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骤然爆发,张学良和杨虎城因为发动“兵谏”而成为闻名全国的人物。
与张、杨二人一起成名的还有一位青年军官,此人就是张学良卫队营营长孙铭九,正是孙铭九带队抓捕了蒋介石。
早在“西安事变”发生前夕,张学良就向孙铭九下达了暗示,孙铭九当场就提出去华清池侦查地形,方便日后开展行动。
张学良为了防止打草惊蛇,没有同意孙铭九的提议,恰好当时西安爆发了爱国游行活动,蒋介石严令张学良予以镇压,孙铭九就以镇压游行的名义,将部队和武器运送华清池附近。
12月11日夜晚,杨虎城设酒宴招待蒋系军政要员,并顺利将所有人灌醉,张学良则在华清池内与蒋介石周旋。
10点左右,张学良返回官邸,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孙铭九说:
“孙营长,我现在命令你马上去华清池执行任务,不要把蒋介石打死,必要时可以打断他一条腿,千万不要打死他。”
孙铭九是张学良一手提拔的“少壮派”将领,对张学良忠心耿耿,甘愿冒死执行这一任务,还在行动前留下了遗嘱:
“万一我回不来,请想办法把我的弟弟送到苏联去。”
孙铭九的担心看似在情理之中,实际上完全多余,行动进行得十分顺利,孙铭九率领百余名卫士成功抓住了蒋介石。
蒋介石被捕以后,张、杨二人邀请周总理过来开展和谈,最终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宣言,张、杨这才决定释放蒋介石。
事后,张学良表示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孙铭九认为蒋介石怀恨在心,必然要报复张学良,反复劝说张学良不要去南京。
张学良一心想要推动“三位一体”(17路军、东北军、红军与国民党军联合),因而才不顾一切地选择轻信蒋介石。
然而,彼时的东北军内部矛盾重重,少壮派与高级军官严重割裂,一旦失去张学良的调节,东北军马上飞分崩离析。
为了防止悲剧发生,孙铭九劝说张学良无果后,就前往延安找到周总理,请求周总理出面,劝说张学良改变想法。
周总理当然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带着孙铭九一起赶往西安机场,没想到还是慢了一步,张学良已经跟随蒋介石上了飞机。
其实,两人之所以能够悄无声息地离开,完全是张学良心软,顾及与蒋介石的情谊,为了保护蒋介石出城,张学良甚至不惜威胁杨虎城护送,其悲惨结局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周总理和孙铭九扑了个空,只能返回延安,而张学良刚到南京就被蒋介石扣押,消息很快传到了延安。
周总理听说消息以后,怀着惋惜之情开展了营救工作,可惜始终未能成功,周总理又想到了保护孙铭九。
在周总理的劝说下,孙铭九暂时留在了红军中,成为红31军机要科科长,周总理还安排刘华清保卫孙铭九。
刘华清是一位老红军,曾在断腿的情况下走完长征,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来又在历史新时期成长为海军上将。
遗憾的是,孙铭九辜负了周总理的厚待,离开延安以后,竟然选择投靠汪伪政权,成为了一名为人唾弃的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