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条约》签订后,清朝一度拒绝承认,两年后为何割地?

墨香逐风 2025-03-28 08:25:53

1858年5月28日,黑龙江将军奕山彻夜未眠,内心充满恐惧。他颤抖着用右手在《瑷珲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与此同时,俄国的穆拉维约夫欣喜若狂,因为他未费一兵一卒就成功获取了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现了俄国历代沙皇的夙愿。这一消息迅速传到北京,年轻的咸丰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坚决否认《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并立即罢免了奕山的职务。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仅仅两年后,清朝却转变态度,正式承认了《瑷珲条约》。这一转变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奕山最终无奈签订了协议。

1855年,新疆的伊犁将军奕山接到朝廷命令,调任黑龙江将军。这背后的原因是,前一年俄国船队无视清朝抗议,强行在黑龙江航行,并企图占领“黑龙江松花江左岸及海口”。咸丰皇帝认为奕山在新疆期间与俄国人接触频繁,具备一定的外交经验,因此派他前往东北处理这一棘手问题。

可惜咸丰帝看错了人,奕山虽是皇室宗亲,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鸦片战争爆发时,他吓得六神无主,只会向英军赔款求和。后来当了黑龙江将军,他仍旧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对手下交代"见机行事,千万别惹麻烦"。到了1858年,在与俄国谈判时,奕山更是低声下气地哀求。就在签条约的前一晚,穆拉维约夫让人放枪放炮,把奕山吓得魂不附体,最后只得乖乖在条约上签字。

朝廷对此态度坚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请求。他们的立场明确,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一决定迅速传达下去,表明了朝廷的坚定立场。

在边界谈判启动前,咸丰帝的立场非常坚定。他直指俄国人的要求"完全不合理","绝不可能妥协接受",并强调"大清领土,一寸都不能让"。然而,在条约签署初期,咸丰帝被奕山误导了。没过多久,清政府就发现了事态的严重性。为此,咸丰帝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措施:一边将奕山撤职,另一边派肃顺在北京与俄国公使展开交涉。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清廷已经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并开始积极应对这场外交危机。

1859年,俄国特使伊格那提耶夫来到北京,向清朝施压,要求其认可《瑷珲条约》。此时,肃顺作为宗室成员,表现出了远超奕山的能力。他与伊格那提耶夫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肃顺指出,奕山仅仅是黑龙江的将军,既没有全权代表的资格,也没有正式的文件,因此无权签署任何条约。他毫不客气地将《瑷珲条约》的文本摔在桌上,直截了当地告诉伊格那提耶夫:“这不过是一张废纸,没有任何效力!”

三、俄国借机渔利在局势动荡之际,俄国采取了行动。他们看准了时机,利用混乱的局面为自己谋取利益。这种策略不仅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占据了有利位置,还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俄国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混乱中寻找机会,以实现其长远目标。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成功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

伊格那提耶夫对局面感到极为不满,却无法改变现状,只得要求清政府撤换肃顺,另派代表进行谈判。1860年5月,他不得不离开北京,转赴上海。随后,他抓住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契机,在英法联军和清政府之间周旋。他一方面为英法联军提供战略建议和北京的情报,另一方面又向清政府示好,声称愿意居中调解。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帝匆忙逃往承德,留下恭亲王奕訢处理后续事宜。就在此时,伊格那提耶夫再次现身,向奕訢提出愿意调解,但条件是清朝必须接受他去年提出的要求,包括承认《瑷珲条约》。清朝朝廷在压力下同意了俄方的条件,双方据此签署了中俄《北京条约》,导致清朝再次丧失大片领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