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9月,周总理和瞿秋白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联合组织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以纠正所谓的“立三路线”。
“立三路线”的问题,原本只是我党内部矛盾,苏联主导的共产国际之所以会卷进来,其中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是当时我党还不够成熟,仍然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各项事务都听从共产国际的指示,其二是“立三路线”危害苏联的利益。
李立三在东北工作期间,曾经制定一个疯狂的计划,就是试图在东北挑拨日本与苏联的矛盾,希望以此争取苏联的援助。
苏联领导人得知这项计划,立即将“立三路线”上升为“错误政治路线”的高度,并指示我党领导人予以纠正。
为了确保纠正工作的开展,共产国际先后派遣周总理和王明等人回国处理,后来又让共产国际代表米夫到上海监督。
周总理率先回到国内,自然成为了我党最高领导人之一,地位仅次于瞿秋白,党内主要领导工作多由二人商议决定。
王明虽然在思想上更亲近共产国际,但是回国后未能参与到领导工作中,结果再一次引发了共产国际的不满。
米夫来到上海以后,反复催促我党召开会议,批判“立三路线”,其本质目的是想让王明取代周总理和瞿秋白。
周总理和瞿秋白原本都同意批判“立三路线”,没想到会议上批判的动静越来越大,最终迫使周总理和瞿秋白也作出了检讨。
周总理作出检讨以后,主动提出辞去领导工作,但是被米夫拒绝,米夫认为要扶王明“上马”,还需要一场“民主投票”。
1931年1月,米夫没有与任何打招呼,突然宣布召开中共六届四中全会,22名中央委员和15名代表列席参加了会议。
会议一开始,米夫就否决了周总理起草的六届三中全会决议草案,直接拿出了王明的决议草案,这是两人早就商量好的。
米夫讲话的过程中,继续扩大批判“立三路线”,周总理表态称愿意承担“错误”,瞿秋白未作一丝一毫的辩解。
周总理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为了维护党内团结,希望以牺牲自己的方式,保留瞿秋白、李维汉和李立三的领导地位。
在米夫的干预下,我党内部的民主投票名存实亡,六届四中全会完全成为了米夫和王明的政治作秀会议。
经过第一轮表决,瞿秋白、李维汉和李立三被迫退出了中央政治局,之后有人为了迎合米夫和王明,又提议让周总理也退出。
米夫见会议达到了效果,就虚情假意地给出了一番定论:
“应该打恩来同志的屁股,但是不能立即让他滚蛋,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纠正他,看他的错误能不能在工作中改正。”
其实,米夫内心十分清楚,王明的能力不足,需要周总理的“辅佐”,但是同时也要给周总理一个“下马威”。
随后会议对周总理是否应该离开中央政治局作了表决,投票表决的24人中,有6人同意退出,18人反对退出。
米夫和王明都没有想到,周总理的威信如此之高,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周总理得以留在中央政治局。
至于王明,原本连中央委员都不是,却在米夫的一番操作下,直接晋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其结果就是让中国革命从一个“错误”,走向了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错误。