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晴雯针线好啊。贾母不就说过吗?“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
不过,晴雯针线是好,要说“只有”她会补雀金呢,还是太夸张了。
作品中是怎么写的?“麝月笑道:‘孔雀线现成的,但这里除了你,还有谁会界线?’”粗看好像是“只有晴雯会”,但仔细看,这里有“这里”两个字,什么是“这里”?
“这里”是指怡红院。麝月是怡红院里排名第三的大丫鬟,她可以说这个话。而扩大范围到整个贾府,正如史湘云所说:“你家放着这些巧人不算,还有什么针线上的,裁剪上的,怎么叫我做起来?”
史家节俭,“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贾府排场大,虽然湘云是客人,也知道贾府有“针线上的”、“裁剪上的”专业人员。再加上所有女眷,太太、奶奶、姨奶奶、姑娘小姐,贾家的“巧人”没有上千,也有好几百。麝月怎么敢说,这么多人里,“除了你,还有谁会界线?”
当然,很多人会根据婆子说的“不但能干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并作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认为整个京城都没有会界线的——整个京城都没有,偏贾府就有好几个,可能吗?结论自然就是“只有晴雯”会了。
可是,婆子的回话,是接着“赶天亮就有才好,千万别给老太太、太太知道”来说的。这样珍贵稀罕的衣物,需要用孔雀线来织补,一般的匠人裁缝谁会常备着?时间又紧,“赶天亮就有才好”;又不许张扬,“千万别给老太太、太太知道了”;只是织补一个“指顶大的烧眼”,手工费能贵到哪里去?
像这样收费低、时间紧、又不能扬名的工作,如果换成是你,你愿意接吗?还不如用“不认得这是什么”、“不敢揽”的理由推辞掉呢。这是世间常情。
别人都不敢揽,只有晴雯,本在病中,宝玉麝月也没找她,她却“忍不住翻身”起来,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这个小细节,一方面描绘晴雯的性格,“使力不使心”,一方面表现她对宝玉的感情,“若不作,又怕宝玉着急”。
晴雯的恃强凌弱、欺负小丫鬟种种恶行,的确惹人讨厌。可是在对宝玉的感情上,在为了宝玉而无怨无悔方面,她的确有感动人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