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师父,经商最难的是什么?"一位年轻商人问道。
"是看清自己。"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和尚抬起头,眼神深邃,"你去过财神庙吧?"
"去过很多次,可从没灵验过。"年轻人失望地说。
老和尚笑了:"你知道《道藏》中记载的那个故事吗?
说财神爷曾给一位商人开示:'经商求财,要避三害。前两害易见易防,最后一害,人人都在犯,却浑然不觉。'这第三害,就是很多人求财不灵的根源。"
"那第三害到底是什么?"年轻人急切地问。
老和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起了一个发生在明朝正德年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道出了经商路上最大的忌讳......
明朝正德年间,扬州城里有个叫黄进的商人。
他生意做得很大,走南闯北,赚了不少钱,不过近几年生意越做越难,钱赚得越来越少。
这天晚上,黄进在书房里算账,眉头紧锁。最近又亏了一大笔钱,他实在想不通是哪里出了问题。
"唉,这生意怎么越做越难了?"黄进叹了口气,随手扔掉了手中的算盘。
就在这时,房间里突然金光闪闪,香气扑鼻。一位身穿金色官服、面带慈祥笑容的老者出现在他面前。
老者的出现让黄进大吃一惊,但他心里莫名地不觉得害怕。"您是......"
"我是财神。"老者说,"看你愁眉不展的,是生意上遇到困难了?"
"是啊。"黄进说,"我做生意二十年了,前十年顺风顺水,这几年却处处碰壁。我按以前的方法做,怎么就不灵了呢?"
财神在书案前坐下,拿起桌上的账本翻看起来......
"你知道经商路上最要避免什么吗?"
"贪念?我一直都很小心,不贪不该得的钱。"黄进急忙解释。
财神点点头:"是啊,这是第一害,你已经知道了。可是......"他停顿了一下,意味深长地看着黄进。
"那第二害是什么?"黄进迫不及待地问。
"第二害是急躁。"财神说,"来,咱们一起看看你这些年的账本。"
财神翻开账本,指着一笔笔交易记录:"你看,五年前,你一次进货不过千两银子。三年前,就敢一次性押上万两。去年,你甚至铤而走险,一把就押上了几万两......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黄进仔细看着账本,发现自己这些年做的生意确实越来越大,资金周转越来越快。
为了赚更多的钱,他开始做一些风险很大的生意,有时甚至是在明知风险的情况下还要硬着头皮去做。
"你以前是一步一个脚印,现在却想一步登天。"
财神摇摇头,"做生意如同种地,欲速则不达。你知道汉朝有个叫白圭的商人吗?他说过:'疾藏其财,终身不败。'说的就是要稳扎稳打。"
黄进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明白了,第一害是贪念,第二害是急躁。那第三害是什么?"
"第三害最可怕,也最难发现。"财神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仔细想想,这些年你的心态有什么变化?"
黄进回忆道:"我好像...变得更自信了?这不是好事吗?"
"自信还是自负?"财神问道,"你回想一下,最近几年你是不是经常对别人的建议不屑一顾?"
财神手一挥,黄进的账本上浮现出金色的文字......
那一笔笔亏损的生意旁边,都标注着当时伙计们的劝告:这批货可能有风险、行情不太对、还是再等等看......
可这些话,他当时都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还训斥过那些好心的伙计:"你们懂什么?做生意就要有魄力!"
"看到了吗?"
财神说,"第三害就是傲慢。这个毛病最容易在事业有成时悄悄滋生。《孟子》说得好:'骄泰之气,养成则不可降,降则必死。'傲慢这个病,养大了就难医了。"
"傲慢有三种表现:一是目中无人,二是刚愎自用,三是固步自封。"
"《易经》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三次经商都成了巨富,你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他每次发达之后就主动收手,归隐山林。这不是怕事,而是深知'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黄进听得入神,又问:"为什么说傲慢最可怕?"
财神解释说:"贪念和急躁,就像发烧感冒,人容易察觉,也好医治。傲慢却像痨病,开始时一点症状都没有,人察觉不到,等发现时已经病入膏肓。"
"你看商朝时的巨富子贡,他在孔子门下学习时最爱问的就是做生意的道理。孔子告诉他:'甚敬者必自卑。'意思是说,真正懂得敬畏的人,一定很谦虚。"
"《道德经》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这话说得多好啊!等到杯子装得太满,水就会溢出来,等到刀刃磨得太锋利,很快就会卷刃。一个人越是觉得自己了不起,越容易出问题。"
"经商要懂得'上善若水'的道理。水为什么能够载舟?因为它永远低于船。水为什么能滋养万物?因为它永远处在最低处。
春秋时期的陶朱公就说过:'利行于水,则止于平。'做生意要像水一样,既要灵活,又要谦逊。"
"《孙子兵法》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真正厉害的商人,都是先把自己的傲气降下来,才去做生意。你看那些成功的商人,哪个不是虚怀若谷?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谦虚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