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穷其一生,呕心沥血之作,是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罗刹海市》是《聊斋志异》中极具幻想色彩的一篇,代表名作。
故事其实很简单,说的是一个叫马骥的人。他的父亲从事海外经商,所以家财很丰厚,但是马骥却热衷于读书,想参加科举取士。长大后的马骥还是继承了家业,没有获得功名利禄。在一次出海活动中,由于遇到风浪被卷入罗刹国。
罗刹国是一个美丑颠倒的地方,马骥因为长的太帅,被认为是“其丑无比”的人,为了获得生活,他只好把自己弄得很丑。后来他又来到了海市,在海市实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
这个故事主题其实以罗刹国的美丑颠倒来揭露现实社会的黑白颠倒、是非不分,不问对错,只管权力的大与小。其实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个“海市”,在海市发生的事情,我们忽略了,我们之前的着眼点放在罗刹国上面,而海市其实是蒲松龄想表达的另一个主题,那就是马骥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社会理想,却在海市实现了,不仅抱得美人归,还平步青云,获得了龙王的青睐。
那么,马骥为什么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呢?因为现实社会黑暗,根本没有平等和公平可言,现实社会的缺乏公平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专制。
为什么专制社会中的公平这么难?首先,在一个专制社会中,权力垄断了一切,君主垄断一切。蒲松龄的时代正是封建专制社会专制的巅峰时刻。君主垄断一切权力,凌驾于一切法律和制度之上。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人治取代了法治,本身就充满了不公平。权力只能在皇家私有化进行传承,皇帝的后代无论智力如何,均可以继承皇位。比如东晋的晋惠帝,据说经常问一些可笑的问题,即便如此,也能继承皇位。这就是血缘、权力私有化的表现。
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使得官吏由君主和上级任命,人民无监督权力,监督下级也只有上级,所以要想得到“公平”,只能寻找更高一级的官吏。
其次,专制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剥削、压迫和奴役的社会,统治者通过国家机器和统治工具对民众进行野蛮的掠夺和剥削,残酷的压榨,碾压式的打击,让人民顺从、服从于统治,只有义务没有权利。这自然没有什么平等和公平可言。
并且贵族、官吏们拥有很多特权,而不普通民众没有。贵族的后代可以凭借血缘来继承家族的头衔,甚至职位。特权是对平等权利的公然剥夺,特权的存在意味着合法的不平等的存在。社会中特权现象越普遍,特权阶层的人数越多,那么,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就越严重,社会的平等程度就越低。特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垄断的权力。
再者,专制社会还是一个等级社会。君主和臣民、官吏与民众,官吏之于君主、民众之于官吏,本身就不平等,不平等自然毫无公平可言。君主大于臣民,上级大于下级,一级压一级。官吏之于君主不敢顶嘴,民众之于官吏不敢顶嘴。这种等级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不公平。
“在这个黑暗世界里,没有神圣,没有纯洁,也没有真理;统治着这个世界的是野蛮的、疯狂的、偏执的专横顽固,它把一切正直的和公正的意识都从这个世界里驱逐出去了。”
所以说,专制社会中的公平很难实现,公平的前提是平等,无平等自然无公平。权力就是法,法就是权力。垄断权力是社会不公,公平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本文参考文献: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