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最后一计为何如此出名,不就是离间计吗?此计蕴含一股英雄气

雁芙说历史 2025-03-01 12:28:48

姜维最后一计那么出名,不是因为计谋本身,而是这一计所展露出来的一股英雄气,那种浪漫主义悲剧式英雄身上所独有的特质。

姜维最后一计究竟是怎么回事?

263年,司马昭发兵18万,分三路大举进攻蜀汉,其中,钟会一路有10余万,邓艾所部3万余人,诸葛绪所部三万余人。

大战爆发后,钟会攻破汉中,姜维被迫率领蜀汉精锐退守剑阁,并在剑门险关布防,并成功挡住了钟会的进攻,而且钟会粮草快要耗尽了,眼看着无法突破剑门关,于是有了退兵的打算。

这时,另一路的邓艾率部绕开剑阁,偷渡阴平,先是在江油关击破蜀军,接着又在绵竹击破前来抵抗的诸葛瞻所部,随后兵锋直指成都。

后主刘禅大惊失色,于是宣布投降,并下诏要求各地蜀军将领停止抵抗,就地投降曹魏,邓艾于是进驻成都。

收到刘禅的诏书时,姜维顿时如五雷轰顶,他不明白,也不能理解,明明蜀汉精锐尚在自己手中,还有翻盘的希望,可刘禅为什么如此轻易就投降,把这大汉基业拱手送人。

姜维想不通,又气又急,也十分无奈,当场叹息道:“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军中的将士听说刘禅投降时,顿时十分愤怒,他们没有输在战场上,却输在了刘禅的一纸诏书,将士们心有不甘,却无可奈何。

很多士卒甚至在听到消息时,当场拔出佩刀,不甘心地砍在石头上,以发泄愤怒之情。

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三国志.姜维传》

事后,姜维也只能遵从刘禅的诏令,就近向钟会投降。

没想到的是,钟会十分优待姜维,还把大将军印信和符节归还给姜维,两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出则同车,坐则同席”。

而正是在这样密切的交往中,姜维发现了一个秘密。

那一刻,他瞬间就看到了光复蜀汉的绝佳机会!

这个秘密就是,钟会不仅有野心,而且还想谋反。

姜维于是心生一计,只要能促成钟会谋反,那么自己就可以有机会光复蜀汉。

这个计策,具体地说,就是怂恿钟会谋反,一旦钟会走出那一步,魏军将领肯定有不愿意的,到时候借钟会之手,除掉这些曹魏将领,最后在设计诛杀钟会。

事成之后,魏军将群龙无首,姜维就可以号集蜀汉精锐,收拾掉这些入蜀的曹魏大军,光复蜀汉。

再退一步说,一旦钟会谋反,司马昭是不会坐视不理的,到时候钟会手里这支曹魏大军必然和司马昭的平叛大军互相攻伐。

姜维也可以趁这个机会,聚集蜀汉大军,复辟蜀汉。

计定之后,姜维迅速开展了行动,在他的一番劝说下,钟会被说动,于是决定起兵谋反。

对于钟会来说,要拥兵自立的话,首先要除掉障碍,而此时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进驻成都的邓艾。

不巧的是,邓艾此时已经犯下致命的错误。

邓艾接受刘禅投降后,以曹魏天子的名义,任命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蜀汉众多大臣也根据原来的官职大小给任命官职。

此举犯了大忌!

邓艾只是曹魏的一个将军,他有什么资格代表曹魏皇帝给投降的蜀汉重要人物封赏官职?

这种权力是皇帝的特权,当时司马昭架空了曹魏皇室,所以这个特权是司马昭的。

在司马昭看来,邓艾不经过请示,就擅自给蜀汉众人封赏官职,是在挑战自己权威,是居功自傲,有异心的表现。

这给了钟会除掉邓艾的绝佳机会。

钟会于是一面向司马昭密报邓艾有谋反的嫌疑,一面派人拦截了邓艾的信件,并亲自模仿邓艾的笔迹,修改了信件内容,增加了很多狂妄悖逆的话,然后伪装成邓艾的信件,派人送到了司马昭手里。

司马昭收到信件后,顿时疑心大起,连忙下令让钟会进驻成都,逮捕邓艾,押送回洛阳。

钟会有了司马昭的命令,收拾邓艾就方便多了。

为了避免邓艾手底下的三万大军生变,钟会让卫瓘拿着司马昭的手令秘密潜入成都,秘密见到了邓艾手下的将领,并出示司马昭的亲笔手令。

他告诉所有将领,自己此来是奉命逮捕邓艾,不牵扯其他人,所有将领此次攻灭蜀汉,均有战功,后面都将得到加官进爵。

就这样,卫瓘成功稳住了军心,随后不久,钟会率大军进入成都,并逮捕邓艾,关进囚车,押送洛阳。

除掉邓艾这个障碍后,钟会决定让姜维率领投降的蜀汉精锐作为前锋北伐,自己统领十余万大军跟进,先攻取长安,灭掉曹魏后,再南下灭东吴,一统天下。

谁知,就在钟会开展谋反计划时,司马昭送来了一封信。

原来,司马昭对钟会同样不信任,他在信中表示,由于担心邓艾不甘心受到惩处,再号集旧部搞叛乱,所以自己派了贾充率军一万进驻乐城(汉中的前沿重镇),同时,自己将亲率10万大军进驻长安。

会得文王书云:“恐邓艾或不就徵,今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径入斜谷,屯乐城,吾自将十万屯长安,相见在近。”——《三国志》

很明显,司马昭这是在警告钟会,让他不要轻举妄动,否则自己这十万大军随时南下收拾他。

钟会看到信之后,顿感不妙,随即决定先发制人,迅速行动。

他的意图很简单,司马昭的大军开赴长安要一段时间,只要赶在这之前起兵,进可吞并曹魏,再一统天下,万一战事不利,那就退守蜀中,学当年的刘备,割据蜀中。

但要想起兵的话,必须得让手下这帮将领支持自己,万一将领们不支持,那就没得玩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钟会伪造了一份郭太后遗诏,然后聚集所有将领议事。

等人齐之后,他拿出这份伪造的诏书,对众人说,当年郭太后临终之前,认为司马昭架空曹魏皇室,独断专权,是乱臣贼子,所以留下遗诏,让钟会日后起兵讨伐司马昭。

随后,钟会便将这份遗诏给众将传阅,并让大家现场讨论。

而在场众将也被钟会这一出弄得目瞪口呆,由于是在钟会的地盘,大家也无法分辨诏书真假,因此对于起兵讨伐司马昭这事儿,没人敢多说话。

这些将领中,有些是邓艾的部将,有些是司马昭的亲信,钟会担心生变,于是将这群将领软禁起来,同时派心腹将领接管了他们的军队,并在成都城内实施戒严。

可有个人看出了钟会的异心,此人便是卫瓘。

为了自保,卫瓘随后开始装病,还做出很痛苦的表情,说自己的病很严重,必须到外面找大夫医治才行。

卫瓘毕竟只是一个军师,手里并无直接的兵权,钟会的智商此时又掉线,于是答应下来,卫瓘为此得以免于被软禁的命运,住到了外面。

姜维一看,自己的计谋进展很顺利,接下来只要除掉这些曹魏将领,就完成第二步计划了。

一想到计划顺利,姜维的心情顿时无比舒畅,随即便给后主刘禅传信说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欲使会尽杀北来诸将,己因杀会,尽坑魏兵,复立汉主,密书与刘禅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资治通鉴》

信件传给刘禅后,为了除掉这些曹魏将领,姜维多次劝说钟会,说这些将领内心并不支持他起兵,留着早晚要出事,应该通通杀掉。

可钟会这时候却优柔寡断起来,迟迟不做出决定。

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钟会的优柔寡断终于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当时,钟会手底下有个很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此人曾经是曹魏将领胡烈的旧部,他趁机对钟会说:

“这些将领虽然被软禁,但也应该给他们配一名侍从,随身伺候,端个茶,倒个水什么的。”

钟会觉得有道理,于是同意。

这是钟会最大的败笔!

这些前来伺候被软禁将领的士卒在端茶倒水期间,胡烈趁机编造谣言,让丘建给他儿子传信说,钟会已经在城里挖好了大坑,到时候会以论功行赏的名义,将城外众多将领骗进来,然后杀掉,再埋进大坑中。

此话传到城外军营后,消息迅速扩散,军中人心惶惶,开始出现骚动,士兵们的不满情绪也迅速发酵。

烈绐语亲兵及疏与其子曰:「丘建密说消息,会已作大坑,白棓棓与棒同。数千,欲悉呼外兵入,人赐白㡊,苦洽反。拜为散将,以次棓杀坑中。」诸牙门亲兵亦咸说此语,一夜传相告,皆遍。——《三国志》

到了第二天中午,这种情绪已经发酵到爆发的边缘。

胡烈的儿子第一个坐不住,当即带着胡烈的部下出门擂鼓,没想到整个曹魏大军中,士兵们在没人带领的情况下,竟然自发集结起来,随后涌向城门,眼看着就要哗变。

十八日日中,烈军兵与烈儿雷鼓出门,诸军兵不期皆鼓噪出,曾无督促之者,而争先赴城。——《三国志》

这时,成都城里,钟会正在给姜维分发铠甲和武器,忽然有人来报,说城外士兵哗变。

钟会顿时就慌了神,赶紧问姜维该怎么办?

事到如今,哪儿还有什么办法,只听姜维说道:“唯有一战”。

就这样,钟会和姜维带着身边少量的军队与攻入城中的哗变魏军展开厮杀。

但由于寡不敌众,根本打不赢,钟会很快被乱兵砍死,姜维手刃五六个敌兵后,也被乱刀砍死。

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会时年四十,将士死者数百人。——《三国志》

此后,这支哗变的军队杀入成都城中,到处烧杀抢掠。

前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等众多蜀汉知名人物也被乱兵所杀。

此外,庞德的儿子庞会为了报父仇,带着乱兵灭了关羽一家满门。

姜维的妻子、儿女也被乱兵杀死,也是被灭门。

后来是卫瓘出面,才收拾了乱局,但卫瓘担心邓艾回到洛阳,会报复自己,于是派人追上囚车,截杀了邓艾父子。

就这样,姜维和曹魏高级将领同归于尽了,但不幸的是,搭上了蜀汉众多知名人物的性命。

那么,这样一个失败的计谋,为什么能名垂青史,还被广为传颂?

事实上,姜维最后一计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计谋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一计传达出来的那种浪漫主义悲剧式英雄身上的特有的精神和一股英雄气。

这种精神在蜀汉是有传承的。

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五次北伐,至死方休,直到死的那一刻,都还在北伐前线。

姜维为了使蜀汉社稷“危而复安”,明知此举风险极高,还会搭上全家性命,却毫不犹豫地去做了。

蜀汉将领罗宪,在蜀汉灭亡之际,面对东吴数万人围攻,仅凭2000人的队伍,死战不降,硬抗了半年之久,直到确认后主投降了,他才遵从诏令,投降曹魏。

他们做这些事情,都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江山社稷,是忠贞不渝的大义,他们用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忠义无双,什么叫做精忠报国。

而他们的悲剧之处就在于,明知不可为,却不得不为之。

如果诸葛亮不去北伐,而是偏安蜀中,没人会说他什么。

如果罗宪投降了东吴,也不会有人说他什么,毕竟蜀汉都亡了,投降不是丢人的事情。

如果姜维不实施这最后一计,更不会有人说他什么,毕竟连刘禅都投降了,他投降曹魏以后,继续做个将军,还能保住荣华富贵,还能善终。

可姜维明知做这件事情,风险极高,成功的概率极低,一旦失败,甚至会搭上全家性命,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

这是他们的浪漫之处,也是悲剧之处。

最后,如果用一句话评价姜维的最后一计,我觉得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非常适合。

“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姜维最后一计为什么那么出名?因为这一计传达了一种忠义无双的精神,散发了一股英雄气。

参考史料:《三国志》、《资治通鉴》

注:图片来源于电视剧《三国演义》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