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方志敏不幸被俘。七个月后,宁死不屈的方志敏被反动派残忍杀害。
方志敏的牺牲,是我党的一个莫大损失,有历史学者指出,如果方志敏活到革命胜利,如果他能够参加1955年大授衔,元帅军衔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在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方志敏在党内资历是非常之高的,职务更是在粟裕之上。
对于方志敏的牺牲,粟裕一直耿耿于怀……
1934年7月,为了掩护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中央作出了红七军团北上宣传抗日的决定,他们企图以红七军团吸引敌人注意力。
粟裕被任命为军团参谋长。
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总兵力只有六千多人,宣传文职人员就占三成的红七军团很快损失惨重。
经过一场场血战,红七军团成功到达方志敏所在的闽浙赣苏区,为了加强北上抗日武装的力量,中央命令红七军团和苏区所辖部队合编为红十军团。
刘畴西担任军团长,方志敏担任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粟裕担任参谋长,红军名将寻淮洲担任军团19师师长。
蒋介石一直将红军视为自己劲敌,红十军团成立没多久,蒋介石就迫不及待抽调十万大军对其进行大规模围剿,在敌强我弱下,方志敏等人只得指挥红十军团离开根据地。
1934年12月13日,红十军团行军至谭家桥地区。
国民党王耀武一个补充旅紧紧咬住了红十军团,为了彻底甩掉追兵,军团最高指挥官刘畴西决定吃掉这个补充旅。
粟裕同意这个计划,可是在选择主攻部队上,粟裕和刘畴西产生了很大分歧。
粟裕极力建议由战斗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的19师担任主攻,要知道,19师可是一支身经百战的精锐,师长还是红军名将寻淮洲。
可是刘畴西却执意要让自己老部队20师、21师担任主攻,可是20师和21师在改编之前,可是根据地地方部队,战斗力根本没法和19师相比。
因为刘畴西这个举措失误,导致谭家桥战斗中,20师一个新兵枪弹走火,进而将伏击战变成了攻坚战,红十军团不但没能歼灭王耀武的补充1旅,反而在战斗中损失很大,寻淮洲这位名将也壮烈牺牲。
这件事是粟裕晚年对刘畴西无法释怀的第一件事。
1935年1月,损失惨重,只剩下3000多人的红十军团奉命返回赣东北。
粟裕率领800人的先头部队先行向赣东北苏区前进,让粟裕无法释怀的第二件事是,在敌人随时可能追上来的时候,刘畴西却多次下令部队停下来休整。
粟裕得知大部队停了下来,他焦急万分,连忙和方志敏商量,自己要亲自去见刘畴西,必须让他下令部队马上通过封锁线,越耽搁情况越危险。
这个时候,方志敏拦住了粟裕。
方志敏说道:“还是我去吧,我怕你的话他不会听。”
粟裕听后点点头道:“好,方志敏同志,一定要注意安全,敌人随时有可能包围我们。”
当天晚上,粟裕带领800先头部队很快杀出了封锁线,然而,方志敏回到主力部队,却没有说动刘畴西马上通过封锁线,这一耽搁,直接让部队被敌人重兵团团包围。
在敌人重兵围剿下,方志敏、刘畴西指挥的主力部队被打散,1月29日,方志敏不幸被俘。
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被杀。同日,刘畴西也被反动派杀害。
粟裕对刘畴西无法释怀,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在谭家桥战斗中,刘畴西听取粟裕意见,动用战斗力强悍的19师主攻,那么王耀武补充1旅很有可能被我军歼灭,寻淮洲这个名将也大概率不会牺牲。
在向赣东北苏区撤退中,刘畴西如果听取粟裕、方志敏意见,及时带领部队冲破封锁线,方志敏和他本人可能也不会牺牲,众多战士也不会牺牲。
三、粟裕说刘畴西应以烈士对待尽管粟裕认为方志敏的牺牲,刘畴西几次举措失误是有责任的,可是在粟裕内心深处,刘畴西仍然是值得钦佩的烈士。
1980年,粟裕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极为不负责任的历史文章,这篇文章居然将刘畴西称之为“叛徒”,为此,粟裕非常生气, 他亲自给中央写信,强调应该以烈士身份对待刘畴西同志。
粟裕指出,在涉及到一个同志是否叛变这个问题,相关文章一定要慎之又慎,这影响着一个人的历史贡献,影响着他的后人,在没有确切证据情况下,不得随意发表。
因为粟裕这封信,中央对涉及到烈士的历史文章非常重视,1981年,中央有关部门发表了一份重要文件,文件指出,对于个人历史政治文章,一定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要谨慎再谨慎。
事实上,尽管刘畴西在谭家桥战斗等一些战斗中存在指挥失误,可是总的来说,我党对他的评价是正面的。
我党高度评价刘畴西同志在红军时代是有很大贡献的,对于刘畴西的牺牲,我党也是格外惋惜。
这一切都说明,我党一直都将刘畴西当成烈士。至于一些不负责任的文章说刘畴西是叛徒,这完全是无稽之谈,要知道,在狱中,刘畴西始终坚守信仰,最后和方志敏在同一天牺牲。
粟裕晚年还对刘畴西家属非常关怀,1980年年底,粟裕收到了刘畴西家属一封生活困难的信件。
粟裕立即将情况反映给了中央。
在中央关怀下,刘畴西家属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从粟裕晚年对刘畴西的态度,对刘畴西家属的帮助可以看到,粟裕是一个实事求是,重情重义的真正的共产党人,当然,不管刘畴西犯下过什么错误,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那就是刘畴西绝对不是叛徒,他是后人需要铭记的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