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四野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了海南的天涯海角,战绩确实足够辉煌。一些无脑林吹因此把林捧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但实事求是地说,解放战争同期,林彪的战绩确实不如粟裕,不服来辩。抗战胜利后,黄克诚以个人名义给延安去电,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并应尽量多派,“至少应有5万人,能去10万人为最好”,以创建一块大的战略根据地。
黄克诚的这个建议和毛主席的设想不谋而合,于是延安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决定从关内各解放区抽调一批精兵强将挺进东北。为了能够尽快抢占东北这块战略要地,各个解放区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把自己的王牌都派到了东北。
当时山东军区派出的部队包括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外加鲁中、滨海、胶东和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派出了黄克诚的第三师,总兵力35000余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派出了359旅、警备第1旅和教导第2旅;此外晋绥、冀中和冀鲁豫解放区也分别派出了一个团。
这些精兵强将和先期进入东北的冀热辽部队一起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达到了十多万人。除此之外,还有两万多名干部被派往东北。在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当中,林彪兵多将广,实力最为雄厚。而且由于比国军快一步进入东北,东北人民自治军还抢占了许多大城市,形势一片大好。
手握各个解放区支援的精兵强将,还占了那么大的地盘,把仗打好是应该的。但林彪在东北战场初期的表现实在令人难以恭维。1945年11月15日,杜聿明赶到东北,当时他手中只有第13和第52两个军,兵力和林彪相比,处于绝对劣势。但杜聿明没有等待后续部队,而是坚决地向林彪发起了进攻。
11月16日,国军攻克山海关;17日攻占绥中;之后国军在休整了数天后长途奔袭,于11月22日当天接连攻克了兴城、锦西和葫芦岛三处要地,打开了进入东北的大门。四天之后,杜聿明又率部攻克了锦州,整个辽西走廊都掌握在了国军手中。手握十余万重兵的林彪,在杜聿明两个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一直跑到了义县和阜新一带。
此时杜聿明的两个军战线已经拉的很长了,一路猛攻之后部队也比较疲惫,于是他选择了休整。这一休整就是20多天,期间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林彪竟然没有发起一次反攻。12月24日,经过休整后的杜聿明再次对林彪发起了进攻,并在当天占领了黑山。四天后国民党第13军沿铁路线进攻义县,林彪仓促应战,仅一天就全线溃败,一直退到了彰武。
至此,解放军关内和关外的联系彻底被国军切断。杜聿明乘胜追击,于12月30日攻占了阜新。1946年1月5日,国军占领朝阳,9日占领叶柏寿,10日占领凌源,13日攻克平泉。仅仅凭借手中的两个军,杜聿明就将林彪打的节节败退,没有还手之力,出尽了风头。
林彪在东北屡战屡败,延安方面不得不改变态度,开始力争和平。周总理、叶剑英和王若飞等人组成了代表团,飞往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1月13日,停战令生效,杜聿明在占领平泉后不得不停下了继续追击林彪的脚步。林彪也因此得到了一个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
期间,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下辖东满、西满、南满和北满四个二级军区。同时蒋介石也没有闲着,开始大规模向东北增兵,陆续将新1军、新6军、60军、71军和93军调到了东北战场。此时杜聿明手中的兵力不再捉襟见肘,就在他准备对林彪发起新一轮攻势的时候,却因为肾病恶化不得不离开了东北。
杜聿明走后,郑洞国代理了他的职务。论军事指挥才能,郑洞国和杜聿明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的。在1946年2月到4月这两个月当中,林彪开始逐步反击,在金山堡重创国民党第71军,并接连占领了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和四平等地。此时蒋介石意识到了杜聿明在东北战场上的重要性,又把他派到了东北,当时切了一个肾的杜聿明还没有全愈。
只有一个肾的杜聿明到东北后依然生猛,攻占四平后一路猛追,5月21日占领公主岭,22日攻入范家屯,23日占领长春。在杜聿明的猛攻下,东北民主联军一路溃败,解放区面积大大缩小,除北满外,大部陷入国军之手。许多刚收编的部队倒戈,还有一些人以各种理由脱队。
罗荣桓后来回忆当时的形势时用了四个字:异常严峻!黄克诚在给延安的电报中说:出现了八年抗战从没有过的情况!此时林彪的身后就是松花江了,部队处在了险之又险的境地。一些影视剧和文章在描述东北解放战争的时候,对这一段历史几乎避而不谈,而是用大段篇幅去讲述东野和四野的胜仗,刻意把四野塑造成了战无不胜的雄师,也把林彪捧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这是不符合历史的,打败仗不丢人,恰恰说明了解放战争的不易。长春丢失后,林彪打算过松花江,连哈尔滨都准备放弃了。此时蒋介石来到了东北,杜聿明和一大批高级将领不得不停下继续追击林彪的脚步前来迎接蒋委员长,并恭恭敬敬地听他训话。蒋介石的到来,彻底打乱了杜聿明精心部署的追击计划,林彪也赢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因此解放战争初期,林彪在东北战场上的表现是很不尽人意的,在和杜聿明的较量中完全落在了下风,被打的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那么粟裕在解放战争初期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当时李默庵率领15个旅12万多人进攻华中,粟裕手中的兵力仅有19个团33000多人,敌我兵力对比几乎达到了四比一。
同时李默庵也不是无能之辈,他毕业于黄埔一期,号称能文能武。在困境面前,粟裕展现出了超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苏中七战七捷。这七次战役既有进攻战、防御战、伏击战、攻坚战和遭遇战,还有奔袭战和奇袭战,粟裕灵活用兵,大大出乎了敌人的意料。
当时粟裕手中的兵力只有对手的四分之一,但场上却一再出现国民党军被我军优势兵力围歼全歼的场面,这完全得益于粟裕的精妙指挥。后来在回忆苏中战役时粟裕说:“由于我们手里没有预备队,只能从战场上及时转用兵力。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
苏中七战七捷,共消灭敌军53000多人,几乎是华中野战军自身兵力的两倍!战后毛主席特意起草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并给各解放区的统兵将领去电推广粟裕在苏中战役中的作战经验,同时指出:“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林彪在东北和杜聿明交战时,手握优势兵力,却一败再败;而粟裕却在苏中七战七捷,以33000余人的劣势兵力歼敌53000多人。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衡量,粟裕这一时期的战绩,都比林彪好了很多。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粟裕多次在战场上打出大规模的歼灭战,并在孟良崮战役中首开歼灭国军五大主力的先河。
同期林彪在东北虽然也转入了反攻,但却很少整军整师地消灭敌人。同时粟裕的战略眼光也异于常人,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1948年1月,毛主席决定让粟裕率华野三个主力纵队渡江南下,开辟江南战场,以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陈毅和刘邓都同意毛主席的这个决定,但粟裕认为部队留在江北更为有利。
经过慎重考虑后,他在1月22日给毛主席发出了著名的“子养电”,提出了自己暂不过江,在中原战场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战略构想。这封电报发出5天后,毛主席指示粟裕,要他率3个纵队渡江南进,组成“东南野战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以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
毛主席下定决心后,一般人是很难改变的。但粟裕经过仔细考虑后,再次斗胆直陈,并在4月18日给毛主席去电,重申了自己暂不过江,在中原和淮海地区打大歼灭战的建议。见粟裕如此坚持,毛主席决定让他来西柏坡当面汇报。粟裕来到西柏坡后,毛主席亲自出门迎接,这是极为罕见的。
最终毛主席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同意他留在中原地区打大仗,并要求他在四个月内消灭敌人5至6个旅。但仅仅两个月后,粟裕就在豫东战役中消灭了国军94000余人,这也是我军历史上一次战役中歼敌超过9万人的空前胜绩。豫东战役的胜利一举扭转了中原战局,也为全国战局由战略进攻发展为战略决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主席得知豫东战役大胜的消息后,高兴地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岰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我们再看看林彪在一时期的表现,豫东战役结束后不久,辽沈战役发起。战前毛主席就要求林彪“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集中主力先“歼灭锦州”之敌,造成关门打狗之势。
1948年9月7日,毛主席给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去电,希望他们“能在九、十两月或再多一点时间内歼灭锦州至唐山一线之敌,并攻克锦州、榆关、唐山诸点。”并指出:“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
同时毛主席还在电报中要求东北野战军:“(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
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林彪手握70万雄兵,对55万国民党军,优势很大。一开始,东野进展神速,很快兵临锦州城下。蒋介石为了救援锦州,出动了廖耀湘和侯镜如两路援兵,东西对进,妄图在锦州城下和东野决战。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林彪犹豫了,最终决定不打锦州,回头打长春。
毛主席得知后十分生气,于10月3日凌晨给林彪发了一封十万火急的电报“四五月间,长春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七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却又不敢打。”一封电报,用了三个“不敢打”,如此严厉的措辞,在毛主席给前线将领的众多电文中是不多见的。
这封电报刚发出,毛主席又追加了一封电报“我们不赞成你们再改计划,而认为你们应集中精力力争十天攻取锦州。”最终在罗荣桓的坚持下,林彪改变了主意,同意攻打锦州。
毛主席收到这封回电后很高兴,当即去电指出:这个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这样做,方才算是把作战重点放在锦州、锦西方面,纠正了过去长时间内南北平分兵力没有重点的错误(回头打长春那更是绝大的错误想法,因为你们很快就放弃了此项想法,故在事实上未生影响)。”
为了劝说林彪攻打锦州,毛主席先后去了多次电报,这才改变了他要回头打长春的主意,也才有了辽沈战役的大胜。在全局战略眼光这个层面上,粟裕的子养电改变了毛主席的决策,而林彪却是被毛主席多次劝说才去打锦州,在这一点上,二人也是有一定差距的。
而且同样是战略大决战,淮海战役粟裕是以60万对80万,并最终取胜。反观辽沈战役,东野是以70万对55万;平津战役更是以100万对52万。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打赢是应该的。兵力比对手少了20万还能打赢,这就很不容易了。而且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林彪打得胜仗基本上都是在兵力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取得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很少。在这一点上,他也是不及粟裕的。
1961年,毛主席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曾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最会带兵打仗,这个评价就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