒绝,只能乖乖听话。
周昌离开赵国后,吕雉果然很顺利地就把刘如意给召回长安了。
可她没想到的是,刘如意抵达长安城外时,直接被皇帝刘盈抢先一步给接走了,刘盈深知自己的母后是不会放过刘如意的,所以这是提前把刘如意接到自己身边保护起来。
吕雉虽然很愤怒,但毕竟刘盈是自己的儿子,她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等待时机。
几个月后,吕雉终于看到了机会。
有一天,刘盈决定第二天出门打猎,要起得很早,结果第二天刘盈起床时,刘如意赖床,说什么也不肯起来。
刘盈心想,反正这么长时间了也没出事,自己就出门打个猎,很快就能回来,应该不会有问题,于是就让刘如意继续睡觉,自己带着侍卫们前往猎场。
谁知,刘盈宫里的一举一动都被吕雉监控,刘盈前脚刚走,吕雉就收到了消息,于是派人弄死了刘如意。
刘如意的死,给两个人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是皇帝刘盈,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下,精神崩溃,大病一场,此后每天饮酒、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他在借助酒精和各种乐子麻痹自己。
在这种郁郁寡欢的生活下,刘盈的身体逐渐垮掉,是导致后来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受影响的是周昌,刘如意死后,周昌觉得有负刘邦的重托,十分愧疚,从此请病假,不再参与朝政,短短三年后就病死。
刘如意被干掉后,接下来就轮到戚夫人了。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戚夫人被吕雉做成了“人彘”,以非常残忍的手段将其折磨致死。

再回过头来看戚夫人母子的结局,其实已经注定了,刘邦无论做什么保护措施都是徒劳的,根本保不住戚夫人母子。
即使刘邦把皇位传给刘如意,他也有被杀的风险。
因为刘如意的年龄太小了,加上母亲戚夫人的娘家没有什么势力,所以根本坐不稳皇位。
到那时,就真成了孤儿寡母,吕雉完全有机会反攻倒算,搞个政变什么的,把刘如意干掉,扶持刘盈登基。
除非刘邦把吕雉及其家族党羽都给屠了,否则就不能避免吕雉反攻倒算。
也正是因为戚夫人母子没有家族势力支撑,加上刘如意年纪太小,所以他就算被封到赵国,依然难逃一死。
这是戚夫人母子俩的先天致命缺陷。
试想一下,如果刘邦死的时候,刘如意已经成年了,并且深谙权谋之道,他无论是做赵王还是做皇帝,都有能力和吕雉博一博。
做皇帝可以驾驭群臣,培植势力与吕雉家族及其党羽抗衡,做赵王可以凭借赵国这个具有高度自治权的诸侯国力量和吕雉过招。
但可惜的是,刘邦死的时候,刘如意只是个10岁的孩子,而且戚夫人不仅没有家族势力,还不懂权谋之术,这么一来,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再退一万步讲,假如刘邦死前下一道诏书保证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全,相当于给他们母子一道免死诏书,能保住他们吗?
这显然也是保不住的,本文已经反复说过了,戚夫人和刘如意这对母子先天的致命缺陷,注定了刘邦做任何保护动作都是徒劳的。
举个例子,刘邦曾经给韩信“三不杀”、“五不死”的许诺,即,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五不杀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但最后怎么样?
吕雉完美避开了这些规则,让宫女们用削尖的竹杆将韩信捅死。
别说一纸诏书了,就算韩信这样有三不杀,五不死的免死许诺,照样有办法弄死。
当然了,这只是传闻,正史中并没有这一出,举这个例子就是说,吕雉想杀刘如意,她有很多种办法。

另外还有个真实的例子。
吕雉临朝称制后,打算给吕家人封王,于是找来王陵询问意见,结果王陵以刘邦昔日斩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作为理由,反对分封吕家人为王。
吕雉接着又找来陈平询问,陈平的回答很耐人寻味,他说:“高祖在的时候,高祖皇帝说了算,您在的时候,现在您说了算。”
陈平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刘邦在世的时候,他是皇帝,他说了算,现在吕雉临朝称制,是这帝国实质上的最高统治者,当然由吕雉说了算。
这跟戚夫人母子的结局有何关系呢?
很简单,刘邦死后,吕雉是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一切生杀大权都是她说了算,戚夫人和刘如意这一对没有任何家族背景,没有权谋手段的母子,如何与帝国最高统治者对抗?
只要他们还在汉朝的境内,吕雉有一百种方法可以干掉他们。
而当时吕雉唯一不敢惹,也惹不起的势力,是匈奴。
除非刘邦把戚夫人母子送到匈奴,并且成功地让匈奴人给他们提供庇护,那么戚夫人母子绝对可以保命。
但是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