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从腊八开始,到元宵节,都叫过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使用“春节”(Spring Festival)一词代表过年。
在中国传统过年的初四有如下一些习俗:
迎灶神,家庭守护神的回归。民间传说中,灶神(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天庭述职,向玉帝汇报人间善恶,这一天家家户户准备供品(如水果、甜食、香烛),供品中常有麦芽糖或汤圆,寓意“甜言蜜语”或“团团圆圆”,希望灶神多言好事。到了大年初四,家家户户焚香祭拜,燃放鞭炮,恭迎灶神会重返人间,继续守护家庭,象征家庭生活的回归正轨,祈求灶神护佑家宅平安、衣食丰足。
接五路财神,为初五开市做准备。初五俗称“破五”,商家多在当日开市迎财神。而初四傍晚需提前“接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五路财神)。商家设供桌摆三牲、糕点、水果等祭品,焚香礼拜,祈求新年财源广进。仪式常持续到初五凌晨,称为“抢路头”(争迎财神先机)。体现了人们对财富的向往,也标志着春节假期结束,经济活动重启。
扔穷,辞旧迎新的扫除。初一到初三有“聚财”禁忌(如不倒垃圾等),初四则是集中清理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大扫除,将积攒的垃圾统一丢弃,称为“扔穷”或“送穷鬼”。部分地区会焚烧破旧衣物,象征驱赶贫穷晦气。通过清洁仪式,表达辞旧迎新、祈求新年富足的心愿。
吃折罗,节俭美德的延续。初四家家户户将除夕至初三的剩菜合煮成“折罗”(杂烩饭,又叫全家福),全家分食。避免浪费,体现了中国人“惜福”的传统观念。也象征“年年有余”,将富足延续到新的一年。
传统习俗认为初四这一天一般不宜远行,因灶神归来需家人共迎。也忌家人争吵。
(附图是AI创作的不同画风的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的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