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级市,别称“安州”,位于中国大陆西南沿海,是北部湾重要节点城市。这里早在先秦时期属百越之地,秦归象郡,隋时得名钦州。钦州市陆地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它是“中国坭兴陶之都”,还有灵山荔枝、浦北香蕉等众多名特农产品。同时,钦州港发展迅速,建成运营集装箱航线达70条,其平陆运河建成后将更好联通国内国际市场。

钦州市及其下辖县区,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下是对钦州市及其下辖县区古称的详细历史信息介绍:
钦州市(古称安州、钦州路、钦州府等)
钦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名称与建制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
秦至南北朝时期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南海、桂林、象郡,钦州市属象郡辖地。汉朝时期,钦州一带归交州合浦郡管辖。三国至晋朝,今钦州地区仍然属于合浦郡地。南北朝时期,钦州的行政建制开始有所变化。南朝宋时,析合浦郡西部置宋寿郡,治所在今钦南区久隆镇境。南朝梁时,增置安州,治所同样在今钦南区久隆镇。
隋唐至明清时期
隋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州为钦州,这是钦州得名的开始。关于“钦州”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安州刺史宁猛力有心归顺朝廷,故改安州为钦州,取“钦顺”之意;二是因钦江而得名。大业三年(607年),钦州又改为宁越郡。唐朝时期,武德四年(621年),改宁越郡为钦州。此后,钦州又多次在州、郡之间更名,但“钦州”这一名称逐渐稳定下来。宋朝时期,钦州改为钦州路。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钦州路升为钦州府,后降为州,再废州改县,属廉州府。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
民国时期,钦州的行政区划历经多次变更。光绪十四年(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属广东省。1912年,改州为县,属广东省钦廉绥靖处。此后,钦县又先后划归钦廉道、南区绥靖公署、第八行政督察区、南路专区、钦廉专员公署等地管辖。新中国成立后,钦县先后属广东省南路专区、钦廉专区、钦州专区、合浦专区、湛江专区等地管辖。196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
现代时期
1983年,撤销钦州县,设立钦州市(县级)。1994年,撤销县级钦州市,分设钦南区、钦北区,钦州地区改为地级钦州市。至此,钦州市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级市之一。
下辖区县古称及历史信息
钦南区(历史上为钦州、宋寿县等地)
钦南区历史悠久,是钦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朝时期,钦南区属象郡辖地。汉朝时期,归交州合浦郡管辖。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置宋寿郡,治所在今钦南区久隆镇境。隋朝时期,改宋寿县为钦江县,并置钦州。此后,钦南区一直作为钦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
在现代时期,1994年撤销县级钦州市后,分设钦南区。钦南区地理位置优越,面向北部湾,是钦州市的重要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窗口。
钦北区(历史上为安州、钦州等地)
钦北区同样历史悠久,其历史沿革与钦南区相似。在秦朝时期,钦北区同样属象郡辖地。汉朝至南北朝时期,钦北区的行政建制历经多次变更,但一直作为钦州或安州的一部分而存在。
在现代时期,1994年撤销县级钦州市后,分设钦北区。钦北区背靠大西南,是广西通往东南亚的重要出海口。同时,钦北区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文景观。
灵山县(古称南宾县、灵山县等)
灵山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唐朝时期,南宾县改名灵山县,因境内有风景名胜西灵山(今称六峰山)而得名。据《灵山县志》记录:“因有石六峰在县治西一里来宁坊。其山纯石,平地耸出六峰,内有一峰龟峰,龟乃灵物,故名灵山。”
灵山县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被誉为“荔枝之乡”和“奶水牛之乡”。同时,灵山县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六峰山风景区等。
浦北县(历史上为合浦之北等地)
浦北县同样历史悠久。在1952年8月11日,置浦北县,因位于合浦之北而得名。浦北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同时,浦北县还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文景观。被誉为广西著名的“长寿之乡”。
总结
综上所述,钦州市及其下辖县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古称及历史信息不仅见证了钦州市及其下辖县区的发展历程和变迁轨迹,也为今天的钦州市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和旅游资源。在未来的发展中,钦州市将继续挖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同时,钦州市也将继续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